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不知道,一聽嚇一跳,幼兒園裡的孩子們都要當「神童」了,如果他們真的能打出所有的問答題。這些問題只有在中國的幼兒園裡才會出現吧,「按照家長的意願」,把小學課程提早交給還不懂事不識字的孩童,開設寫字、拼音、算數、英語甚至奧術的課程,珠腦速算、誦經作詩,聽起來像是古代培養大家閨秀的感覺,多數人都會對這種教育方式嗤之以鼻,盡情斥責,可是,當為人父母之後,一切都變了。
開始擔心孩子的早教落後與別人,擔心輸在起跑線上日後如何追趕,「貴族、雙語、試驗」等字眼的幼兒園價格不菲,孩童時代父母就要支付高達到大學學費的費用,那外國孩子幼兒園裡也如此嗎?
幼兒園不應成為教育的墳墓
在義大利,學生不用功是出了名的,小學之前幾乎很少有孩子會寫一個單詞,就算因為父母無暇照看孩子送入幼兒園,他們在那裡也是瘋玩,他們不學寫字,學習與小朋友相處,分享開心的事,互相理解。一位義大利人回憶小時候上幼兒園,一個小朋友因為分到的葡萄太少而哭鼻子,而旁邊的小女孩就把自己的葡萄分給他一點。義大利學校幾乎都是公立,你可以和大款的兒子、工人的兒子一同上課。
在美國一般小孩在4-5歲開始上幼兒園,學習和玩的時間差不多一半一半,大多數小孩都喜歡去幼兒園,那裡玩具眾多,學習任務很少,主要是為了讓他們做好學校學習的準備和養成學習的習慣。儘管公立與私立幼兒園有很大不同,但所有孩子都可以免費上公立幼兒園。
德國的幼兒園有點「恐怖」,名額有限有點像中國,而且費用不俗,如果經濟能力不夠的家庭只能放棄幼兒園,由家長在家裡帶孩子,有時候還需要辭掉工作,但社會福利還算有保障,母親生完孩子會有幾個月到一年多的母親假期。
國外的小朋友也有歡喜也有憂
日本幼兒園的教育目標是:把小朋友鍛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堅強不怕困難;有動手能力;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懂得交通、地震等安全知識。在法國,似乎所有事情都會和藝術沾點邊,包括幼兒園教育。發展藝術表現能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力,對科學技術方面獲取粗淺的知識,口語表達能力很重要,不去學習繁瑣知識但要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在奧地利把音樂作為基本素養,激發孩子音樂興趣,培養他們的節奏感。
每個國家都會把各自的傳統和風格從小滲透給小朋友,所以中國幼兒園的「刻苦風格」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