原創 點擊關注 精英說
據韓國媒體4月7日報導,在由「N號房」衍生的網絡聊天工具「discode(音譯)」中,散布兒童與青少年性剝削物的10名男性中學生,已被警方悉數拘捕。
經調查發現,其涉案人員大部分為未成年人,甚至直接運營頻道的人中也有剛滿12歲的少年,去年犯罪時還是小學生...
圖片來源自微博
對於很多國家來說,青少年犯罪都是社會最大的隱痛之一。未成熟的心智是否能夠成為罪行豁免的理由?而那些因一時衝動毀掉一生的少年犯們,未來又將漂往何方?
美國教育紀錄片《少年犯:Kids Behind Bars》便將鏡頭聚焦到了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沃巴什谷懲戒所,這裡生活著 40 名罪行累累的青少年罪犯。
在那些暗無天日的日子裡,他們必將意識到,一時的瘋狂可能永遠改變他們人生的軌跡,無論悔恨與否,前方的道路亦無可改變。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少年犯》
那些被鎖住的少年罪犯
位於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沃巴什谷懲戒所,關押了二千多名州內最聲名狼藉的罪犯。而在這座龐大囚籠的 D 區,裡面生活著40名青少年。
這些青少年暴力無度、惹是生非,是美國最年輕、也最危險的罪犯。
在印第安納州,被控犯有嚴重罪行的青少年將在成人刑事司法系統內受到審判和判刑。從武裝搶劫到謀殺,這些孩子的服刑期限從2年到65年不等,每天被關在牢房裡長達18個小時......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少年犯》
17歲的雅克埃爾德裡奇又回來了,他因非法持槍違反了上次定罪的假釋條例,再次被關進了這座冰冷監獄的青少年區。
監獄的工作人員見怪不怪,每年都有至少50名青少年走過這道定罪的大門,門內有很好的改造計劃,但他們總有不遵守計劃的時候,出去惹更多的麻煩再回來。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少年犯》
艾爾蘭從小吸毒、抽大麻,生活「單純」地只剩下吃喝玩樂。因為欠了太多毒品錢,他和姐姐、以及另外一個朋友,決定搶劫一位家庭友人的家。
艾爾蘭摁響了門鈴,46歲的男房主應門,因為興奮和激動,艾爾蘭拿起套筒扳手就開始瘋狂毆打男房主。一時間鮮血淋漓,艾爾蘭的兩隻手都被紅色覆蓋,看不到一點白色的地方......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少年犯》
男房主因此住了四五天醫院,流了三品託半的血,下巴斷了,腦袋後面受傷,而提到這些情況的艾爾蘭,一臉無所謂的冷漠,仿佛在講述與自己毫不相關的事。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少年犯》
在監獄裡,完全陌生的環境讓他感到了一絲害怕,他決心不要惹是生非,好好表現,不是出於對自己罪行的悔恨和愧疚,而僅僅是討厭監獄生活,渴望回家。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少年犯》
這所監獄裡的青少年,大多數服刑10年以下,但由於作為成年人接受審判,一部分罪大惡極的青少年罪犯將在監獄裡度過大半生。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少年犯》
傑西很小就參與幫派活動,打架、群毆,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
因為一時衝動,傑西開槍殺人,而他要為了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在監獄裡待上整整65年。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少年犯》
印第安納州法律規定,即使有良好行為,囚犯也必須服滿一般刑期,也就是說,即使傑西想方設法減刑,也至少要待到他 49 歲時才能出獄。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少年犯》
和傑西一樣,這些少年犯們大多擁有一個糟糕的家庭背景。傑西對父親沒有什麼記憶,唯一的印象是他毆打自己的母親,傑西忍無可忍,抓起一樣東西就朝父親的腦袋打去,父親揚長而去,永遠消失在這個家裡。
母親艾琳沒有工作,在他們兩間臥室的公寓裡,撫養著剩下來的5個孩子,傑西進監獄之後,一家人再也沒有見過。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少年犯》
幫派槍擊的地點和傑西家離得不遠,因此傑西一直感到十分擔憂,害怕有人尋仇,威脅到家人。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少年犯》
即使身在監獄,幫派之爭的陰影依舊沒有遠離傑西。這些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應有的培育,因為缺乏歸屬感和安全感,常常會選擇加入幫派,而在監獄裡,這個沒有娛樂、缺少自由的地方,比其他任何時候更難脫離幫派。
傑西說:「唯一能真正脫離的方法,就是死。」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少年犯》
傑西一直試圖找到方法為自己減刑,對於自己曾經的所作所為,他深感悔恨。但無論如何,也無法撼動法律的懲戒,他毀掉了自己的人生.....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少年犯》
限定的自由對於一部分人來說,是種震懾,它讓給你懼怕、令你悔恨。但對於另外一部分人來說,結局只是關押,他們的身體可以重獲自由,但情感需要接受長期徒刑。
馬奇斯李,18歲,因加重的毆擊罪被判處15年監禁。他犯下罪行的時候才16歲,現在正在服緩行。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少年犯》
受害人襲擊了馬奇斯李的母親,於是馬奇斯李決定和同伴一起去報復,年少輕狂的他被憤怒衝昏了頭腦,他不顧一切,希望對方付出代價。
在激烈的互毆中,馬奇斯李拔出了槍,第一槍打中了對方的後背和脊髓,把他打癱,然後他的舅舅也開了槍,受害人當場死亡。
對於這個結果,馬奇斯李並不感到懊惱,他始終覺得,對方中槍身亡是死有餘辜。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少年犯》
監獄裡除了獄警,還有負責再教育、心理輔導和諮詢等工作的工作人員。這裡的工作理念是:「少懲罰、多改造」,因為如果只懲罰不改造,那結果只是關押,毫無用處,根本無助於他們改過自新。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少年犯》
馬奇斯李已經18歲了,但他獲準留在青少年區,繼續接受再教育。只要願意,他們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看書、學習、考取文憑。
但就在視頻拍攝的前一天傍晚,馬奇斯李被指控襲擊了一名羈押官。事情的經過是,馬奇斯李向另一名少年犯潑灑不明液體,液體也濺到了夜班羈押官。這聽上去似乎並不是什麼大事,但實際上非常嚴重,如果小過不嚴懲,那麼越來越多人效仿,工作人員就可能再度遭到襲擊。
聽證官在了解詳情後,判定馬奇斯李有罪,他被送到隔離單間受罰,並正式轉入成人監獄,在那裡,他將遠離學業,獨自面對殘酷的成人世界。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少年犯》
雖然監獄裡的很多青少年沒有父親,但他們中很多人,自己就是父親。他們懂得愛,卻缺乏責任感,造成了更多家庭的破碎。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少年犯》
上述的這些少年犯們,他們大多失去了溫馨的童年,在無序不良的環境教育下發展成令人膽寒的罪犯。
這些少年犯一般特別低估自己,認為自己學習差、無能力,不能被社會接受,對社會是無價值的;有時需要超越法規的行為使自己的獲得成就感和存在感,得到一絲生活的樂趣;甚至企圖在團夥和幫派裡尋找歸屬感,和虛無縹緲「溫暖和關懷」。他們就像是長歪的樹苗,不知道世界運行的法則,橫衝直撞,直到通往自由和未來的大門被轟然關閉。
對於監獄的工作人員們來說,「改造」一個孩子並不那麼簡單,成功亦或是失敗,他們都見過多次。但不論這背後的緣由是什麼,都不能成為其「不懂法、不知法」的理由,法律需要傳達出一個訊息,那就是年輕人需如成年人一般,學會承擔責任,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少年犯》
如何看待青少年犯罪?
在中國,青少年犯罪形勢同樣嚴峻。
近年來,未成年人惡性暴力犯罪此起彼伏,造成了嚴重的社會恐慌和民憤。越來越多的人在思考,是否現有的法律和刑事政策規定,對未成年犯罪者的處罰太輕?
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青少年犯罪佔全部犯罪的70%以上,且低齡化趨勢明顯,犯罪率急劇上升。
2019年10月20日,大連市內一名10歲女孩小琪(化名)在補習班放學路上遭遇意外,被捅七刀後因失血過多死亡。更令人感到震驚的是,犯罪嫌疑人蔡文舉是一名2006年1月出生,犯案時年僅13歲的未成年人。
雖然不滿14歲,但蔡文舉體格健壯,身高170cm,看起來就是個大人。
根據蔡文舉交代,他的作案時間大約是在下午4點前,沒有大人的幫助,他需要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裡,完成了拋屍和現場清理。並在一切完成後,冷靜地混跡在圍觀的人群中,打聽受害者是否死亡的消息。這一系列的行為,光是聽著就讓人心驚膽寒。
蔡文舉事後在微信群裡假裝自己被冤枉的截圖
按照我國《刑法》規定,不滿14周歲不負刑事責任,因為法律推定他們無法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危害性,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
因此警方通報,加害人因未滿14周歲「未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而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但同時按照法定程序依法將其收容教養。
這樣的調查結果讓公眾感到無比痛心和憤怒,在罪行如此惡劣、暴力程度驚人的案件中,法律對施暴者的寬容達到了難以置信的程度。
圖片來源自微博
我們可以理解,用網絡情緒試圖通過突發個案來讓法律「特事特辦」的舉動並不理性,但當此類案件逐漸增多,犯罪者年齡越來越小,我們是否應該考慮國家法律對刑事責任年齡做出調整,讓加害者為自己的言行付出應有的代價,還受害者一個公平。
比如,2015年,13歲的劉某夥同兩位玩伴趙某(12歲,初二)、孫某(11歲,小學六年級)殘忍地殺害了自己的老師,之後掩蓋現場,如常上課。在實施犯罪前,劉某表示:「我們還不到14歲,就算打死人,也不用坐牢」。
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的對象不僅僅是未成年施暴者,更是未成年受害者!
圖片來源自網絡
由於青少年犯罪的年齡下降趨勢明顯,青少年惡性犯罪事件不斷,據此有專家建議修改刑事責任年齡「從14周歲降低至12周歲」。
對於這樣的爭論,社會上大致分為兩種觀點。
一部分人認為青少年犯罪,往往原因歸結於家庭影響、社會薰染等外界因素,尤其是在不良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往往會有很多性格缺陷。
並且,將14 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送進監獄,並不能使其受到有效的教育與控管,會導致其脫離社會、自暴自棄,無法得到有效的心理疏導,失去未來的希望。還可能在監獄生活中交叉感染,學會更多犯罪,在出獄之後製造更多麻煩。
但另一部分人認為,對青少年犯罪聽之任之,只會降低犯罪成本、擾亂社會秩序,從根本上違背了公平正義的原則和人民樸素的道德情感。
在現代社會,隨著物質條件的提高與網絡信息的快速傳播,很多不滿14歲的未成年人越來越早地暴露在各種色情、暴力的信息中,心理、生理和精神成熟也逐漸走向低齡化。
類比美國,五十個州中,有37個州根本沒有規定刑事責任的下限,上文中的印第安納州法律規定,少年犯罪像成人一樣接受審判。
在南都的一項調查中,
88%的人都贊成調低刑事責任年齡。
對於未滿14歲的少年犯們來說,收容教養,只是管理青少年犯罪的起點,而不是終點。未成年人的教育改造和幹預矯治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其中更涉及社會多個職能部門的共同運作,需要社會、家庭、以及權責部門的不斷摸索和完善。
每一位少年,都應得到更好的呵護和引導。而每一名罪犯,不論年齡、罪行,都必須承擔他們行為的後果,這也是法律和正義存在的緣由。
最後,大家都是如何看待青少年犯罪的呢?給文章點個「在看」,並留言說說你的看法,說姐將從中選出一位讀者,送出教育類書籍《出身:不平等的選拔與精英的自我複製》。
後臺回復關鍵詞【少年犯】
精英說為你推送文中視頻的連結
作者:Cheryl,精英說90後作者,英國海歸,用心寫字。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Reference:
澎湃新聞:涉案人員呈低齡化趨勢,如何看待青少年犯罪
大連13歲少年殺人事件:被赦免的惡
張強|大連13歲少年殺人案:如何撫慰受害人之殤——小惡魔的救與罰
【紀錄片】震撼教育:少年犯 Kids Behind Bars (2018)
-喜歡這篇文章?點個「在看」分享到朋友圈吧-
編輯部好書推薦
主題:教育類
��今日福利
|內容介紹|
為什麼在今天的美國社會中,獲得高薪職位的往往是來自富裕家庭的學生?是什麼讓他們順利通過選拔?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勞倫·A.裡韋拉深入美國起薪蕞高的行業——投行、諮詢和律所,詳細考察了宣講會、推薦、簡歷投遞、面試和評議等招聘環節,通過豐富的案例,揭示了看似能力取向的選拔標準如何幫助精英階層完成了優勢地位的代際傳遞。除對選拔機制的分析外,書中披露的大量招聘內部知識,亦可作為普通人突破階層天花板的行動指南。
想要獲得好書,給文章點「在看」並在文末評論,說姐將從中抽取一位讀者,贈送《出身:不平等的選拔與精英的自我複製》一本
你「在看」我嗎↓↓↓
原標題:《韓國10名中學生運營「N號房」被捕,未滿12歲或脫罪:少年犯該成為法律的例外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