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留學,不去留學,都可以,我只要爸爸媽媽不要再吵架!」最近,一部名為《小別離》的電視劇引發網友熱議,劇中直擊國內方興未艾的「低齡留學熱」。未滿18歲、未完成高中學業就出國?奔向「洋高考」和「洋名校」的小留學生們,不得不早早與父母、同學說再見,「小別離」現象究竟戳痛了誰?
「小別離」,你忍心嗎?編劇回應:呈現問題,沒有唯一答案
又逢開學季,學校課堂卻要上演「別離」一幕,一些家長選擇在子女的高中階段送他們赴海外求學,為孩子今後能躋身外國名校加速「衝刺」。在電視劇《小別離》裡,「學霸」家長不惜賣房送女出國,普通的中等收入學生家長花了近10萬元為孩子補習託福和SAT考試技巧,家境富裕的家庭索性從一開始就懷著送娃出國的心。
為「小別離」揪心的主要是「70後」「80後」從青年步入中年的家長們。數據顯示,百度網頁相關話題以「千萬」級瀏覽量計算,「小別離」熱詞連續登上微博熱搜榜,電視劇收視率也位列全國衛視前茅。
「我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小別離』裡蘊含的問題,有的我自己也很難回答,作為創作者,我盡力呈現各種問題,不會給出答案,也沒有唯一答案。」《小別離》編劇何晴對記者說。
這部電視劇改編自魯引弓的同名小說,編劇加入輕喜劇的創作風格,集中聚焦「低齡留學熱」「拼爹」「應試教育」等話題。何晴說,每一個家庭都會多多少少遇到這些問題,我們也不是要說「誰是誰非」,畢竟每個家庭情況不同,而是盡全力比較全面地展現,「不夾帶私貨,客觀一點」。
何晴所指的「客觀性」之一,是中國國內近年來出現下降趨勢的高考報名人數,這其中既有相關年齡段人口出生數量波動的因素,也有部分家庭送子女赴海外求學的因素。
據教育部統計,2016年全國高考報名考生共940萬人,與上年相比,微降2萬人。部分省市出現了考生人數逐年下降的現象。與之形成對比,2015年中國有52.3萬出國留學人員,比十年前增長了290%。
「我的女兒就是『小留學生』,《小別離》講到的現象,在我們家就經歷過。」50歲出頭的公務員唐女士通過網絡留言告訴記者,女兒小齊2012年放棄了在上海某知名中學高二年級的學業,到美國新澤西州一所私立高中就讀,現在已進入當地一所大學繼續深造。
這位家長觀眾強調,自己曾是改革開放恢復高考後的受益者,但她個人更希望自己的女兒「走一條不同的路,一定要從千篇一律的高考重壓下走出來,這是我們當初下決心花錢送孩子出國讀高中的初衷。」
多年從事留學諮詢業務的某教育機構負責人柯劍分析,經濟條件的改善、教育意識的更新,都影響到家長對未成年人是否赴海外求學的決策。家長的理由總是多元化的,例如「升入名校機率高」「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選擇學習方向」「希望孩子多參與海外學校的體育、社團活動」等,也不排除個別「跟風」、「攀比」的情況。
合肥市第一中學國際部主任朱律認為,「求解脫」和「盼養老」是兩種具有代表性的家長思維。一方面,現在不少家長親身經歷過國內競爭激烈、心理壓力巨大的高考,不忍看到孩子在應試教育中不堪重負,想方設法「求解脫」。另一方面,國內的工作和環境壓力也讓一些家長對自己今後的養老問題信心不足,希望把孩子送到國外後,再跟著兒孫輩赴外養老。
在滿屏玄幻劇的暑期,《小別離》熱播並引發思考,被評價為「一股清流」。對此,杭州師範大學文創學院副教授郭梅還提出了「教育鄉愁」的新概念。
郭梅認為,《小別離》如同一架顯微鏡,伸入三個家庭,表面上看是在討論「要不要讓孩子小小年紀就出國留學」,實際上卻折射出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教育焦慮問題。編劇何晴分析,電視劇所反映的其實是社會轉型期當代人內心深處的糾結、掙扎和不甘,文藝創作不迴避社會現實,是為了更積極有效地求解這類「教育鄉愁」的方程式。
在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近日舉辦的研討會上,與會者提出,在「小別離」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引發不同觀念激烈碰撞時,其實也反映了絕大部分受眾和家長對於本土教育仍始終寄予厚望。同時,對於未成年人赴外求學可能造成的心理不適應、文化衝突等,家長的理性認知也在增強。專家認為,影視作品以「小」見大、引人深思,或將有助於激活今天教育領域改革的命題,所謂的「教育鄉愁」也就有望逐步化解了。
同時,專家也指出,儘管中國部分城市家庭的經濟條件可以允許未成年人選擇更多元的求學路徑,但也應當注意到,由於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依然存在,農村學生「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求學之路尚未發生根本變化,他們也同樣需要更優質、多元的教育資源。
來源:新華社
編輯:劉凝 孟靈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