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談論「披頭四」(The Beatles)的時候,談論的不僅僅是一支樂隊。他們是一個國家的國寶,是一個城市的文化遺產,是一種全球文化現象,還是一種流行樂的商業模式。地球上最知名的樂隊,全方位詮釋了經典的定義,「披頭四」大過天。在此只盛讚音樂圈裡的「大過天」。
|
網易雲音樂官方下載地址
(文/趙南坊)我們在談論「披頭四」(The Beatles)的時候,談論的不僅僅是一支樂隊。他們是一個國家的國寶,是一個城市的文化遺產,是一種全球文化現象,還是一種流行樂的商業模式。地球上最知名的樂隊,全方位詮釋了經典的定義,「披頭四」大過天。在此只盛讚音樂圈裡的「大過天」。
今年的「格萊美」大獎已然想盡一切辦法在表揚這支經典樂隊。授予他們「終生成就獎」,頒獎現場特置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與林格·斯塔(Ringo Starr)的重聚演出,頒獎結束還要開辦專場演出會,專門慶祝「披頭四」登陸美國50周年。50年前的那場秀已成為重大歷史事件而被後世瞻仰,1964年,「艾德·蘇利文秀」(The Ed Sullivan Show)見證了「披頭四」狂熱的開始。
向經典致敬,任何大操辦都不為過。更何況,今次「格萊美」的大禮其實還屬寒酸,那項「終生成就獎」本就早該歸屬於大神們,非等到50周年大日子再放出,難免有投機之嫌。此外,「格萊美」其實本身就對「披頭四」並不太感冒,英國國寶樂隊在這裡拿走過的獎盃少得可憐。如果按獎盃來衡量經典等級,他們還比不過後生「酷玩」(Coldplay)。
經典成色絕對不用靠獎盃堆砌,「披頭四」的偉大毋庸置疑,他們的巨大貢獻至少有三方面惠及後世流行樂。
作品。全員在世時締造的經典作品最後都變成文化遺產享受珍藏待遇,供後人流傳,助商家發財,教授後生創作要訣。如此高端,只因作品脫離了單純的單曲或專輯的概念,晉升成為一款立體的產品。幾乎每一首歌曲每一張專輯,都具備一套涵蓋創作背景,歌詞大意,歌曲訴求以及背後故事的系統化解讀。簡言之,就是被當作一項課題被研究,所以大學裡出現專門研究「披頭四」文化的院系一點都不意外。樂隊諸多經典,小則指引有志者步入音樂行業,大則引爆一個時代,著名的Brit-pop 時代簡直就是在向「披頭四」致敬。作為大神的故鄉,英倫三島一直致力於將吉他搖滾傳承發揚,大多樂隊都以被奉為「披頭四」二世為傲,所以歷代英國樂隊多少都帶著前輩的影子。
模式。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流行偶像組合,但以樂隊形式存在的「披頭四」依然成就了最偉大的偶像團體。這是模式的勝利,高度商業化運作助樂隊修成萬人迷,當年席捲全美的「披頭四」狂熱正是最佳成功案例。後輩從「傑克遜兄弟」(Jackson 5)到「單向組合」(One Direction)的成功都驗證了披頭四模式的高效。此模式同時惠及主流以及非主流圈,讓流行的更流行,讓不流行的流行起來,「酷玩」、U2等天團級樂隊的順利主流化即得益於向前輩的取經。獨一無二的「披頭四」開闢出後人皆適用的商業模式,不僅因為是先行者,還因為他們把每一種可能都做到了極致。
周邊。作為全球偶像,影響力不僅限於音樂作品,人格魅力,行為舉動,甚至是八卦新聞都可牽動大眾的神經。「披頭四」當年的風行期正是集齊以上所有特質。四位成員個性鮮明,分工明確,各位人格魅力突出,出色扮演自己的角色,組合在一起就能輕鬆滿足各類口味粉絲。群眾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那一款。隊中核心,列儂(John Lennon)和麥卡特尼更是充分踐行「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信條,除專職當偶像外,他們還上演行為藝術呼喚和平,發表政見深度參與社會活動,即使退休還會兼職擔任文化大使。後來的搖滾明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這份「超人」般的使命感,其中尤以波諾(Bono)為知名代表。
偶像的最強功力就是在於為崇拜者重塑世界觀。「披頭四」即是塑造了搖滾圈的世界觀,是他們定義了後世主流搖滾樂的樣子以及搖滾明星的做派。他們產出的一切都是財富,除了經典作品隨著流傳的還有各種八卦,比如每首歌曲創作背後的趣聞野史,再比如隊內成員的私人交往。經典如「披頭四」,連他們的每一段小八卦都會永垂不朽。
一周歐美新歌推薦:
Kylie Minogue-《Into the Blue》
Trey Songz-《Na Na》
David Guetta-《Shot Me Down》
Zedd-《Find You》
Austin Mahone-《Mmm Yeah》
Sam Smith-《Money On My Mind》
Eric Church-《Give Me Back My Hometown》
Lea Michele-《Louder》
Busta Rhymes-《Thank You》
Tinie Tempah-《Lover Not a Fighter》
本文來源:網易娛樂專稿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