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帶來的大機器生產使得很多手工工人失去了飯碗,尤其對紡織女工來說,更是致命打擊。為了補貼家用,一個名叫山特夫人的紡織女工好不容易才在某皮鞋廠找到一份手工縫製皮鞋的工作。山特夫人下班後經常把一些材料帶回家,在油燈下進行縫製,以便多掙些工資,非常辛苦。山特先生看到這種情況,就想發明一種可以縫製皮鞋的機器。
後來,先生果然製造出一臺縫製皮鞋的縫紉機,並具備了最基礎的打洞和穿線功能,但用單根線縫出的鏈式線條並不緊實,一旦中途斷線,先前縫好的線條就會全部鬆開。後來,有人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良:1841年,法國某裁縫製造出了一種雙線跡縫紉機,縫製速度比手工縫製提高了十幾倍。四年後,美國一位機械師又成功發明了曲線鎖式線跡縫紉機,縫紉速度可以達到每分鐘300針,他還為自己的發明申請了專利。可是不久,他就發現有人侵權了,侵權的人是後來的「縫紉機大亨」艾薩克·梅裡特·辛格,最終辛格敗訴。
但是,辛格並沒有因此停止對縫紉機的研究,他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於1853年發明了一款新式縫紉機,縫紉速度可達到每分鐘600針。這種高速縫紉機投入市場後,非常受歡迎,在1855年法國巴黎世博會上展出後,更是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令辛格大受鼓舞,他在此基礎上繼續研究,終於在1859年發明了今天人們熟悉的腳踏式縫紉機,這種縫紉機由於操作方便,廣受家庭主婦的青睞,成了行業翹楚。辛格則開足馬力進行生產,銷量遍布各地。
可是不久後,辛格通過各地交上來的銷售報表發現,當縫紉機在市場上達到一定數量後,銷量就開始裹足不前。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是價格太高了。當時,辛格公司的縫紉機價格是80美元一臺,這個數字是當時美國一般家庭年收入的五分之一。據銷售人員分析,縫紉機主要受到家庭主婦的青睞,但是她們手頭通常沒有多少錢,想買也買不起。那該怎麼辦呢?有人建議多打廣告,增強產品的知名度,這立馬引起在場人的反對,因為他們縫紉機的知名度已經很高了。又有人建議降低縫紉機的價格,這個建議也被否定了,因為那勢必得削減產品的成本,導致商品質量下降。似乎是山窮水盡了,辛格對此一籌莫展。
幾天後,辛格的銷售總監突然來找辛格,提出了一個辦法:讓那些家庭主婦一下子拿出80美元,她們自然拿不出來,不如先讓她們交一筆錢把縫紉機買走,然後,讓她們每個月都支付一筆錢,直到把錢付清為止。這個辦法讓辛格有點猶豫不決,他認為,如果接下來,這些顧客不能繼續交款怎麼辦?銷售總監則說,咱們可以和她們籤訂合同,出了問題就按照合同來解決。這番話讓辛格茅塞頓開:對!這個辦法可以一試!
接下來,辛格就開始在一個地方進行試點,試行的結果非常好。於是,他開始向更多地區推行這一方法,即我們現在非常熟悉的分期付款。辛格利用這個方法,成了美國乃至當時世界上的縫紉機大王。時至今日,該公司生產的縫紉機仍然位居世界縫紉機十大品牌的前三名,對此,分期付款的方法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