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3日訊,新年來臨之際,各國媒體多有點評本國的新式武器裝備。作為「陸戰之王」,坦克戰車集成了軍事專家高新的科技和思維。不過,也有諸多戰車跑偏了路,淪為讓人忍俊不禁的奇葩。
最終歸宿:蘇軍攻佔測驗場,兩輛「鼠式」被德國人自毀
陸戰之王坦克,從一百年前誕生時,就是戰場上的「巨人」。最初坦克的概念提出時,竟然打算造上千噸的「陸地巡洋艦」。當然,後來冷靜下來後發現,上千噸會壓壞所有路面,因此最後投入實戰的是10來噸。當然,相對於士兵、火炮,這也算是大塊頭了。
不過在二戰中有一段時間,各國軍事家們對坦克重量有著謎一樣的崇拜。畢竟坦克塊頭大了,裝甲可以更厚,火炮也能更強。於是他們紛紛提出近百噸乃至上百噸的超重型坦克項目。這裡面走得最遠的,算是納粹德國的「鼠式坦克」。龐然大物卻取了個小巧玲瓏的名字。
原來在二戰前,蘇聯曾研製出一種重達50噸的坦克T-35,在當時已經算龐然大物。這種坦克很不實用,只生產了幾十輛就停產,蘇德戰爭初期很快被消滅殆盡。然而德國方面取得了這款坦克的情報,卻讓好大喜功的希特勒非常感興趣。加之傳聞蘇聯還在製造另一款100噸重的坦克,因此1942年,德國保時捷和克虜伯公司接到命令,合作設計生產一款足以對抗T-35的巨型坦克。
1944年,「鼠式坦克」終於問世,一共建造了2輛。該坦克長達12米,寬3.67米,高3.66米,全重188噸,可運載5至6名乘員,裝備128毫米的主炮和75毫米的同軸副炮,覆蓋60至240毫米厚的裝甲。其履帶為全金屬,寬達1100毫米,其採用的柴油發動機功率達1200馬力。
從裝備參數上,「鼠式坦克」確實能攻能守,一炮便能幹掉當時盟軍所有的重型坦克。然而,龐大的體重,使得即使用了1200馬力的發動機,速度依然可憐。理論上的最高速度是每小時20公裡,實際測試中僅僅達到了13公裡,和士兵的徒步衝鋒差不多。而且,這樣重的坦克,基本上在歐洲大陸上找不到任何一座橋梁可供它們過河。加上此時德軍已經陷入不利局面,「鼠式坦克」的研發經常被盟軍的轟炸打斷。1945年春,蘇軍攻佔位於柏林的測驗場,兩輛「鼠式坦克」均遭到了德國人的自毀。蘇軍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沉重的殘餘部分運回蘇聯,如今展覽在庫賓卡坦克博物館。
沙皇坦克最終歸宿:耗資昂貴,唯一的樣車被廢棄
同樣是「巨大化」的思想,一戰時期的沙皇俄國,則提出了一款更加奇特的戰車——沙皇坦克。
1915年,俄國軍事工程師尼古拉·列別堅科提出了一個概念:「車輛輪子越大,越野能力越強」,那麼,製造一種具有超級大輪子的戰車,就可以輕易跨越各種丘陵壕溝,如履平地了。他製作了一款縮小版的電動模型,獻給沙皇。模型在沙皇的書桌上表現出色,順利跨越了書籍堆疊的障礙。沙皇尼古拉二世「龍顏大悅」,當即撥款。1915年5月,「沙皇坦克」正式立項。
遠遠看去,沙皇坦克不像一輛戰車,倒像是老式自行車和火炮架子的結合體。它全長17米,兩側各安裝有一個直徑達9米的巨型車輪,足以翻越各種障礙。車輪後方的支架上,坦克車體懸掛在距離地面4米多高的空中。車體內,裝有兩臺250馬力的航空發動機,分別驅動兩個巨型車輪。車體頂部和下部各裝有一個可以360度旋轉的炮塔,車體兩側還可以安裝機關槍。
為了能控制轉向,在車體後側,車架一直向後下方傾斜延伸,末端配備有一個較小的車輪。三個車輪形成三點支撐結構,使高高懸空的坦克車體平穩。按照設計,「沙皇坦克」的最高時速為每小時17公裡。
很快,坦克就製造完成了。1915年8月,「沙皇坦克」舉行了第一次測試中。憑藉巨大的車輪,它輕易跨越荒原,撞倒樹木,真是「所向披靡」。然而這時,問題出現了:雖然兩個巨大的輪子可以碾壓一切障礙,但背後那個小小的轉向輪卻屢次被障礙物卡住,使戰車動彈不得。同時,軍官們還指出另一個巨大弱點:高聳的9米車輪,簡直就是敵方炮火的絕好目標,哪裡還有機會衝到前面,只怕隔幾公裡就被摧毀了。再加上項目耗費資金昂貴,「沙皇坦克」最終被停止。唯一的一輛樣車也被廢棄。
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中,真正的坦克亮相,以兩條履帶,而不是兩個巨輪來跨越障礙,「沙皇坦克」也正式成為歷史。
TV-8核動力坦克最終歸宿:被評論「最好的用處是自殺性攻擊」,最終被叫停
20世紀50年代,冷戰初興,核戰爭概念熱炒,核動力成為熱門。在一次坦克研討會議上,美國克萊斯勒公司提出了一項TV-8核動力坦克計劃。
在該計劃中,TV-8核動力坦克全重25噸,大致介於輕型坦克和中型坦克之間。最奇特的是,TV-8分為兩個完全獨立的部分:炮塔和底盤。其中,底盤是輕型坦克底盤,全重10噸;而炮塔則是一個豆莢型的,乘員組、武器、動力系統全部安置在內。底盤和炮塔這兩部分可以分開空運。
TV-8的武器系統包括炮塔上一門90毫米的滑膛炮和三挺機關槍,炮彈存放在炮塔後部,通過鋼製隔斷與乘員組分開。車裡有一套閉路電視系統,保護乘員不受戰術核武器爆炸時閃光的損害,同時也用來擴展車內的視野。而坦克的動力,則採用一個蒸汽循環微型核反應堆。核燃料艙被設計在車體內,與炮塔中的乘員組分開。具備水密性的炮塔外殼使得這種坦克可以浮渡,利用炮塔後面的噴水泵來推進。
看上去確實是很高大上的設計,充分利用了當時的熱門技術概念。不過,除了「可以不加燃料無限續航」外,TV-8核動力坦克比傳統坦克並無優勢。對於衝鋒陷陣的坦克而言,原本遭到敵軍擊毀或者機械損耗的風險極大,成了戰場上的「消耗品」。更何況核反應堆本身就具備風險,以至於有人開玩笑說,這款坦克最好的用處是自殺性攻擊。最終,該款產品被叫停。
T279重型核戰坦克最終歸宿:在博物館裡度過餘生
幾乎就在TV-8核動力坦克項目進行的同時,蘇聯方面也推出了核時代的特色——T279核戰坦克。這款坦克由基洛夫工廠的設計師託洛亞諾夫在1957年研發出原型坦克,用於核戰爭下的攻堅、反碉堡、反裝甲作戰。
T279坦克長10.2米,寬3.4米,高2.5米,乘員4人,戰鬥全重約60噸。相對於普通坦克,它最顯著的特點是,居然擁有4條履帶。
由於4條履帶分散了壓力,T279對地面的壓強每平方釐米只有600克,這使得其具備極好的越野能力。它裝備有蘇聯有史來最貴最豪華的懸吊系統——液氣壓混合液壓臂配合三段式恆星式齒輪箱,既能增強坦克的越野能力,還可以增加主炮的俯仰角,提升戰術價值。其功率1000馬力,最高時速55公裡,加滿油之後能行駛300公裡。
相對於蘇俄系武器一貫強調的攻擊和適應性、對己方保護不是很強的特點,T279是一個例外。它具有厚達305毫米的炮塔正面裝甲,車體正面裝甲也厚達269毫米。整個炮塔以鑄鋼構成龜甲型設計,加上呈70度抗成型裝藥彈頭的防護片,在炮塔與車身的接合處也加以保護,一般武器難以貫穿。此外,T279坦克用整圈較薄的橢圓形防盾包圍住車體,像一個大飛碟,這樣可以對抗破甲彈的金屬噴流,也能防禦核武器爆炸後形成的衝擊波。
車體內部還設計了很多夾層,填充防輻射物質可以將貫穿力極強的快中子轉化為慢中子,防禦中子彈的襲擊。T279不但具備完整的核生化防護系統以及自動滅火系統,還有全車系恆溫調控系統。這些,都是蘇俄系武器中少見的奢侈品。
攻擊力方面,T-279貫徹了蘇俄一貫的暴力美學,裝備一門130毫米主炮及14.5毫米同軸重機槍。主炮還搭配半自動裝填器,射速可高達每分鐘5至7發。同時還配屬有傳統光學與雷達測距儀,加上一具自動導向系統以及L2夜視/紅外線儀,可以說威力相當強大。美中不足的是,由於車體本身的防護力很強,導致載彈量有限,僅能裝載24發主炮炮彈和600發重機槍彈,可以說打不了多久就要彈盡糧絕。
如上,T-279既保持了攻擊優勢,又加強了防禦,簡直是一款完美的坦克。然後這種完美,必然造成其系統結構複雜,造價昂貴。這恰好與蘇軍一貫「量大價廉」的傳統相悖。因此,儘管T-279在1957年就製成樣車,最終卻只能在博物館裡度過餘生。
SHN-1全地形車最終歸宿:發展出多種型號,並在各種特殊地形中採用
眾所周知,車輛在地面上行進,依靠的是輪胎滾動,更強的越野能力來自履帶,相當於自帶兩條移動鋼板不斷鋪路。然而,有一款很奇異的戰車,竟然完全沒有車輪。這就是蘇俄的SHN-1全地形車。它採用了獨特的螺旋推進系統,其行走部分既不是輪胎,也非履帶,而是一種螺旋狀的滾筒。簡單說,SHN-1在地面上行進時,就好比是一個螺絲釘在不斷旋轉著,往前方「鑽入」。
由於根本沒有輪子,它既不怕爆胎,也不怕履帶斷裂。泥濘不堪道路,或者鬆軟的雪地、沼澤,會讓普通車輛輪胎陷入或打滑,而對SHN-1來說卻是恰到好處,正好讓它的螺紋嵌入路面,不斷旋轉推進。
不過,與普通車輛相反的是,這款車在正常平整堅實的道路、平原上,卻是很不適宜。道理很簡單,這輛車在平整道路上,也要刻畫出一道道的螺紋,所到之處,地面就被毀了,而車輛自身的螺旋狀滾筒,也很快會在這種硬碰硬的切割中被磨平,最終結果兩敗俱傷。
事實上這款車輛是由美國人在1868年提出設計概念,並在1907年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輛螺旋推進車。然而對於擁有廣袤土地的美國而言,這款車實在意義不大,很快銷聲匿跡。然而蘇聯的西伯利亞地區常年被積雪覆蓋且沼澤眾多,這就使得螺旋推進車有了表現空間。故而蘇聯陸續發展出SHN-1型全地形車等多種型號的螺旋推進車,並在各種特殊地形中採用。
球形閃電最終歸宿:由於戰時經濟緊張未能量產,隨著設計者去世,項目停止
坦克一般而言都是方形的鋼鐵柜子,菱角分明。而二戰時期,蘇聯和德國都研發了球形坦克。
德國在1944年提出「球形閃電」項目,主要是為了對抗盟軍的空中威脅。這款防空坦克,是在中型坦克的底盤上,裝上全封閉的3.5噸重的半球形炮塔。
而炮塔裝備雙管30毫米機關炮,原本是XXI型潛艇上的。「球形閃電」對空坦克一共有5名車組成員,其中3人在炮塔內。炮塔依靠人力旋轉,不到30秒就能轉一圈。
「球形閃電」最快時速可達38公裡,由於安裝了半球狀炮塔,其側面輪廓低矮,火炮射角廣,同時每分鐘可以發射400至650發炮彈,對俯衝的盟軍飛機是很大威脅。僅僅因為戰爭迅速結束,這款武器才未能廣泛投入使用。
蘇聯方面的球型坦克則更加霸氣,而且是實實在在的球形。佛崔索夫設計的這款坦克整體外觀就是圓球,可以理解為將傳統坦克的履帶改到了車體中央,並且包裹住整個底盤,形成一個扁平側立的圓柱形,滾滾前進,而把兩個半球形的炮塔鑲嵌在兩端。
坦克在履帶壞掉的情況下依然可以繼續移動。兩個炮塔各裝備一門76mm主炮,可以向四面八方射擊,上方還裝備有一門機槍炮塔。由於寬闊的履帶,球形坦克的越野性能非常出色,可以輕易越過壕溝。球形結構還使得坦克可以原地轉向。由於陀螺效應,戰車行進很平穩,但是轉彎時很容易翻覆。為此,佛崔索夫在車底安裝了重四噸、能自我平衡的滾輪,不論戰車側傾的角度多大,滾輪永遠都是水平的。
1942年中期,佛崔索夫開始研發新的球形戰車SHT-2T,重35噸,安裝了2門152mm迫擊炮。1943年9月,在一次遭遇戰中,測試中的SHT-2T匆忙投入戰鬥,取得了一些戰績。然而由於戰時經濟緊張,始終未能量產,1944初設計者佛崔索夫因腦膜炎去世,球形戰車項目就此停止。
楊益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