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詹姆斯·霍納因墜機去世已經過去整整十天了。然而對於我來說,這仍然是一個難以接受的事實。霍納去世前的一個星期,我還在上海國際電影節觀看了他配樂的《鐵拳》;而三天前,@哈利菠菜還在給我介紹霍納為飛行表演隊」The Horsemen」創作的音樂。正如@哈利菠菜前幾天在微博上說的那樣,霍納對於我這一批80後、90後的配樂愛好者來說,影響是巨大的。不必說當年風靡全球的《鐵達尼號》和《我心永恆》,也不必說那些曾在電視電臺的節目、廣告裡陪伴我們成長的《勇敢的心》、《燃情歲月》,就我個人而言,霍納與約翰·威廉士一起,為我展示了配樂世界的大門,我從此進入了這個讓我無法自拔的領域。
中考結束的那個暑假,我第一次有機會去尋找那些聽過許多次卻不知道名字的旋律。而霍納的作品在我那部容量僅有128MB的MP3裡,只有《鐵達尼號》的「Hymn to the Sea」,一首悽美的以人聲與風笛為主的輓歌。當時的我根本不知道原聲碟的概念,只能在百度MP3上一首一首的找。幸運的是,我的父親當時也深深的被《鐵達尼號》中的音樂所吸引。剛好當時家中剛剛購入一臺新車,為車載CD淘碟的時候,發現了一張以《鐵達尼號》元素作為專輯封面的精選集:Film Music By James Horner。從此,我認識了這個叫做James Horner的配樂大師,認識了他那麼多優美而經典的旋律,也終於找到了配樂世界的大門。
這是2006年由著名原聲廠牌Silva Screen Records發行,當時由國內新索引進的一張詹姆斯·霍納精選集。收錄了《鐵達尼號》、《特洛伊》、《勇敢的心》、《燃情歲月》、《星際迷航2:可汗之怒》、《魔繭》、《阿波羅13號》、《佐羅的面具》、《深度撞擊》、《風雲際會》。這張精選集可以說非常好的覆蓋了霍納自80年代發跡以來的那些最為人熟知,也是最經典的幾部作品。以這樣一種方式認識霍納,自然是不錯的,但也帶著一絲巧合。
Silva Screen Records以重錄經典配樂而聞名,發行過很多以作曲家、電影主題的精選集。正因如此,這些精選集裡經常會出現重複的曲目。也因此,近些年來這家廠牌也經常被批評「稍微添加幾首新曲子加上之前的舊貨就拿出來騙錢」。這個特點恰好與霍納在作品中反覆使用自己用過的多次的音樂素材不謀而合。「臭名昭著」的懸疑四音動機、固定的轉調模式、重複的鋼琴固定音型、使用過度的女聲吟唱與蘇格蘭風笛……霍納的「自我抄襲」一直是他整個生涯中最具爭議性的一點。這也直接導致進入新世紀之後,霍納的作品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與他最輝煌的80-90年代出現了顯著的下降。然而「自我抄襲」實際上可以說是配樂行業的一個「職業病」了:被詬病為「流水線作業」的Hans Zimmer及其Remote Control Production的一眾作曲家自然不必說;同樣是進入新世紀有所下滑的Thomas Newman、Alan Silvestri也遭受過「自我抄襲」的職責;而2013年取代霍納為新版《羅密歐與朱麗葉》配樂的波蘭作曲家Abel Korzeniowski,他的《傾國之戀》與《羅密歐與朱麗葉》同樣也有多處相似。然而霍納卻是曾經被認為這些人裡最有才華的作曲家,而他輝煌的80-90年代也讓人不得不為他而感到惋惜。
事實上,與其說人們是在惋惜與懷念霍納佳作頻出的80-90年代,不如說是在惋惜與懷念整個配樂界的80-90年代。那是一個John Barry、Jerry Goldsmith、John Williams、Ennio Morricone等電影配樂白銀年代起家的大師仍然創作力旺盛的時代;那是一個James Horner、Hans Zimmer、Danny Elfman、James NewtonHoward、Thomas Newman、Alan Silvestri等中生代作曲家嶄露頭角的時代。我們無緣經歷擁有Max Steiner、Erich WolfgangKorgold、Alfred Newman等人的黃金年代,擁有Elmer Berstein、Maurrice Jarre、Alex North等人的白銀年代,但80-90年代的配樂界對於我們來說,就是最好的時代。
這是著名雜誌《名利場》在1997年拍攝的一張好萊塢著名作曲家的合影,堪比1927年索爾維會議那張著名的物理學家合影。這張合影裡,JerryGoldsmith、Elmer Bernstein、John Barry、Maurice Jarre、Marvin Hamlisch、Michael Kamen已然仙逝;Lalo Schifrin、Bill Conti、Quincy Jones早已退休;Marc Shaiman、Mark Isham在進入新世紀後再也沒有拿過奧斯卡提名;Elliot Goldenthal在2003年憑藉《弗裡達》拿到奧斯卡最佳配樂之後鮮有佳作誕生,而Alan Menken也不復當年憑藉迪士尼動畫復興所鑄造的輝煌;儘管還有老而彌堅的John Williams,合影裡好萊塢配樂界的中流砥柱,如今也只剩下Hans Zimmer、Danny Elfman、James Newton Howard三人而已:Zimmer還在20年後繼續苦苦追尋著屬於他的第二座小金人,而按照目前的評獎機制,Elfman與Howard的小金人則依然遙遙無期。
而作為80-90年代最好的電影配樂作曲家,霍納現在也離我們而去了。本來在經歷了兩年的沉寂之後,今年帶著《狼圖騰》、《鐵拳》、《33名礦工》三部配樂作品加上《」Pas de Deux」小提琴大提琴雙協奏曲》、《「Collage」四小號協奏曲》兩部音樂會作品的霍納可以說是重振旗鼓;而在未來,霍納更是原本會在《阿凡達》兩部續集裡與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再續前緣,並繼續與其他中生代作曲家一起為我們帶來更多的作品。然而一切都隨著2015年6月22日的這次墜機煙消雲散。這位作品常常在人意料之內的大師,以一種最出乎意料的方式,告別了我們。
無論爭論如何,詹姆斯•霍納當年那些作品無疑不讓人神往。他不僅是眾多如我一樣配樂愛好者們的引路人,也影響到了諸多的配樂界的後來者:今年Michael Giacchino的《明日世界》無疑是對霍納80年代科幻片配樂最好的致敬,去年Nathan Furst的《極品飛車》的某些片段也讓人恍惚重溫了霍納當年一眾動作片配樂。新世紀的黯淡無法掩蓋他曾經的光輝,霍納無愧於電影配樂的大師稱號。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長居八九。無論電影裡還是現實中,都是這樣。傑克·道森賭上全部財產,贏得了泰坦尼克的船票,卻走到了他生命的終點。可這段無法抵達目的地的旅程,卻給了他一生難求的愛情。生死別離,禍福相依,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遺憾總是存在,但正因為有這些遺憾存在,那些瞬時的閃光,才顯得如此精彩。對於詹姆斯·霍納來說,他的驟然離去,固然讓影迷們傷悲,但他所創作的經典旋律,卻永恆響徹在人的心底。因為再也無法得到,所以值得後來人反覆傾聽。那些堅毅、溫柔、勇敢、激烈,會繼續陪伴著生者勇猛向前,像電影中展現給我們的傳奇那樣,更好的活下去。
或許,最後這一刻,我們需要重溫詹姆斯·霍納的旋律,或許《勇敢的心》中那段充滿勇氣的「Freedom」是最好的選擇。他的肉體已然化為塵土,他的靈魂流芳百世。詹姆斯·霍納,你的名字將隨著光影不朽,直到這個世界終結的那一天。
再見。
舌在足矣:入門級足球圍觀者,初級電影愛好者,中級配樂沉迷者,高級考試失敗者,正在洛(大)杉(鄉)磯(鎮)努力獲得政治學學士學位的留學生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