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以盜墓、殭屍、風水為題材的電影,不惜餘力地向觀眾展示陰森、灰暗的冥界文化,讓觀眾一邊看得心驚肉跳,一邊卻樂此不彼,使他們的感官得到極大的刺激和滿足,形成一定的另類殭屍影視文化。
如果提到木劍、黃符、道袍,糯米相關元素的道士形象,有一個人的形象一定會浮現在你的腦海裡,他就是林正英。
林正英對殭屍片的貢獻史無前例,他創造了香港殭屍片的黃金時代。林正英的《殭屍先生》、《殭屍道長》、《一眉道人》等經典影片,讓很多殭屍影迷至今津津樂道,可惜天妒英才,在他45歲時,不幸患肝癌過世。
從此,港片中的殭屍系列從此一蹶不振,陷入空檔期。
主要原因是西方吸血鬼系列的衝擊,特效+恐怖題材+大IP流量,工業電影的崛起,畫面感更討好觀眾,情節更引人入勝。另外,而在國內,此類影片審核通過率低,投資方對影片投資回報並不看好,導致這類影片一度銷聲匿跡。
近日,一部由吳鷹翔導演、樊少皇、張冬、李璐兵、蘇茂、王會來主演的《龍虎山張天師》,在優酷、騰訊視頻、愛奇藝聯合獨播,並成功躍上騰訊視頻全網熱播劇情榜的亞軍,僅排在《別叫我酒神》之後。
影片主要講述張道陵攜弟子王長前往巴蜀去幫助朋友,而自己意外被捲入了一個驚天陰謀之中,張道陵憑藉一身過人本領,最終將巫蠱大巫師為首的邪教組織剷除,並教化了當地百姓。
整部影片唯美圖畫讓人覺得質感厚重,製作非常精良,非常討好觀眾的眼球。力王樊少皇不負眾望,演技高超,一身標準道袍裝束,氣質非凡,絲滑般的打鬥場面被演繹得酣暢淋漓,撐起了這部小投入的網大電影。
不過,由於同類題材的新片過少,物以稀為貴,《龍虎山張天師》雖然在全網熱播劇情榜上雖然名列第二,但在豆瓣上,1531人僅打出5分的評分,如果除去主演樊少皇的賣力表演,這部劇的評分恐怕更低。
在胖魚看來,這部劇事實上有兩大主要致命硬傷:
張天師的「法力」
影片中張天師的人設是一個匡扶正義、救黎明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的道家天師形象。作為道士,道法應該是必備降妖除魔的利器,是降服冥界殭屍、邪教的法寶,這在林正因系列作品中,都有精彩的演繹。
而在《龍虎山張天師》這部影片中,樊少皇扮演的張天師,與其說他是道長,還不如說是一個行走江湖的大俠。影片中的張天師手持寶劍,在面對邪教勢力時,將他們砍得落花流水,作為俠客,無可厚非,但作為道長,自始至終都沒有體現絲毫「道法」的技術含量。
當然,這不是主演的問題,而是導演和編輯的失誤。人物形象的塑造,必須要鮮活和富有生命力,要符合邏輯,影片中張天師的「法力」缺陷,難以讓觀眾信服。
劇情流水帳,平鋪直敘
好的劇情應該是鋪墊厚實、前後呼應、邏輯嚴密、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能讓觀眾身臨其境,引發情感共鳴。這猶如一瓶成年老酒,口感豐富、勁道十足,讓品酒人回味無窮,為之神魂顛倒,久久難以平復。
而《龍虎山張天師》這部影片,整個劇情相當平淡,仿佛是喝一杯淡淡的白開水,毫無影片的激烈矛盾衝突和表現力。甚至為了湊時間,竟為張天師安排了一段莫名其妙的感情線,試問劇組連樊少皇這樣的演員都請得起,為何不去找一個好的編輯?
好劇本可能會捧紅好演員,但即使是影帝、視帝一定會被爛劇本拖垮,樊少皇是一個很努力的演員,在接這部戲時,不知道他是否看過劇本?
奇幻類電影其實是最能吸引觀眾的電影類型,它能極大地滿足觀眾的好奇心,冥界文化在中國也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希望更多的電影人能更多地關注此領域,不要讓林正英把此類電影都演絕了,後浪們應該在前輩們的基礎上,將影片發揚光大,而不是就此畫上句號。
經典的電影包含的因素有很多:導演、編輯、燈光、特效、美術、製片、演員等等。但胖魚認為,影片就是用藝術的方式,向觀眾講好故事,向觀眾傳遞某種思想、觀點或價值觀。劇本是這一切的基礎,若劇本都不過關,這不是在耗費電影人的時間和精力嗎?
網絡電影是一種網絡時代的產物,和傳統電影相比,它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審批和限制,雖然觀眾對此褒貶不一,但其中也不乏精品。電影人只有沉下心來,認認真真地打磨好每一個環節,才能創造出更多的經典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