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
從2019年12月,武漢肺炎疫情出現伊始,一直到剛剛過去的除夕、大年初一,視界君的數十位同事一直堅守在武漢抗疫、防疫的最前線:無論是華南海鮮市場,還是醫院的重症監護室;無論是人流密集的機場、火車站,還是火神山醫院的建設工地……他們一直在武漢,一直在疫情發生、發展的現場,不斷地發出關於疫情的最新報導。
從1月26日開始,我們陸續刊發三位攝影記者:肖藝九、熊琦和程敏從武漢發回的現場報導。
↑ 2020年1月23日,新華社記者採訪結束後,用酒精進行人車消毒。
凝重的氣氛中,我看到了決心和信心——記者程敏
↑ 新華社記者程敏在採訪時自拍。
疫情來勢洶洶。1月22日,形勢已經非常嚴峻,湖北省政府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II級應急響應。 當天,我趕到武漢協和醫院。在那裡,一些醫護人員已經開始組織黨員突擊隊,以生命宣誓。30餘醫護人員在1月22日奔赴新戰場。我從他們的眼神中,讀到了凝重,也讀到了決心。
↑ 1月22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的醫護人員宣誓成立突擊隊。
↑ 這是一張用程敏拍攝的照片製作的海報:2020年1月22日,加入突擊隊的呼吸內科副教授周瓊。這一天,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內科30餘名醫護人員組成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突擊隊,投入到協和醫院對口支持的發熱定點醫院——武漢紅十字會醫院的工作中去。
1月23日,一個消息突然到來:當日上午10時,武漢封城。 得到消息,我意識到這次的疫情已經非比尋常。 我估計十點後地鐵就進不去了,於是,趕在九點半左右,我抄起一架相機,跑到最近的地鐵站,刷卡進入,發現裡面已經是空蕩蕩的,沒有人等車,也沒人在即將開車的車廂裡,入口處有三位安檢員在查體溫,站臺上有一位工作人員,車廂裡有一位清潔工。 此情此景,讓我有些恍惚,一時還沒反應過來。
↑ 1月23日拍攝的地鐵梨園站。
↑ 1月23日拍攝的地鐵車廂。我打電話確認了兩位攝影弟兄的位置,並迅速分工:肖藝九去市場和城東高速口,熊琦此時正好從老家開車回來,直接到城西高速口,我去火車站。 過了十點的武漢站,進站口已經封了,看來離漢通道已經關閉。出站口裡,還有少量外地來漢的乘客下車後步履匆匆地往外走。 與出站口同層的地鐵站也關閉,一隊工作人員在整隊集結。小商店、食品店大都關了門,有幾家商店的工作人員正在收拾東西,準備關門。 退票處的窗口前,一些走不了的乘客在辦理退票,上方的大屏上,車次信息欄一片空白。廣場上有少量乘客,拖著行李徘徊。 一輛輛公交車回到場站,停下,關門,慢慢排成長龍。 我拿出小飛機,圍著車站飛了一圈,記錄下這一刻。 天氣陰鬱,電腦裡航拍的照片灰灰濛濛,恰如這一刻的城市心情。
↑ 1月23日拍攝的武漢站。從這一天起,每一刻,都有無數的變化,在手機裡一條條迅速傳播的各種消息衝擊下,人們的理性在勉力支撐。 好在,終究還有人負重前行。 24日除夕夜,各地組建的醫療隊紛紛出徵。 大年初一的凌晨,武漢,迎接著一支又一支馳援隊伍。 中午,援漢的上海醫療隊伍136人集結,在武漢金銀潭醫院附近駐地開展培訓。來自北京的專家講課,以便大家迅速進入角色做準備。 在一張張戴著口罩的臉上,我看到的是一雙雙認真而堅定的眼睛。 有的增援醫療隊成員拿著手機,不斷拍攝著大屏幕上的ppt展示的內容,一邊拍,一邊認真的研究、學習。而醫療隊領隊和醫院院長迅速接洽,實地探查場地,部署設施安置方案。第二天,這些千裡弛援的醫護人員,將在這裡開闢新的戰場。
↑ 2020年1月25日,上海醫療隊醫護人員在培訓會上。當日凌晨,上海醫療隊共計136名醫護人員抵達武漢。並立刻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附近開始培訓,培訓後將參與疫情防治工作。據了解,這些醫護人員來自上海華山醫院、瑞金醫院、新華醫院、胸科醫院、仁濟醫院等各大醫院。解放軍也來了,我見到陸軍醫療隊時,他們以軍人的效率,迅速接手了武漢金銀潭醫院的兩個騰空病區,僅僅用幾個小時的時間,就改造布置成重症病區。 這些軍醫中,大多很年輕,用軍分社記者黎雲的話說,「脫下軍裝,他們都是孩子。」
↑ 2020年1月26日,陸軍軍醫大學醫療隊開始進駐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當日,解放軍援漢醫療隊在武漢全面展開救治工作。陸軍軍醫大學醫療隊成建制接管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兩個病區。經中央軍委批准,解放軍從陸軍、海軍、空軍軍醫大學抽組3支醫療隊。其中,陸軍軍醫大學醫療隊在金銀潭醫院接管兩個病區;海軍軍醫大學醫療隊在漢口醫院全面接管重症監護室,新開設了呼吸科病區;空軍軍醫大學醫療隊進駐武昌醫院,按照重症救治、收治病房、發熱門診、檢驗和放射檢查等環節進行了人員配置。他們所進駐的3所醫院,是武漢地區指定接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較多的地方醫院。就是這樣一群穿著迷彩服的「孩子」們,堅定地走進他們自己搭建起的高危病房,在那裡,他們是那些陸續被送來的重症患者的希望。 疫情遠未結束,我們需要決心,更需要信心。
圖文:程敏
編輯:費茂華、周大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