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在折多山下的一頂破舊的黑帳篷裡,已經67歲的日澤正收拾著生活物資,打算換個草場放牧。他使勁兒地把幾件大皮襖塞進牛皮袋子裡,大女兒麻利地把幾隻木奶桶牢牢地系在犛牛後背陳舊的馱鞍上……他家世代都是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人隨犛牛走、牛隨牧草走、草隨季節走,一年四季要轉場好幾次,白天日曬雨淋,晚上擠在帳篷。妻子因腿疾行動不便,兩個女兒沒有讀過書,都在家裡幫著放牧,家裡7口人僅靠飼養40多頭犛牛為生,看不到任何發展的希望。屋漏偏逢連夜雨,在那個寒冷的冬天,10多頭犛牛凍死餓死在一場暴雪中,面對天災和現實的困境,這個男人的肩膀即將被壓垮,但作為家裡的頂梁柱,苦澀的淚水也只能往自己的心裡流。
日澤的家在甘孜州康定市呷巴鄉俄達門巴村,這是一個純牧業村,位於青藏高原東部折多山下,這裡的人祖祖輩輩都靠放牧為生,收入來源單一,像日澤這樣的貧困戶在村裡共有40戶,2013年他們的人均年收入不到1900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精準扶貧的好政策吹進了雪域高原,給全村帶來了發展的希望。通過精準識別,日澤一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駐村工作隊因地制宜為他家制定了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共同發力的「一對一」幫扶計劃,他們一家終於迎來了生活的曙光。
基本民生保障築牢脫貧根基
醫療、養老、教育等民生保障是牧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2015年,在各級的協調幫助下村裡引進了旅遊企業,將一大片草場打造成為木雅聖地景區,景區每年出資30餘萬元為全村牧民購買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日澤一家徹底沒有了後顧之憂。
2018年,日澤的老伴腿上的老毛病復發,在康定市人民醫院住院近兩個月,他們個人支付的醫藥費僅為總費用的5%,醫療好政策為他們解除了看病就醫的壓力。
「我的小兒子呷汪今年20歲,現在正在新都橋藏文中學上學,不僅從小學到高中全部免除了學雜費,還享受到了各種生活補助,如果不是黨的好政策,我的兒子現在肯定還在跟著我放牛呢!」日澤感慨地說。
去年又是一個寒冬,由於受連續降雪影響,全村出現了牲畜飼草短缺的現象,日澤家裡儲備的牧草也即將告罄。那一年10多頭犛牛餓死的場景還歷歷在目,似乎又將再次重演。可當駐村工作隊拉著從市農牧局爭取而來的5000斤牧草到家裡來時,日澤的眼眶溼潤了,「犛牛是我們最親密無間的夥伴,幹部們送來的牧草真正的救了它們的命。」說起此事日澤現在心裡都感覺很溫暖。
基礎設施建設鋪就脫貧大道
基礎設施建設是脫貧攻堅的基礎工程。日澤家所在的俄達門巴村是省委統戰部的對口幫扶單位。2016年以來,省委統戰部爭取400萬民族團結專項資金為全村修建路燈112盞、橋梁4座、建設村級活動室,協調各級各部門修建村組路21公裡、入戶路8公裡,全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我從沒想過還能搬出石頭房子,離開深溝,住進景區!」日澤說。以前因為放牧,大部分時間都住在帳篷裡,家裡只搭了一個簡易的石頭房,沒電沒水,生活設施也很簡陋。2017年,通過異地扶貧搬遷,日澤家裡建起了新房,通過實施安全飲水提升工程和光亮工程,現在家裡24小時不間斷供電、喝上了乾淨的自來水,統一配發的衛星電視接收器讓日澤一家不管放牧到哪裡都能看上電視節目。
過去,從日澤家裡到318國道的道路路況很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沒有通客車,9公裡的距離走路要花3個多小時。「現在就不一樣了,水泥路直接通到了家門口,出門前打一個電話,在家門口就可以坐上小客車。」坐在小巴車裡,日澤笑意盈盈地說道。「以前去一趟康定縣城需要整整一天時間,如今1個多小時就能到了,現在我們每個月都要去康定逛逛街,或者去新都橋看看在那裡讀書的小兒子。」
特色產業發展助推脫貧致富
發展產業是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2017年,省委統戰部爭取資金174萬為全村貧困戶分發犛牛481頭,日澤家分到了13頭。省海聯會捐資200萬引進奶製品企業藍逸公司,在村裡新建奶站定向收購全村犛牛奶,收奶價格比以前翻了一番,日澤家裡的收入陡然增加。「以前我們自己去找販子賣牛奶,好的每斤能賣4塊錢,一般都只能賣2、3塊,現在村裡和公司籤定了每斤6元的合約,一年賣犛牛奶的收入就增加了5000多元。」
村集體以閒置土地、草場等資源入股木雅聖地景區,隨著景區知名度的提升,遊客越來越多,村集體每年的分紅收入也逐年增加,去年村集體分紅達125萬,日澤一家7口人一年分紅就超過了1萬元。
景區旁邊嘉姆尊度假酒店是村內49套空置的牧民定居房整體出租景區打造而成,其中一套定居房就是日澤家的,「我把我家空置的房子租給木雅澤朵公司,他們花錢裝修開發,我坐在家裡領錢就是了。」日澤高興地說道。
2016年,省委統戰部組織全村年輕勞動力到省社會主義學院和瀘定市進行就業技能培訓,日澤家的兩個女兒都參加了。培訓後,小女兒澤仁卓呷在嘉姆尊酒店當上了服務員,實現了穩定就業,年工資收入超過了3萬元。大女兒尼瑪卓瑪在318國道旁邊經營起了一家餐館,政府補貼了5萬元把她家的餐館提檔升級為集停車加水、餐飲休息、產品銷售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服務點,每年旅遊旺季,客人絡繹不絕。
在精準扶貧政策幫助下,日澤開始了他人生的「逆襲」之路,2013年日澤還是全村最窮的貧困戶,到2019年全家年收入已經超過20萬,成為全村脫貧致富的榜樣。從最窮牧民到富裕股民,家裡的「變形記」讓現在已經74歲的日澤樂開了花:「以前我們的村子蕭條落後,我家更是全村貧困戶中最窮的一戶。全靠黨的好政策,全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也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我們駐村的好幹部!」
日澤家所在的俄達門巴村也通過大力發展旅遊產業、犛牛奶產業和路沿經濟產業,成功探索出了一條「牧區變景區、資源變資產、牧民變股民、村民變市民」的脫貧致富之路。近年來,相繼被評為「四川百強名村」「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和「四川省四好村」。
作者:張翀 省委統戰部研究室(法規處)三級主任科員,現為省委統戰部派駐甘孜州康定市呷巴鄉俄達門巴村第一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