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想起阿諾德·施瓦辛格這個名字,出現在你腦海裡的是什麼樣的形象?
是這樣的肌肉猛男?
是這樣的終結者?
還是這樣一言不合就掏出重火力的州長?
然而在今天我們要講的電影中,他的形象卻是這樣:
是否和你心中的那個州長有些相悖呢?那麼就一起來看看這部《空難餘波》。
倘若你去網上百度一下這部電影,你會發現這部前年年底在國內上映的作品反響平平,在豆瓣上也只獲得了5.6的評分。其實這與它的營銷不無關係,《空難餘波》並非如宣傳的那樣是一部單純的復仇電影,其故事中的深度,和對歷史事件的還原都值得挖掘。
忍不住吐槽一下,復仇就罷了,驚悚又從何談起...
電影總體上講述了一個「經典」的復仇片故事:一位俄羅斯父親的妻兒在一場重大空難事故中不幸喪生,調查表明事故發生當晚的空中管制員一定程度上對這場災難負有責任。這位父親苦苦尋求一句道歉卻最終無果,於是被復仇所吞噬的他選擇了在事故發生數年後刺殺了涉事的空管員.
劇情古板老套?那麼假如我告訴你,這一切都是現實中發生過的真實事件呢?
人們常說藝術來源於生活,是的,這部《空難餘波》在現實中確有原型,那就是發生在2002年7月1日的烏柏林根空難。
烏柏林根空難
俄羅斯巴士基爾航空第2937次班機(BTC2937),是一架圖-154M型客機,原計劃由俄羅斯首都莫斯科飛往西班牙的巴塞羅納。DHL快遞公司第611次航班(DHX611),是一架波音757-200SF型貨機,原航線是從巴林國際機場經義大利的貝加莫國際機場飛往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兩架飛機於(UTC+8)2002年7月1日21時35分在德國南部康士坦茨湖畔鄰瑞士的城市烏伯林根上空發生相撞。
——摘自百度百科
在現實中,這次空難之慘烈,事因之詭譎,都是極為罕見的。在事後的調查報告中,調查人員指出瑞士空管公司不合理的人員調控、國際上缺乏對飛行員統一標準的訓練都是事故的成因。
而在現實中,也確實有這樣一位俄羅斯父親,在機場迎接自己的妻女時卻等到了她們都已遭遇不幸的噩耗。此後,他踏上了尋求航企一句道歉的路途。在意識到他的訴求無法得到滿足之後,他選擇了刺殺這樣極端的手段。
首先需要確定的是,《空難餘波》從未標榜過自己是一部紀錄片電影,這也就意味著它的情節與現實中發生過的事是有出入的。事實上,影片中一些細節進行了藝術化處理,或是根據劇情需要進行了增減。例如對於空管員負有的責任的描寫,以及最後時刻這位父親懺悔與被原諒。
這些改動都是為了突出影片的思想內核:當一個人的至親遭遇不幸,而所尋求的正義遲遲沒有甚至可能永遠不會到來時,他的行為——復仇——是否符合所謂的正義,是否應當為世人所默許甚至肯定?
影片的結尾,被刺殺的空管員的兒子已然長大成人,他帶著手槍找到了已經出獄的殺父仇人,卻最終選擇了放棄了為他的父親復仇的機會。
一場永遠無法等到的歡聚
但現實畢竟不如電影,現實中的故事更難評判誰對誰錯。我們永遠無法得知這位父親在追求正義的路上遭遇了什麼困難甚至是侮辱,也不可能得知遇害的空管員在數年的長跑中心態的變化。我們無法單純地對任何一方表示同情,但在一場數十人罹難的災難過後,這樣的「刺殺」事件確實令人感到痛心。
有時司法的理性與普羅大眾的感性相違背,衍生的衝突往往難以調和,然而這就是現實中的荒誕,也正是那一句對家屬的道歉永遠沒能被等到的真實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