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九爺易學
上海,中國首屈一指的超級城市,不論戰亂紛爭的年代還是和平發展時期,都把控著中國經濟的任督二脈,而今「魔都」之名聲動四海列國,一舉一動皆受世界矚目。
無疑,這是一片可遇不可求的風水寶地,其風水獨特之處在於龍脈倒騎逆結、呈「回龍顧祖」之勢,外加它頻頻出現的大手筆建設,最終一發不可收拾!
上海地區同時地處長江、太湖下洩水系入海末梢,河道縱橫,密羅交織,降雨充沛,無旱災威脅。
道理同上,也是河道縱橫,密羅交織,河道廣闊,排水迅速,很難發生大的澇災。
上海處於一個三角形地震帶的中心,郯廬地震帶,日本地震帶,臺灣地震帶,三條重要的地震帶都繞過了上海,所以可以起高樓,建高塔。
魔都有結界,颱風難進來。在上海東南有舟山群島島鏈,在太平洋颱風入侵途中構成一道天然屏障,颱風能量被消弱,方向被分散。上海便如處在避風港中,即便颱風能突破層層阻礙進入上海,也只會剩下陣陣清涼或消暑大雨。
歷年颱風路線統計圖
上海的山龍,起祖於黃山。中國三大幹龍,遠祖都在崑崙,南龍到黃山再起廉貞高峰,形成龍殿,然後餘脈分下四方。
中國南幹龍走勢
因為從崑崙到黃山,一路剝離轉換,龍脈脫去了煞氣,因此黃山餘脈秀氣流轉,山巒秀美。
黃山龍脈又起祖,一部分入了江西,一部分入了安徽。(江西是中國地圖冊上唯一用人傑地靈來形容的省份,王安石、歐陽修等層出不窮。安徽的龍川、績溪等地也出了眾多國家領導人。)
其餘的一路從西南向東北,到了天目山山脈,此山脈因東西兩峰頂上各有一池,長年不枯,故稱「天目」。
《玉髓真經》有言「山頂天池,飛泉不衰,若無蛟龍,王侯鎰基」
天目山開障立屏,分出南北兩支龍,一落臨安,隨龍水為錢塘水系,《東天目志》記載「天目二龍,南龍之次,落臨安」;
另外一支隨龍水為太湖水系。經過莫幹山,從湖州潛入地下,山龍化做平洋龍,過中峽,初結松江。
於松江地底潛行向東北,其間在地面連起九峰,號松郡九峰:鳳凰山、薛山、佘山、辰山、天馬山、機山、橫雲山、小崑山。
龍入松江後繼續一路東行,松江、青龍、魯匯、浦江、川沙 ,金山三山為護送,洋山為接迎,然後回龍顧首,迴轉向西,於陸家嘴束咽過峽,結於人民廣場龍柱附近,從東往西以延安路為氣脈走向。
最後以太湖為明堂,以祖山黃山為朝山,倒騎逆結,乃「回龍顧祖」之象。這是上海龍脈的來處,崑崙為遠祖,黃山為近祖,天目為父母。
如何識得龍脈走向?
一看水道變遷,土生氣,氣生水,生氣界水而止,水是氣脈在地面的佐證。
二看周邊山脈的是行是止,是朝是拒,是迎是送。山腳看行止,山勢看迎送,山頭看朝拒;
三是看歷史人類聚集興旺中心的遷移路線。
山龍行入松江,於風水來說還是脫煞存秀,即「脫去煞氣,留下貴氣和秀氣」。地理上的很多「殺師地」多是因為龍形帶煞,沒有脫去煞,導致地師死亡或者埋葬家族先災後貴。
三、真龍結穴之地——龍柱!
識得龍脈需看三點,而龍脈結穴也有三個講究:
(1)需在過峽束咽後不遠;
(2)需在氣脈之上;
(3)需在陰陽交會之處;
陸家嘴為束咽過峽,主氣脈為延安路隧道,而龍柱的位置離陸家嘴不遠,又在主脈之上,延安路和重慶路交匯處。
延安路,以名「延安」來證,乃我黨輔都,屬於西北,為乾卦,為陽。
重慶路,以名「重慶」來證,為國民黨輔都,屬於西南,為坤卦,為陰。
兩者交匯之處即為乾坤陰陽天地交會之處,生氣穴位所在,龍柱立於此位,即所謂的龍真穴。
生氣之穴忌重石、高塔鎮壓,所以立柱刻飛龍,乃至配合法事,以致生氣釋放,不被鎮壓,也是風水上的一種做法。
類似龍柱這樣的,在位置選擇和形象上大做文章的高大建築或公共設施,在上海屢見不鮮,甚至對上海的氣運都造成過重大影響!
1966年上海動工修建第一條過江隧道——打浦路隧道,於1970年建成。作為備戰隧道,出口和中山南二路垂直,狹窄、極其不暢,但這條過江隧道聯通了上海龍氣支脈。
建成未幾,WHW當選副主席,成為上海自明朝中期以來職位最高之人,再早是嘉靖年間鬥倒嚴嵩的徐階。
1984年12月18日,上海興建第二條隧道——延安東路隧道,1989年5月1日通車,此隧道連結陸家嘴和外灘,出於上海龍脈主脈上,也是過咽束氣處,與打浦路隧道相比,算是徹底實現了石龍過江。
此隧道通車才一個月後,江主席就當選國家領導人。
陸家嘴的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等高樓,處於蘇州河黃浦江交匯處,風水上叫做寶塔鎮水口,華表守水口,起到收聚生氣不洩的功能。
上海樓盤如筍,高樓林立。在這無數建築中當然也有不當的建築,構成形煞,導致風水出現壞的影響。
如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於延安路隧道浦東出口處,處於龍脈的束咽過峽之處,猶如一把出土的利刃。後來還裝了一個巨大的U型磁鐵,猶如刀和叉。環球金融中心1997年年初籌劃,2003年2月工程復工,2008年8月29日竣工,此年CLY市長被正式宣判入獄。
環球金融中心
在風水界傳說中,環球金融中心還有著日本陰謀,不管如何總是大有機心的。上海在後續建設中就有專門的化解手筆,具體來說有三個:
首先,2009年人民路隧道部分通車,等於是對延安路隧道生氣的擴充,過江龍氣更強,不易被斬。
其次是上海中心的開工建設,在環球金融中心竣工後三個月,上海中心開始建設,其外形猶如一把倒持的火炬,倒立之火正好克制埋土之金,從根部壓制環球金融中心。
最後是2010年5月,外灘金融牛(外灘銅牛)修於世博會前,牛頭朝向金融中心,牛尾對著福州路人民政府大樓。
銅牛不僅能擋住金融中心的刀煞,而且金融中心頂端的方孔對其而言更如牛槽。
牛又是「醜」,是刀劍金之墓庫,專門用來收納金之利氣。癸丑在《蘭臺妙選》中被稱作劍匣,正是收刀劍之用。
上海的坐向:以延安路為主線,為向。太湖為明堂。一直向西南到朱家角,直接滬渝高速,回龍顧祖朝向黃山。
以玄空飛星論,上海的整體坐向是「坐寅向申」
每宮都是147,258,369,相互連通,乃是玄空中大有明堂的「父母三般卦」,起到很好的聯通和化解作用,兇也不應兇,呈現風水寶地之態。
在八運中,住在上海東面、東南和西南區域相對利人丁。住在上海東北、南面、北面的有利財運,尤其以西南閔行最好(825)。
在八運裡,「山星八」和「向星二」都起到發揮作用的狀態,如果在西南方有近水遠山的布局,丁財兩旺,且能快速起效。
上海的四象格局,也是從其坐向出發,以人民廣場龍柱為中心,延安路為向,左面青龍,右面白虎,前面朱雀,後面玄武。
青龍屬木,利文教,因此閔行、松江、奉賢大學城文化教育興旺,閔行中小學教育也發達,人丁密集。相反,火車南站當初建造時自稱「亞洲第一交通樞紐」,使用未幾卻迅速被虹橋樞紐取代。甚至如今很多人都不知道上海南站存在。
松江大學城 | 攝影/@天然呆-Lofoto
白虎屬金,嘉定、閘北、普陀作為白虎區,適合功能性、競爭性、保衛性的設置,如物流中心、體育中心、集散區。所以嘉定汽車城很興旺,汽車比賽如火如荼,但嘉定的上海大學發展趨勢卻在退化。
嘉定汽車城
白虎也主防衛,上海無論是被後世稱作上海鬼王的錢鶴皋反抗朱元璋,還是滿清嘉定三屠、太平天國打寶山、日本兩度攻上海,都是發生在白虎地區。
玄武屬水,寶山部分區域、楊浦、浦東主流動性,自由性。所以浦東有自貿區。而水又主智,體現在部分高校的設置上,如復旦、同濟、上海大學等。
朱雀屬火,青浦區為朱雀,利電子、文化產業,有國際展示廳,會展中心等。
上海的基本發展趨勢也是按照四象的布局,是人和環境相互影響的結果。符合四象的就順水行舟,形成集群效應,如白虎方的火車站,嘉定賽車,青龍方的大學城等。不符合的就逆水行舟,如青龍方的上海南站,白虎方的嘉定上海大學分部。
前面說過,上海氣脈是一個大迴旋,從松江閔行南匯到接近海邊然後回頭,從浦東到浦西回龍顧祖。上海延安路為主線,從東往下行,左右兩邊分別以南京路和淮海路為支脈。
在這個大格局中,各類建築都有自己的獨特作用。高大建築都起著鎮聚生氣的作用,有利於氣脈的上遊,不利下遊。如金茂大廈等高樓的建立,把生氣匯集在東方來處,有利浦東的繁榮和發展。
橋梁起著鎖聚的作用,有利水流、車流來方,不利去方。
寺廟、教堂、道觀也具有很強的生氣吸聚作用,有利上遊,不利下遊。如南京路同延安路一樣,氣脈從東往西,到了靜安寺氣脈被收聚,所以上遊靜安寺以東很繁華,以西就不那麼熱鬧了,一寺廟之隔,相差極大。
西藏中路的基督教堂,前面車流從南到北,南面的來福士就一直很火爆。而百聯世茂以前是個商業百慕達,後來不得不改造,底層架空,用捨去空間換得吸納生氣。
同樣還有新涇堂,長期影響北新涇地鐵站商鋪的生意,直到中間公交站蓋好,大樹種起來,隔斷了商鋪窗戶看出去的十字架,才有所好轉。
徐家匯和五角場也屬於平洋風水寶地,兩者都是五路匯集之地,可比喻做龍的兩個爪。
平洋風水寶地分兩種:一種是匯聚,如徐家匯、五角場;另一種是平羅交織,如南京路,淮海路,通達的大路和小路密集交織。
風水是不斷變化的,風水影響著人類活動、文化、歷史,同樣人類的歷史活動、自然實踐也不斷改變著風水。
現今上海雖然享譽國際,但並非一直都是風水寶地,它的歷史上也刻著觸目驚心的災難。是先人不斷改造,才形成如今人財兩旺的大格局。
在此,我們必須要銘記四個人。
1.大禹——上海水局的奠基人
4700多年前,一個巨大的彗星從西南而來,撞擊在天目山脈以北,長江以南,這片土地上,彗星的塵埃和水汽導致了溫室效應和大降雨,形成了全球大洪水(所以很多民族的起源傳說中都有大洪水)。
撞擊後留下一個鬥笠狀的淺坑,幾個大碎片也在東北邊形成了發散形淺坑,天目山脈分水嶺北坡的水逐漸匯集成湖,原先生活在這裡的良渚文明逐漸淹沒於水底。
鬥笠狀的大淺坑就是如今的太湖,又稱作笠澤,震澤(地方縣誌記載:「兩龍相戰,吐誕成湖,故曰震澤」),東北方向放射性的幾個坑即是如今的澄湖、陽澄湖、澱山湖等小的水地。
初始的太湖並沒有下洩的水道,大禹晚年治水到此,疏通挖浚了三條大的河道,從南到北分別是古東江(對應今天的黃浦江)、吳淞江(今天的蘇州河)、婁江(今天的瀏河)。
《尚書·禹貢》中有「三江既入,震澤底定」,三江即這三條河流,震澤就是太湖。
所以大上海區域應該是黃浦江、蘇州河、瀏河形成的太湖下洩水系衝積區域。以後把太倉瀏河包括進來,才是一個完整的上海,往北擴展而不是往南嘉興方向擴展。
大禹開創了如今大上海風水格局的底盤。隨後大禹去嘉興湖州防風古國會盟諸侯,殺了防風氏。停舟於餘杭,亢為波濤之上一小舟,大禹停靠船隻的地方。後死於紹興,紹興有禹王陵。
2.春申君黃歇——上海文明的開創者
楚國的相國,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在秦國不斷入侵的情況下,把在河南信陽的封地捐獻給國君,然後自己換得遠離戰場,尚未開發得吳中松江地區。
後人在此治理河道,種田種桑,所以叫做黃歇浦。2002年9月在上海世博會申辦成功後的大型文藝慶典上,演出的第一個節目就叫《告慰春申君》。
3.葉宗行——黃浦奪淞
大禹挖出三江後,三江川字並流近3000多年。川字並流,雖有生氣但是不收,這裡人物傑秀,但是都發散外地展,如陸機陸雲。雖然魚米豐饒,但是災害頻繁。三江之中,一直以蘇州河最大,唐朝時蘇州河入海口還有20多裡寬。
風水上多講究來水寬,去水窄。這是符合水力學的。蘇州河的來水窄,去水寬,水流變緩,泥沙沉積。加上海水頂託,下遊河道不斷堵塞,上遊一片澤國。
一直到明永樂年間,上海浦江召稼樓人葉宗行建議策劃下,同上海縣令夏元吉把黃埔江在魯匯鎮做一個九十度的大轉彎,然後在如今的外白渡橋和吳淞江(蘇州河)匯流,從吳淞口入海。
用黃浦江的水來加大吳淞江下遊河水的流量和速度,泥沙不在沉積。被稱作浦江合流,也叫黃浦奪淞。
浦江合流前,屬於三川並流,人物俊秀,但葉落它鄉。浦江合流後,浦江逆流,自南略偏東逆流北上,合吳淞江於外白渡橋,出吳淞口,成就了上海水纏玄武的格局。
「水纏玄武,富貴綿長」,上海迅速成為中國的魚米之鄉,南方經濟中心從蘇州轉移到上海。董其昌等為代表的海上文化興起,文化中心從北方中原地區開始被南方引導,海派文化崛起
界水之地
合流交匯能使生氣匯集,黃浦奪淞則一舉使上海有了「界水之地」,這也是絕大多是大城市共有的特點。
如武漢是漢水和長江,南京是秦淮河和長江,成都是岷江和長江交匯,重慶是嘉陵江和長江交匯。長安是渭水和黃河交匯,洛陽是洛水和黃河交匯。
此格局甚至造就上海不同於其他地區的族群性格:
1.女強男弱,利養女性;
2.勇於抵抗,不順服(類似湘江北流之於湖南,湖南人善鬥)
3.聖人門前水倒流,逆流和回龍顧祖都是有情的表現,生氣匯聚,人才輩出。
但黃埔江改道後從龍脈身上經過的,雖然龍脈崩洪過峽,但是畢竟有傷。百年滄桑,也發生了清兵入關、嘉定三屠。鴉片戰爭被開埠割讓,太平國三攻上海,淞滬抗戰和會戰。
風水寶地未傷根本,但終歸有所傷害。
嘉定三屠
4.海瑞——奠定三河水量
海瑞在上海救災期間,利用難民治理水患,其中包括鎖瀏入浦, 制淞入浦,把瀏河的水量基本給全部給減少了,也大量減少蘇州河的水量,讓更多的水從黃浦江入海。
如今瀏河類似斷流,蘇州河成為一個小江,黃浦江浩浩蕩蕩,裹挾泥沙不再沉積。從此之後,上海基本再無大水患,真正成為魚米之鄉和風水寶地……
而今滾滾黃浦江水
承載著大上海的燈火繁華與四海聲名
也沉澱著歷代先人的大造化與大智慧
無數人的心血造就上海
魔都,並非一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