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個學弟提出一個問題:測末梢血糖時,應該用第一滴血,還是第二滴血?
感覺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可能也是許多人所迷惑的吧。所以,筆者查閱了一些文獻,也諮詢了幾位老師。感覺搜集到的內容,挺有研究價值。
故在此分享給大家,以期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記得學生時代,技能操作的老師以及書中均提到,測末梢血糖時,一定要棄去第一滴血。
因為第一滴末梢血可能混有消毒液和組織液,影響監測數值的準確性,而應該選擇第二滴血。
1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各類血糖儀使用說明書中,多未提及,採用第一滴或第二滴末梢血進行測定。而國際上也沒有統一的規定,是採用第一滴還是第二滴血進行自我血糖監測。
美國糖尿病協會和英國糖尿病協會等一些專業機構推薦肥皂和流動水洗手後,採用第一滴末梢血。
目前國內的研究提示,在正規操作時,採用第 1 滴或第 2 滴末梢血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即只要按正規操作,包括乙醇消毒後自然待幹、不擠壓等正確的採血方法,採用第一滴血、第二滴血及靜脈血之間的血糖值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規範操作條件下可以應用第一滴血進行測定,這樣既減少了一個操作環節,也為患者節約了一滴血。
簡化工作程序,減輕工作量,更快速、簡便、科學地為臨床提供準確的血糖參考值。另外,如取第二滴血,則難免要擠壓,也容易導致數值的偏差 。
王曉黎等,在中華糖尿病雜誌發表一篇,關於「選擇第一滴血還是第二滴血進行自我血糖監測」的研究文章。
研究應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 Kruskal - Wallis 檢驗分析,共對 526 例患者測定血糖值 802 組,進行試驗分析,得出結論:第一滴血與第二滴血,均可進行自我血糖監測(SMBG),來反映即時靜脈血糖值。
而當血糖小於 10 mmol/L 時,第一滴血測定值,更接近實際血糖值;當血糖大於 20 mmol/L 時,第二滴血測定值更為可信。
綜上所述,監測末梢血糖時,在操作規範的前提下,採取第一滴血,或第二滴血,無明顯差異。但筆者認為,指南、文獻可以作為參考,具體問題還要具體分析。
同時,監測末梢血糖時,影響血糖監測數值準確性的因素,還有很多。在這裡,筆者也簡單羅列幾條,供大家參考。
2
影響血糖監測值準確性的因素?
1. 血糖儀的規範校準
市場上血糖儀品牌五花八門,每個醫院使用的血糖儀也千差萬別。但是為了監測血糖數值的準確性和精確性,都需要對血糖儀進行定期、規範校準。
2. 血糖試紙的儲存方式
血糖試紙包裝,分為單獨小包包裝和統一圓瓶包裝,前者儲存條件限制性小,後者開啟後,儲存條件直接影響監測數值的準確性。
圓瓶裝血糖試紙說明書中,關於儲存條件,多提到封閉瓶蓋,置於乾燥通風處保存。
這讓筆者想到了,剛畢業時,就遇到過科室多個病人,在未對其進行特殊操作情況下,三小時左右時間,自身血糖差別都極大。
究其原因,原來是其中一瓶已開啟血糖試紙盒,在存儲時,盒蓋未完全封閉,造成一瓶試紙受潮,進而影響了血糖監測數值的準確性。
3. 影響血糖數值的藥物
許多藥物,都會對血糖數值有影響。比如,糖皮質激素(強的松、地塞米松)、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硝苯地平、沙丁醇、苯妥英鈉、地西泮、阿普唑侖、氫氯噻嗪、氯丙嗪等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間接的升高血糖。
而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阿司匹林、對乙醯氨基酚、吲哚美辛栓)、β-受體阻滯劑(普萘洛爾、美託洛爾)、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卡託普利、依那普利等)、奧曲肽等藥物,也會造成血糖不同程度的降低。
所以,在使用影響血糖數值藥物時,要根據患者情況,合理安排血糖監測頻次和時機,避免血糖過高,或發生低血糖反應。
4. 患者末梢循環情況
患者末梢循環情況,對末梢血糖影響較大。如果患者末梢循環較差時,可以參考靜脈血糖,或者動脈血氣分析中的血糖數值,不要僅僅局限於末梢血糖。
小貼士
策劃 | 胡夢珂
排版 | 琦敏
題圖 | 站酷海洛
首發 | 護理時間
參考文獻:
1.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Living with diabetes:checking yourblood glucose[OL]. (2010- 05- 01) [2011- 12- 18]. http: / /www. diabetes. org/living- with- diabetes/treatment- and- care/blood glucose -control /checking-your- blood-glucose. html.
2.陳毓雯. 糖尿病患者前兩滴末梢血血糖值檢測準確性的探討[J]. 中國老年學雜誌,2007,27(2):364.
3.徐敏, 楊光, 張帥. 第一滴末梢血糖值和第二滴末梢血糖值差異性 Meta 分析 [J]. 中國實用護理雜誌,2016,32(z1):11-12.
4.王曉黎, 李敏, 單忠豔. 選擇第一滴血還是第二滴血進行自我血糖監測 [J]. 中華糖尿病雜誌,2014,6(6):368-371.
(▲▼ 上下滑動查看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