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真在「當打之年」嗎?

2021-02-22 虎嗅APP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毒眸(ID:youhaoxifilm),作者:符瓊尹,編輯,江宇琦,題圖:《歌手》官微

「我來《歌手》之前,沒想過大家會這麼不喜歡(我),想讓我走。」

在昨天播出的《歌手·當打之年》中,歌手黃霄雲說道。從選擇奇襲毛不易、並最終取代毛不易進入歌手陣容後,她便飽受爭議。黃霄雲對此也非常清楚:「我有看到網上大家說我的功利心太強、技巧太多了、只會炫技、人品太差、不尊重前輩、太想贏。」

「奇襲」是本屆《歌手》的創新賽制,比之前空降歌手的「補位」和一輪僅一次的「踢館」更為刺激。賽制規定一輪有三位奇襲歌手,可在任意一位歌手表演時選擇奇襲並進入1V1比拼,比拼票數高,則一輪綜合第七的歌手淘汰。

「奇襲」是本屆《歌手》在賽制上的創新

奇襲很「新」,但黃霄雲與另一位奇襲歌手劉柏辛所收穫的評價差異更「新」。

前者作為《歌手》過往常見的「強vocal」,卻罕見地收穫了大量負面評價;而劉柏辛的「新都市音樂」淡化vocal,主要表達音樂的氛圍,被歌手吉傑認為是《歌手》從未出現的類型,卻好評不斷——雖然劉柏辛奇襲失敗,但網友的評價卻多為「新潮」、「驚豔」、「驚喜」,也從而引發了鋪天蓋地的對於節目組的批評。

劉柏辛在《歌手》的舞臺上演唱了《Manta》

還有一些新的變化在發生著:這是《歌手》首次為處於「當打之年」的80後、90後年輕歌手建立舞臺,其中有不少還是唱作人;評審團也開始「年輕化」,節目組首次沒有招募「50歲以上」的評審。

「新」或許是一次痛定思痛:去年收視率創歷史新低,每期都不足1%,亟需創新;也或許是在音樂受眾圈層化的當下,為了走近年輕觀眾的口味而不得不做出的改變。

近年來,民謠、嘻哈、搖滾等音樂風格紛紛撕掉「小眾」標籤,崛起為不可忽略的、割裂的圈層,而偶像養成、流媒體平臺的「造星運動」,也誕生了一批粉絲眾多的圈層偶像,使得如今的觀眾愈發「眾口難調」。

在網易雲音樂上走紅的隔壁老樊登上《歌手》舞臺

但「精準化」的改變和創新,是需要「代價」的。

本屆《歌手》缺少一個能輻射廣泛用戶圈層的歌手,同時《歌手》在網上的討論還被飯圈式的爭論淹沒,黃霄雲、劉柏辛式的爭議更是屢見不鮮,6.0分的豆瓣評分也是史上最低。

《歌手》的創新,錯了嗎?在毒眸看來,答案並不在節目本身的成績上。事實上,《歌手》多年來的變化和起伏,也是時代和產業變遷的映射。當觀眾不再需要「統一的標準」和「全民的偶像」,這檔靠選出「一錘定音」的「歌王」而走紅的節目,註定要陷入因觀眾變化所引發的各種爭議與割裂之中。

不是《歌手》的歌手們「不夠好」,只是當下「好」的標準不再單一了。

華語歌壇的回血丸

「上《我是歌手》,準備期兩個半月,一月就播。」

2012年10月,集均收視率超4%的現象級音樂節目《中國好聲音》收官後,湖南衛視高層下達了指示,要做一檔能與之對打的節目。

接到命令後,湖南衛視的導演洪濤和負責藝人統籌的卓麓山,「用盡20年積攢的人脈」在極短的時間裡碼出了首發陣容。「難!太難了!入行近二十年的最大挑戰,無所不用其極!這與你平時邀請他來演出不同,你出得起價,檔期合適,人家就來了。這個還牽扯到面子問題。」卓麓山曾對媒體說。

第一季《我是歌手》的首發陣容

歌手們的顧慮並不難理解:從來都是素人在選秀場競技,哪有節目敢下手「虐」成名歌手?但實際上,彼時的素人選秀已經到了一個瓶頸期,2011年的《快樂女聲》更是成為何炅口中「貼錢賺吆喝」的節目。當選秀偶像接近「開發殆盡」,想要出新並不容易。

選秀節目在沒落,傳統音樂行業也在經歷坎坷。2011年,唱片銷量的逐年遞減讓中國唱片業風雲人物宋柯喊出「唱片已死」,並於2012年辭去太合麥田CEO的職位,賣起了烤鴨。許多唱片公司的推新也都在這個時期陷入困境。

「那時的音樂環境,又來到了一個階段性的『沉悶無聊』期,整個行業青黃不接。常青樹們開始步入中年,但新生代還沒完全兌換影響力。」 90後原創音樂團隊「RAiNBOW計劃」創始人林展秋告訴毒眸。

在這樣的沉悶下,2012年《中國好聲音》的賽制讓人眼前一亮:它的海選是只能聽到歌聲的「盲選」,弱化了選手的外在條件,重點放在唱功和音色上;而當有兩位及以上的導師為選手轉身後,選擇的權力將反轉,四位頗具地位的歌壇老將還得被素人挑選,這在內地選秀史上也極為罕見。

《中國好聲音》第一季,楊坤為了搶人,送出其32場演唱會的定製T恤(圖片來源:騰訊娛樂)

2013年首播的《我是歌手》強化了這兩點變革——成名藝人以「歌手」的身份,用音樂進行PK,並由現場500位素人評審團決定歌手們的去留。歌手們為了留在舞臺上需要展現唱功、編曲等多種能力,比《中國好聲音》的導師們更「飽受折磨」。

既然聚焦唱功和作品,節目幕後製作能力就必須跟得上。《中國好聲音》請來了北京奧運會的音響總監金少剛,讓張靚穎感嘆「終於有可以讓選手放心表現的比賽音響了」;而《我是歌手》則請來了同王菲、陳奕迅等人都有長期合作的音樂人梁翹柏參與編曲,調音工作則是由國內頂級調音師何彪負責。

對決一觸即發。

2013年1月正式播出後,《我是歌手》迅速走紅。在國內主流視頻網站上,《我是歌手》的點播率甩開了曾經的榜首《快樂大本營》《非誠勿擾》,湖南衛視也破天荒地將第一期重播了6次,創下了湖南衛視非戲劇類節目重播次數之最。

節目熱度的另一體現,是對參賽歌手本身的加成:出道21年的林志炫在2013年一季度結束後,百度搜索指數上漲了92倍;原本無太多大眾知名度的黃綺珊,此後一段時間商演價格從幾萬元上漲至50萬元,10年前發行的專輯在網上被炒到3000元。

黃綺珊憑一首《等待》豔驚四座

第一季的成功,也讓隨後兩季的邀約不再困難,歌壇的前輩們紛紛出場:第二季有韓磊、韋唯,第三季有韓紅、孫楠,其中韓磊和韓紅拿下歌王,證明了自己「歌壇大佬」的實力。《我是歌手》的定位也變得更加清晰:對歌壇「扛鼎之位」的爭奪。

而即使在爭奪中落敗,對很多歌手來說,《我是歌手》仍是個建立形象的好渠道:樂評人耳帝曾這樣評價譚維維:「此前在公眾眼裡是一個嗓門比張靚穎大的超女,但在《我是歌手》上,她通過一系列將民族元素與搖滾、民謠的融合,讓觀眾看到了她的追求和蛻變」。

《我是歌手》對她的評價「剛柔合一」

行業也從在這場成名歌手的對決裡,看到了新機會。

過去需要唱片公司持續運作才能完成的歌手形象建立,在那幾年,通過一檔熱門綜藝節目就能超額完成。如果說草根選秀時代,是市場將新人推向唱片公司,那麼當傳統唱片公司開始沒落,綜藝節目就是把唱片公司的能人再推向市場。

李榮浩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2014 年,華納唱片以「最高籤約金」籤下金曲獎最佳新人李榮浩,並於當年11月發行個人同名音樂專輯《李榮浩》。雖然李榮浩一直因其才氣而受到熱捧,成功出圈卻還是靠《我是歌手》——百度搜索指數顯示,李榮浩的個人熱度峰值是在參加《我是歌手》第三季期間,且至今未被超越。

李榮浩的百度搜索指數在《我是歌手》踢館期間達到最高

《我是歌手》就這樣成了華語歌壇的「回血丸」。

除此之外,《我是歌手》和《中國好聲音》對唱功、編曲等的空前重視,也極大地推動了音樂節目的製作水準。知名樂評人鄧柯就在2014年感嘆道:「編樂隊、弦樂組、為每次演唱重新編曲、環繞聲錄製、立體聲播出……這些僅僅在四五年前堪稱奢侈的製作標準,現在已經成為節目製作的默認配置了。」

如今已是KOL的鄧柯、耳帝,也正是在這兩檔節目首播當年,憑藉對唱功技巧的專業點評聲名鵲起。「兩檔節目對唱功、編曲、幕後這三個方面做了普及,給很多觀眾的音樂鑑賞力、對音樂行業的認知和了解都做了很大提升,很了不起。」談及兩檔節目對音樂行業的正面影響,林展秋概括道。

沒有小眾,只有圈層

分水嶺出現在2015年。

《我是歌手》和《中國好聲音》都在2015年,迎來了收視巔峰:《我是歌手》平均收視率達2.725%,《中國好聲音》平均收視率在4.8%左右——都是此後再未被自身超越的成績。

也許跟導師陣容裡有周杰倫有關,《默》也因周杰倫在節目中的演唱走紅

而音樂行業也在這一年發生巨變:國家版權局下發「最嚴版權令」,終結了音樂市場的盜版亂象,版權與流媒體開始走向正軌,數位音樂平臺也在這一年啟動了付費,音樂行業有了回暖的動力。

據2015年騰訊娛樂白皮書顯示,2013-2015年國內唱片總收入持續增長,其中數位音樂收入佔比逐步上升。而賣烤鴨的宋柯,也在這一年重操「CEO」舊業——出任阿里音樂CEO,從內容方轉為平臺方,離網際網路更近了一步。

圖片來源:2015年騰訊娛樂白皮書·音樂篇

表面上看,節目熱度和唱片業的發展並無直接關聯,但是載體、媒介環境等的變化,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音樂受眾,加速著音樂市場的分眾化。這也直接體現在《我是歌手》的口碑及關注點的變化上。

此前節目播出時,當更多的觀眾參與到「唱功」的討論中時,有不少人把「唱功好」等同於「音飈得高」,所以一些不擅長飆高音的歌手,常在競演中吃虧。但從2015年的《我是歌手》第三季開始,這種局面第一次有了扭轉。

這一季的《我是歌手》,不怎麼飆高音的李健成了新晉「男神」。他在節目中推薦的《哈扎爾辭典》在書店脫銷,無論在歌手訪問室還是演播廳都受到了最多的歡呼和驚嘆,同節目的鄭淳元直言:「李健如此受到記者和觀眾歡迎,我也很想學習。」

鄭淳元to李健

林展秋認為李健出現的時間點非常剛好:「如果早出現一季,可能還會被觀眾誤認為唱得不夠有張力、不夠有爆發力。但在第三季之前,觀眾通過好聲音和歌手,已經接受了三年的高音教育,這個時候不需要再高音了,而且李健他的內功修煉得就是很迷人。」

已經開始對高音免疫甚至反感的觀眾,想要從歌手身上獲得關於音樂更多樣的一面。

2015年黃霄雲(當時名為黃霄雲)在《中國好聲音》上的經歷,也證明了這種觀點。在小組PK環節,黃霄雲《All By Myself》 PK 趙大格《Ain't no mountain high enough》,最終以23:28落敗。現場的媒體評審裡,有人認為黃霄雲是「常見的大嗓門」,有人認為其選曲沒有特點。

現場投趙大格的媒體評審裡,有人認為黃霄雲是「常見的大嗓門」

面對這樣的評價,耳帝感到十分不解,並發文稱:「黃霄雲以16歲的年紀原調拿下《All By Myself》是相當驚人的,要知道Celine Dion從未在現場唱過原調……黃霄雲唱這種世界Diva頂級難度之一的歌不僅沒讓這位媒體評審感到吃驚,反而是一句『黃霄雲就是那種黃綺珊、譚維維式的大嗓門,太多了』就給打發了。」

可專業人士的觀點,改變不了大眾和市場的審美分化。這一年《中國好聲音》的冠軍被唱民謠的張磊拿下,是「小眾音樂」民謠成為大眾文化的一個象徵事件。同年,知名的民謠歌手身價都翻了2~3倍,4位民謠歌手唱進了萬人場館。

圖片來源:2015年騰訊娛樂白皮書·音樂篇

「小眾」能形成強有力的「圈層」,得益於流媒體時代的塑造。而當「圈層」發展到一定階段,也反過來作用了「大眾」。李健的走紅、黃霄雲的落敗、張磊的奪冠背後,正是市場和產業對觀眾更抽象「音樂性」教育的成果。

觀眾的變化也給音樂節目帶來了挑戰。當《我是歌手》邁入到2017年並改名《歌手》時,加上《全能星戰》《蒙面歌王》《中國音超》《天籟之戰》等同類節目的泛濫,有一定地位和知名度的歌手,很多都上過至少一檔競演類綜藝了。

在這些節目的作用下,觀眾的期待已經被頂到上限,歌手咖位的刺激效果減弱,對這種競技的模式與形態也已審美疲勞。從CSM52城市網收視率數據來看,《歌手2017》每期還能保持1%以上,到《歌手2018》已經有多期在2017年之下。《歌手2018》也被耳帝認為是《歌手》「唯一推新失敗」的一季。

《歌手2018》即使請來了Jessie J,也沒有獲得更高的關注度

耳帝還從自己微博的關注與轉發評論數據當中,感受到了變化:《我是歌手》二、三季播出時,是全民討論的話題,尤其是總決賽直播,微博上會出現「小春晚」式的盛況;而到了2017年的總決賽直播時,他的微博首頁上除了樂迷,已少有其他領域與群體的人在討論了。

觀眾都去哪了呢?

2017年6月播出的兩檔網綜《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的火爆似乎給出了答案。《中國有嘻哈》以一己之力帶火了嘻哈這一「小眾」音樂,一些高人氣rapper的商演價格漲了近20倍,嘻哈音樂演出數量翻了3倍——一如當年的民謠一樣。

《中國有嘻哈》的冠軍之一GAI

在《中國有嘻哈》製片人陳偉看來,這是一次「小眾文化的大眾傳播創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催生了圈層文化,通過網絡連接,會形成因為興趣而聚集在一起的亞文化圈層,這些圈層並不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裡,會向外擴展,而這種拓展,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主流文化,嘻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明日之子》則以42億的播放量,成為了2017年網綜播放量冠軍。自2013年以後,電視臺的音樂綜藝大多將競技重心放在成名藝人身上,但《明日之子》則以選拔90後、00後的青年偶像為準則,重新讓一批90後的素人來到了舞臺中央。

《明日之子》冠軍毛不易的《消愁》傳遍整個中國

在騰訊白皮書「2017年華語新人歌手熱度排行TOP10」中,有9位都出自這兩檔網綜。這兩檔網綜的造星能力也在宣告,在唱片公司、臺綜後,網綜成為新的推新渠道。電視臺從輸出方變成了被動接受方,當年多個衛視跨年晚會都請來了嘻哈歌手便是證明。

此時,作為曾經的現象級綜藝,《歌手》不得不面對觀眾變化帶來的衝擊:流媒體時代的分眾化,培育了一批在圈層小有名氣的獨立音樂人;臺綜失去了造星能力,更多在為網綜造出的圈層偶像的展示方;觀眾是一群細分、個性鮮明、還帶點割裂的,身處不同圈層的人。

它的「當打之年「,來得猝不及防。

當打之年,怎麼打?

面對行業和觀眾的變化,《歌手》承擔的壓力也是巨大的。

《歌手2018》正式錄製前,針對網上鋪天蓋地的批評,洪濤哭著對觀眾說:「我只能說我盡力了。有很多網傳的大家期待的歌手,我們真的在盡力(邀請歌手參加),我只能這樣說。」

其實有Jessie J這樣的海外知名歌手和汪峰、張韶涵這樣成名已久的天王天后鎮場,還有華晨宇、霍尊等新勢力歌手,《歌手2018》的陣容並說不上差。只不過,此時觀眾們期待的改變,已經不僅僅是歌手陣容了。

這不單單關乎到口味的多樣化,同時更是審美標準的分化。

因為就在網絡綜藝、垂類內容興起的同時,另一種圈層文化也在蓬勃發展。從2015年底開始,《星動亞洲》《燃燒吧少年》《蜜蜂少女隊》等偶像養成節目席捲電視螢屏,原本流行於日韓的偶像工業在內地開始萌芽。

《燃燒吧少年》最終出道的成員,多數在2019年迎來人氣高峰

2018年,兩檔依賴粉絲的節目,將投票的人命名為「全民製作人」,投票選擇的偶像節目《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誕生,成為當年的年度現象級節目。《偶像練習生》第一名的蔡徐坤得到了4764萬票,是中國選秀史一個創紀錄的數字;不追《創造101》的人,也一定知道楊超越、王菊。

《偶像練習生》第一名的蔡徐坤

蔡徐坤、楊超越的出現是中國娛樂史上鮮明的一筆,比《超級女聲》時代更加強化了偶像與歌手這兩種身份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在2019年年蔡徐坤和周杰倫的粉絲超話大戰中徹底爆發。

國際化製作、與歐美一流音樂人的合作、歐美前沿的潮流曲風……這是這幾年偶像們作為「歌手」的努力,但無論粉絲們如何用itunes成績、billboard排行、專輯銷售額來證明其影響力,偶像們所做的音樂與大眾還是有「壁」的。

在龐大的粉絲基數下,我們已經無法再用「粉絲都不懂音樂」「這些偶像根本不是歌手」「粉絲對唱功沒概念」來解釋蔡徐坤們的走紅。更準確的說法也許是:更年輕的95後、00後對於「好歌手」的審美標準,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儘管很多聽周杰倫、五月天長大的80後和90後們並不一定能認同這種新標準。

打個比方,過去甜品是主流認定的「美味」,從通俗歌曲到民謠、嘻哈,對受眾來說只是喜歡了不同的甜品。隨著新偶像的崛起,音樂圈層的進一步擴張,對於許多受眾來說,酸鹹苦辣都已經被納入了美味的範疇。

《2018年QQ音樂巔峰年終榜》便是一份包含了「酸鹹苦辣」的榜單。有周杰倫、陳奕迅這樣的國民級歌手,也有火箭少女、蔡徐坤這樣的偶像。

當觀眾的喜好和審美標準在變化,豐富節目的「音樂性」就成了重中之重。《歌手2019》在更換了導演團隊後,也做出了較大幅度的改革:《歌手2019》主打「原創季」的概念,從規則上允許歌手演唱本人自作曲,吳青峰、劉歡、逃跑計劃等唱作歌手都因此被吸引來。

此外,偶像養成節目給觀眾極大的參與感,因此《歌手》也選擇讓渡出一部分歌手的選擇權,首次引入了「全民舉薦歌手」的臺網聯動環節,共計119位明星及素人歌手在網上報名踢館。最終,直播成名的劉宇寧、《偶像練習生》出身的錢正昊、《創造101》出身的許靖韻都站上了《歌手》的舞臺。

劉宇寧踢館,選擇的曲目是毛不易的《像我這樣的人》

音樂的多樣性,和對多渠道出身的歌手的包容性,讓《歌手2019》有了些許回暖。從豆瓣評分來看,有了接近第二季、第三季的7.3分,但其收視率卻成歷史新低——CSM55城市網收視率從沒高於0.9%。口碑和熱度間的對比也再度將一個現實擺在了創作團隊面前:想要取悅所有人已經不那麼容易了。

音樂的分眾化,讓曾經的「小眾」有了更好的生存土壤,同時也帶來了「圈層固化」。「華語原創音樂產業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精準化傳播渠道越來越多,大眾傳播渠道越來越少,在算法驅動下,原創音樂陷入圈層固化的困境,聽眾難以獲得豐富多元的原創音樂。」《我是唱作人》總監製陳偉曾對21世紀經濟報導表示。

這也許是2019年「原創音樂綜藝」的初心:3月,優酷推出《這!就是原創》,從百餘位唱作人中挑選出40名創作人;4月,愛奇藝推出《我是唱作人》,每位參賽的唱作人必須準備7首以上未發表的原創作品來比拼。

《我是唱作人》的slogan:不止是歌手

音樂平臺和短視頻平臺也加入了造星的陣營。2018年,隔壁老樊憑藉原創曲目《再見,你好》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走紅,並成為2019年網易雲成長最快的音樂人,常居「網易雲音樂華語歌手榜」第一名」——但在粉絲圈之外,隔壁老樊的名氣卻並沒那麼大。

偶像經濟、網絡音樂綜藝、平臺造星……團團包圍下,《歌手·當打之年》誕生了。

百度百科中寫道,本季《歌手》不再為「樂壇的扛鼎之位」搭舞臺,而是要為年輕歌手的「當打之年」站個臺。因此,本季多數歌手都曾參與過《歌手》,節目還鼓勵歌手們演唱原創曲目,蕭敬騰也在節目中笑稱:「對啊,這就是我們的打歌節目。」

《智族GQ》為《歌手·當打之年》首發歌手拍攝的圖

從收視數據來看,前所未有的年輕歌手之間的對決,頗具吸引力。據CSM59城市收視率顯示,《歌手·當打之年》連續三期收視率都在1.7%以上,而據燈塔專業版顯示,節目的熱度也一直排在同期綜藝熱度TOP5中——但與之相對的,節目開播至今豆瓣評分已經降到了歷史新低的6分,整體境況和上一季截然相反。

在毒眸看來,這種情況與其說是節目組做了個錯誤的創新,倒不如說是《歌手》在到底要取悅誰、怎麼取悅的問題上,做了取捨。從早年靠羽·泉、韓磊即可取悅所有人,到後來一步步調整,再到如今放大每個不同圈層的喜好、給其心頭好以展示的舞臺,「誰是歌王」反而不重要了。

然而當一檔以選「歌王」為基調的節目,遇到一個已經不需要「歌王」的時代,矛盾和摩擦就產生了。

年輕歌手們匯聚,讓本屆《歌手》充滿了諸多飯圈思維的爭議:在豆瓣同名小組,不少帖子都在議論「周深的營銷買太多了吧」「黃霄雲是今年的強捧嗎」,而「毛不易被淘汰」「毛不易被黃霄雲奇襲」「華晨宇的鬥牛到底好不好聽」等爭議話題,大家的喜好差異所帶來的摩擦顯得空前激烈。

而點開豆瓣的「差評」,打低分的觀眾或吐槽本季歌手咖位的不足,或將矛頭指向唱高音的高手,或惋惜於毛不易這種「清流」的存在,或批評粉絲群體對節目的影響。將風格和受眾都差異巨大的歌手放在一起比賽,連標準本身都已受到了質疑。

節目組沒法再去塑造一個全民歌王,可是多年下來所塑造出來的品牌,又讓粉絲們難以輕易轉換思維,大家都相信自己的偶像可有實力成為更好的那一個,殊不知在音樂產業、綜藝產業發展到今天的背景下,很多領域裡早就沒有了所謂」更好的「那一個。而想要觀眾改變這樣的思維,或許還需要依靠下一輪的市場培育。

但好在很多歌手、從業者也最先明白了這一點,與其去成為所有人最愛的那個,不如成為自己擅長領域裡最出彩的那一批。正如李健在2015年說的:「就算你拿了歌王,你也不是,音樂沒有王。」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hezuo@huxiu.com

End

相關焦點

  • 熬過七年之癢,《歌手》真能迎來「當打之年」嗎?
    「當打之年」的陣容在播出之前就被公認為歷屆最弱,絕大多數的老面孔,再創新的賽制也無法喚起觀眾的新鮮感,畢竟,別忘了節目最原本的初衷——觀眾關心的可不是賽制,而是真正能讓人驚喜、驚豔、震撼的音樂演唱。從第一期來看,《歌手》真能迎來他的當打之年嗎? 當打之年,青春扛鼎毋庸置疑的是,《歌手》的確誕生過許多經典級現場,更唱紅了不少作品。他們大多來自成名已久的老一輩歌手或是實力超群的小眾唱將,新生代年輕歌手則寥寥無幾。
  • 燃龍點鳳音樂:《歌手·當打之年》蕭敬騰—他的當打之年過去了嗎
    當打之年指的是處於巔峰時期的年齡段。對於歌手來說,是處於歌曲頂流和歌手本身頂流的年齡。可是,三十出頭的蕭敬騰,真的走不動了嗎?07年《超級星光大道》一戰成名,09年《王妃》爆紅。這是歌手最期待的,也是最害怕的。「現象級」問題,從來沒消逝過。
  • 當打之年的歌手能不能打?
    昨天晚上,看了最新一期《歌手當打之年》,」雲錄製」終於完成了,整體播出了,不容易。
  • 《歌手》回歸,「當打之年」的歌手們真的能打嗎
    上一季《歌手》的結尾,節目組曾做過一個混剪視頻,包含了前7季的所有歌手的高光鏡頭,這個視頻也被看做是《歌手》和觀眾道別的禮物。然而,今年《歌手》帶著全新的賽制和氣質,卻突然殺了回來。今年的《歌手》以「當打之年」為主題,何為「當打之年」?按李健的解釋便是「當仁不讓,少年意氣、揮斥方遒」。
  • 歌手華晨宇的「當打之年」
    2020年,《歌手》迎來了它的第八季,今年不以年份命名,而叫《歌手·當打之年》。首發歌手:華晨宇、MISIA(米希亞)、蕭敬騰、徐佳瑩、袁婭維、毛不易、周深。除了日本歌手米希亞,42歲,其餘都是80後、90後、甚至00後的年輕歌手,他們大多通過選秀節目出道,人氣、實力、舞臺經驗皆屬上乘。所謂當打之年,可能就是「正當年,很能打」的意思吧。
  • 《歌手·當打之年》的抉擇時刻
    今年的《歌手》,讓人格外的刮目相看。加入「當打之年」概念後的名稱更迭,以及賽制的全新變化,展示了這檔已經存在8年的經典音樂IP依然在不斷自我革新的勇氣與銳氣。針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而大膽創新採取「雲錄製」的錄製方式,則極大地彰顯了湖南衛視作為主流媒體平臺的責任與擔當以及應時而變的創新魅力。
  • 《歌手》「當打之年」名副其實
    站在舞臺上的,基本上是從以往幾年選秀節目中脫穎而出的新生力量,而這些選秀成名的歌手,經過磨鍊,已經逐漸成長為具有個人風格的唱將,「當打之年」可謂名副其實。  2013年開始的《歌手》自開播以來,一直致力於打造一個更為廣闊、多元的浩瀚音樂世界。每一期歌手的舞臺上,都存在著新老競演、新舊齊唱的局面。
  • 《歌手·當打之年》冠軍是華晨宇,不是周深,我該意外嗎?
    回顧往屆《歌手》冠軍名單:歌手第一季(2013年):冠軍羽泉歌手第二季(2014年):冠軍韓磊歌手第三季(2015年):冠軍韓紅>歌手第四季(2016年):冠軍李玟歌手第五季(2017年):冠軍林憶蓮歌手第六季(2018年):冠軍Jessie J歌手第七季(2019年):冠軍劉歡除了第一季的羽泉成為當季黑馬冠軍,其他幾乎每季「歌王」得主,似乎在總決賽之前便被觀眾一致認為
  • 吸引「當打之年」歌手,面向年輕人的《歌手》能突破瓶頸嗎?
    新的《歌手》被定名為《歌手·當打之年》,參與競演的將全部是青年歌手。這意味著曾經的節目最大的看點「音樂圈頂級歌手下場競技」,將不會出現,《歌手》幾乎放棄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順便和關注這檔節目的朋友探討一下,新的歌手陣容。「不再為樂壇扛鼎之位搭舞臺」是否能被粉絲接受這是最大的變化,所以我放到最前面展開聊。在《歌手》的老觀眾眼中,《歌手》當然不僅僅是因為頂級歌手的競技而被更多人喜歡的。
  • 《歌手·當打之年》神仙歌手相遇,劉彬濠探班牽出聽歌神器
    在最新一期《歌手·當打之年》節目中,第一代聲入人心成員「波羅四子」王凱、劉彬濠、洪之光、戴宸驚喜空降,探班參加突圍賽的「聲入人心男團Super
  • 《歌手·當打之年》總決賽讓人失望,實力歌手全部淘汰,有意思嗎
    看了接近兩個小時的《歌手·當打之年》,我現在覺得很鬱悶。這不是一場公平的競爭。這是為華晨宇奪冠而設計的舞臺劇。第一輪助唱大賽,我敢肯定,所有的助唱都是由節目組安排的。都說這檔節目還不如湖南衛視和天娛傳媒的合作,先別說首發歌手陣容,就這個助唱陣容。真的是垃圾。
  • 《歌手當打之年》:現在的華語樂壇,歌手只能靠綜藝節目捧了嗎?
    《歌手當打之年》 終於上線播出了。 《歌手當打之年的》參賽選手組成,除了前輩日本天后MISIA,其它華語歌手基本都是和選秀息息相關。
  • 歌手2020·當打之年:我們喜歡
    歌手2020,上周播出了。 今年的主題是:當打之年。就像開始時李健說的那樣,這是一句讓人很費解的話,我也不知道當打之年要表達什麼。高曉松的解讀,我們以前說的交叉點,就是你到了一個平衡點,心智比較成熟,嗓音也都還在,這個交叉點是最當打之年。
  • 《歌手當打之年》周深,這個寶藏男孩又搞事情了
    以前只知道,周深是唱《大魚》的,而《歌手當打之年》讓我重新認識到這個寶藏男孩。 回顧周深在《歌手當打之年》的表現,發現這個男孩真的是不折不扣的寶藏男孩。 不愧為天賜之聲,天籟之音 周深在《歌手當打之年》幾期的選歌都是非常有意思的。 第一期《大魚》,這首歌對於周深來說意義是非常大的。
  • 歌手當打之年?是歌手打臉之年吧!心疼周深、米西亞、徐佳瑩
    》的歌手、觀眾還看不懂芒果臺的神劇本呢!其實,大家都知道,《歌手》一向都愛捧自己人,所以當這季的《歌手當打之年》的第一集,華晨宇出現時,我一點都不奇怪,肯定會捧自己的親生子。至於其他人,不過是陪太子讀書,走個過場而已,就看誰能活到幾集而已。
  • 從我是歌手到歌手2020,果真當打之年?
    《我是歌手》辦了4年,從2013年到2016年,轉眼到了2017年,改名為《歌手》,延續了3年,今年又更名為《歌手當打之年》捲土重來。目前《歌手當打之年》已播出5期,為了增加刺激的效果,規則上引入了「奇襲」的概念,但是如此的包裝下,各方爭議詬病不斷,已經8年的歌手節目,果真還當打?難找的「神仙陣容」不得不說,《歌手》節目給華語樂壇帶來了很多積極的作用。每年的最佳現場總有多首出自歌手節目,也讓歸隱多年默默無聞的歌手讓更多觀眾熟知,回到一線。
  • 《歌手·當打之年》十大搖滾歌曲
    不過今天我們還是把目光放到音樂本身,按照老傳統,來給大家挑選出本季《歌手·當打之年》的十大搖滾歌曲。至於周深的俄語發音標不標準,那真的重要嗎?而耿斯漢在我的印象裡還是2014年《中國好聲音》裡讓人眼前一亮的那首《美麗世界的孤兒》,那時候他從髮型到個性都挺鮮明的,也是那一季汪峰最喜歡的選手。但《歌手·當打之年》上再看到耿斯漢,已經是一個沉默、害羞而內斂的青年,選的曲目也是當年王凡瑞經歷了生活變遷大起大落以後的作品《鼓樓先生》:「我想問鼓樓先生你能看到我嗎?」
  • 歌手當打之年太一是誰 誰的第一名多我就打誰
    歌手當打之年太一是誰 誰的第一名多我就打誰時間:2020-03-22 22:3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歌手當打之年太一是誰 誰的第一名多我就打誰 3月20日,《歌手當打之年》播出,奇襲華晨宇的歌手太一,瞬間引起了大家的好奇,歌手太一是誰,相信很多人都在問這個問題,看到太一的第一眼
  • 《歌手當打之年》,誰最抗打?
    2020年的《歌手》可以說是開播這麼多年以來最特別的一期,且不說有「奇襲」這個新賽制,疫情影響也使得現場觀眾變成了網上觀眾,參賽歌手還得在一個沒有觀眾的舞臺唱歌。無論對歌手還是觀眾,都是全新的體驗。一開始,我不明白為什麼叫「當打之年」,看了節目介紹,才明白有深意。
  • 歌手當打之年每周幾更新播出時間 歌手當打之年第一期歌單
    《歌手·當打之年》首發陣容華晨宇、MISIA米希亞、蕭敬騰、徐佳瑩、袁婭維、毛不易、周深,2月7日起每周五晚20:10正式開唱,音頻隨節目播出獨家上線網易雲音樂!(Live) 李佩玲  4 借(Live) 毛不易  5 一樣的月光 (Live) 徐佳瑩   6 現在好想見你(逢いたくていま)(Live) MISIA - (米希亞)  7 皮囊 (Live) 蕭敬騰   8 寒鴉少年(Live) 原標題:歌手當打之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