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小歡喜2》原班人馬驚喜回歸的消息,沒忍住激動的心情把第一季又重新刷了遍。
季揚揚和父母的關係有沒有距離產生美呢?
家裡有了二胎後,方一凡會吃醋自己被忽略嗎?
英子去了南大後,宋倩還會事事管著她嗎?
已經忍不住開始暢想第二季會有什麼劇情了,孩子們離開父母的身邊,獨自去往異地讀大學,開啟人生新篇章……
英國心理學家克萊爾說:「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今天的觀影故事,關於分離。
小神獸們開學有一段日子了,網絡上孩子哭鬧不肯上學的視頻段子滿天飛,在圖個樂之後,實際上也暴露了孩子的分離焦慮,我之前已經有文章聊過了。
但還有一層更嚴重的問題,可能部分家長已經自察到了,當與孩子分開時,擔心孩子年幼不經事是正常的,但他們已經到了坐立難安的程度。
家長對孩子的分離焦慮更加可怕,它往往還伴隨著病態的控制欲。
中國式家長,尤其是母親,花一生的時間圍繞著孩子,當孩子離開家自立門戶時,就開始心裡空蕩蕩的無所事事,不知道如何重新找到自己的生活。
人的本能是付出越多便想要獲得越多,但是做父母不一樣,我們要學會「放手」。
去年獲獎的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就是對所有家長的警示!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穿著老花裳的華裔母親。
她正熟練地切著劑子,準備包包子,可是,沒有人知道她的內心正承受著怎樣的煎熬。
廚房的熱鬧與飯桌上的清冷形成鮮明對比,這是一對空巢老人,他們之間點頭示意的互動仿佛最親密的陌生人。
丈夫還有事業去忙碌,而這位媽媽只有自己的孤寂,她對兒子無盡的思念,就像她精湛的面點手藝一樣,無人問津…飯菜的餘溫逐漸退去,母親的心也在慢慢變冷。
突然間,媽媽嘴裡的包子「活了」,還露出被咬痛的表情,皺眉嘟嘴不要太可愛,和兒子小時候如出一轍,媽媽把包寶寶捧在手心,她的心都化了。
她享受著自己對包寶寶的照顧,親手餵他吃飯、為他洗澡、像袋鼠媽媽一樣貼身帶著他去買菜,此時的她,作為被需要的母親,生活被重新點亮。
時間推移,包寶寶長大進入叛逆期,他開始抗拒媽媽謹小慎微的保護,他需要與同齡人的正常社交與自己的隱私空間。
媽媽不知道哪裡做錯了,她選擇做一桌拿手飯菜向孩子「示弱」,但包寶寶卻不以為然,他選擇去參加好哥們的聚會。
甚至在玩到深夜後,把一位金髮碧眼的女朋友帶回了家。
媽媽對包寶寶身邊出現另外一個女人完全沒有準備,她震驚了,感到自己又一次「被拋棄」。她猛地把女友推出門外,和包寶寶爭論「你要為了她,離開我?」
場面逐漸變得混亂,接下來,她做出了一個讓自己後悔的瘋狂行為:
她把包寶寶吞了下去。
頓時,她為自己的衝動而感到震驚、難以置信、內疚、痛心,蹲坐在地上大哭了起來……
「母親把孩子吃了下去」,這可能是短片中最具隱喻的一幕:愛你就是把你吃掉,把你吃到肚子,我們重回母胎一體的關係,這樣你就再也離不開我,你就會什麼都聽我的。
溫情背後是家長恐怖的控制欲,「吃掉」的畫面通過視覺衝擊,傳遞給了觀眾這一行為背後,帶給每個孩子的不適感與壓迫力。
劇情發展到這裡進入了高潮,我開始同情這位可憐的母親,我非常理解她的無奈、無助與內心歇斯底裡的憤怒。
因為這位母親已經為孩子放棄了「自我」,媽媽只會做媽媽,可孩子終有一天會長大,開啟新生活,在他們未來無限的人生故事裡,父母親的角色只是背景。
整部沒有一句對話,正是是中國大多數父母的寫照,不善言辭但會通過行動去表達,第三視角的畫面敘述觀感直接。
奧斯卡短片動畫的魅力就是:在短短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內,承載豐富的劇情量,刻畫一個深刻鮮明的主題,展現激烈的矛盾衝突。
一部的時間剛剛好,可以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也不傷眼睛,配合活潑生動的畫面與高品質的配樂,對孩子的審美也是潤物細無聲的培養。
《包寶寶》最後的劇情保留懸念,希望大家能帶著孩子一同觀看,相信你會更有切身感受,也歡迎在留言區和我分享你的想法。
每個孩子都是家長心中的寶,就像導演介紹得那樣:
「這是一個關於家庭、關於母性、關於『放手』的故事」。
·寫在最後·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已成為人們心中經典,它集結了來自世界各地優秀的動畫短片,讓眾多動畫製作人趨之如騖,甚至連被提名都成為了一種榮譽。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教會孩子愛與成長的故事、對家庭溫情的別樣詮釋,號召保護動物的愛心教育…
陪學不易,周末休閒。不如和孩子花5-10分鐘的時間觀看經典動畫,忘掉學校裡的勞累,來一場心靈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