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尚】失落世界裡的「末日準備者」

2021-02-07 青年參考

  天塌地陷、暗無天日、水斷糧絕……好萊塢大片中出現的末日景象在一些人看來並非天方夜譚,他們以極端生存主義者的思維方式、執著的「末日精神」、大無畏的行動力,時刻準備著面對各種「末日劫難」。

    這樣的群體並不孤立,他們奉崇「除了傷害別人,無論何種天災人禍,我們都將以任何方式生存下去」的信條,步調一致地準備「逃離」。這群「武裝到牙齒」的人,被稱為「末日準備者」或「末日生存者」(Doomsday Preppers)。


    時刻準備著的逃離者

    美國《原子能科學家公報》網站1月26日宣布:根據全球風雲變化而撥轉的「世界末日鍾」分針,距離象徵「世界末日」的午夜時分僅剩3分鐘——人類面臨的生存威脅已達到冷戰結束後的最高水平,「這3分鐘意味著(人類)與世界末日非常接近」。

    面對可能襲來的天災人禍,有些人從未停止自救行動。

    生活在英國貝德福德郡鄉村的「末日準備者」彼得·斯坦福(Peter Stanford),喜歡自稱「生活勵志教練」。「我感覺自己像生活在刀尖上,一場劫難可能隨時降臨。」他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自己一般選擇在日落時分,在家附近的河流裡練習逃生。他坐進皮划艇,頭戴照明燈,在夜幕掩護下悄然「逃離」。

    目前,斯坦福正在投資打造一隻獨木舟,以便讓親友也能加入他的逃難行動,雖然他兒子並不感興趣。斯坦福並不強迫兒子參加演練,但他表示仍然會為全家做好「末日前的所有準備」,以備不時之需。

    斯坦福對末日的忌憚已持續了約20年——當時,一位親歷戰爭的朋友對他描述的種種場面令他心驚肉跳:血肉橫飛、屍橫遍野、斷壁殘垣、滿目瘡痍……這種仿佛「身臨其境的威脅」令斯坦福如同身處世界末日。自此,他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末日準備者」。

    戰爭始終是「末日準備者」的逃離誘因。他們常常把戰爭的血腥慘烈想像成世界末日,而如何在災難中逃離,成了包括斯坦福在內的生存主義者的求生之本。

    在貝德福德郡的一座農場裡,「末日準備者」林肯·邁爾斯(Lincoln Miles)對BBC誇耀著他經營的全歐洲唯一一家末日用品商店。從弓弩到服裝,從生火工具到冰鎬,從登山靴到防水燈具,人們能想像的各種逃生裝備在這裡應有盡有。「這些都是為核災難或其他災難準備的。」他說,「商品需求日益加大,我必須儘量做到供需平衡。」

    一些管制刀具等武器也陳列在角落裡,如果有人購買,將很難逃脫非法持有武器的罪名。對「末日準備者」來說,這是件諱莫如深的事情,他們選擇「沉默地擁有」。

    在英國,「末日準備者」人群的確切數字很難被統計。曾經營得紅紅火火的末日用品商店基本關門了,但其背後的「末日準備活動」從未停止,這一群體仍在星火燎原。



 彼得·斯坦福正在用手動氣泵充起他的皮划艇,準備在夜幕降臨時,練習「逃離」。



林肯·邁爾斯(Lincoln Miles)自稱正在經營著歐洲唯一一家「末日用品商店」。人們能想像到的逃生用品和逃生裝備,在他的店裡應有盡有。



    害怕面對未來的偏執者

    住在美國鳳凰城的麗莎·貝德福德(Lisa Bedford)平日靠出售廚房用具為生。她和眾多美國母親一樣,愛看橄欖球比賽,更愛在家烘焙蛋糕,也習慣了在星期日和家人一起去教堂做禮拜。夫婦倆養育著兩個孩子、4條狗,院子裡的旗杆上迎風飄揚著國旗。

    但自從幾年前,貝德福德有了「匆忙逃離」的想法後,一家人的生活便開始發生變化。貝德福德從典型的主婦變成了一個忙碌的「末日準備者」。

    她開始瘋狂地囤積和更新食品罐頭,將家裡一間較大的臥室變成了儲藏庫。她學會了開槍射擊,在汽車後備箱裡存放著急救箱,裡面塞滿了碘酒、紗布、繃帶、牛肉乾、急救毯等急需品,甚至還有戰爭中傷員才會用到的凝血劑。

    貝德福德告訴美國《新聞周刊》,幾年來她始終有種強烈的不安全感。「我越來越感覺到,有太多危險的不確定因素,並開始思考『假使我們戰鬥在同一戰壕裡』,將怎樣迎接突發的災難。」

    有這種生存主義思維的美國人並不鮮見。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曾拍攝系列紀實片《末日準備者》,介紹了該國形形色色的「末日準備者」的生存狀況。其中一個家庭正如貝德福德家一樣,堅信有生之年必將遭遇災難電影所描述的滅頂之災,諸如血腥戰爭、自然災難、政治動蕩、經濟崩潰,等等。他們儲備好了糧食、罐頭和水,還自製了雨水淨化系統和各種發電裝置。槍枝也必不可少,全家人會在固定時間一起練習射擊。

    凱文·巴伯(Kevin Barber)是《末日準備者》中為防備「經濟崩潰」而做好準備的一位「末日準備者」。這位成功的商人與妻子育有一兒兩女,生活在堪薩斯州一個安靜恬適的社區裡,他們曾經無憂無慮,對生活頗為滿足。

    直至幾年前,夫婦倆注意到美國面臨龐大的債務危機,預感經濟大崩潰的日子即將來臨,而逃避崩潰、求得生存的唯一途徑就是「逃往」哥斯大黎加。他們開始賣房子、轉移所有財物,將太陽能電池和備用發電機也裝進了貨櫃,打算漂洋過海,與哥斯大黎加島上的居民一起過簡單的生活。為此,全家人準備學習西班牙語。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認知心理學家阿特·馬克曼(Art Markman)致力於研究人的思維方式。他認為,「在媒體傳播和網際網路的影響下,許多人自我設定了災難性場景」,很多「末日準備者」有穩定的工作和家庭,但害怕面對未來的他們被媒體不間斷的「狂轟濫炸」洗腦,成了「妄想狂和偏執狂」。

    馬克曼指出,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人們對千年蟲、太陽風暴、外星人入侵、行星撞地球、瑪雅末世預言等種種劫難的恐懼與日俱增,極端生存主義者應運而生,成了「世紀大逃亡」的主力軍、「末日論」的推崇者。



 彼得·斯坦福坐進用手動氣泵充氣的皮划艇,頭戴夜用照明燈,在夜幕掩護下,悄然「逃離」。


    炒熱「末日經濟」的投機者

    美國著名歌手「王子」普林斯·內爾森(Prince Nelson)1982年在其專輯《1999》中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悲愴景象——「當我醒來之時,感覺就像世界末日,天空呈現紫色,人們四處奔逃,逃離一切被毀滅的危機……」

    正如歌中所唱,世界末日被許多人形容為「煉獄」,但這種危機心理卻意外催生出了「末日經濟」。

    美國急救供應零售商嗅到了商機,大量野外急救產品應運而生;野外生存用品製造商不甘示弱,為滿足市場而大批量設計、生產實用的野外生存用具和設備。

    有關末日生存的網路遊戲也重裝上陣,吸引了大批年輕人扮演「末日生存者」,不舍晝夜地在虛擬世界裡出生入死。甚至有旅遊公司適時推出「末日旅遊」和「末日船票兌換券」等服務。還有些愛營造噱頭的商家在情人節宣傳「給情人的末日禮物」。

    美國社會學家針對「末日生存」進行的研究顯示,「民眾對生存論的熱衷程度,是驗證一個社會是否焦慮的晴雨表」。社會學家理察·米切爾(Richard Mitchell)說:「一般情況下,這一現象可以被解讀為民眾對社會壓力的一種真實的應激反應。」

    愛達荷州30多歲的卡車司機湯姆·馬丁(Tom Martin)是「美國末日準備者網絡」的創始人,每天約有5000人瀏覽他的網頁。馬丁告訴《新聞周刊》:「一些潛在的災難隨時可能爆發,這就是為什麼每天會有如此多的人訪問我的網站。我認為,這只是生存主義者對潛在威脅的正常反應。」

    「『末日現象』和『末日人群』表明我們正在經歷一種代際恐慌。」曾為《紐約時報》撰稿的作家尼爾·史特勞斯(Neil Strauss)說,「9·11」事件和對核災難的恐慌,導致技術發展在一段時間內停滯、股市動蕩、經濟滑坡,「這一切就像我們腳下的地毯突然被抽走一樣。」

    這種被懸空的意外痛感,仿佛英國空靈歌手凱特·布希(Kate Bush)那首老歌《呼吸》中控訴核武器和戰爭的一段唱白,尖銳的聲線、欲罷不能的悽厲、急促不安的情緒,淋漓盡致地再現了世界末日。

    末日準備者,你們準備好了嗎?


相關焦點

  • 疫情橫行,他們住地堡,食物堆積成山……他們是世界末日準備者
    」,組團成為「囤貨大軍」把各大超市裡的物資給一掃而空! 然而世界上有著這麼面對疫情最有底氣的一群人,他們既不跟風去搶著囤貨,也絲毫不擔心自己活不下去, 他們還有一個統一的名稱,那就是——Doomsday perppers(世界末日準備者)!
  • 走進新加坡「末日準備者」真實生活,曾被遭嘲諷為「偏執狂患者」
    走進 新加坡「末日準備者」真實生活,曾被遭嘲諷為「偏執狂患者」美國著名歌手「王子」普林斯·內爾森(Prince Nelson)1982
  • 走進新加坡「末日準備者」真實生活,曾被遭嘲諷為「偏執狂患者」!
    美國著名歌手「王子」普林斯·內爾森(Prince Nelson)1982年在其專輯《1999》中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悲愴景象——「當我醒來之時
  • 加入野孩子「末日準備者」社群!災難面前,你能生存下來嗎?| 內附10件必備物品
    ——「當我醒來之時,感覺就像世界末日,天空呈現紫色,人們四處奔逃,逃離一切被毀滅的危機……」正如歌中所唱,世界末日被許多人形容為「煉獄」,地震、火災、精神病砍人、加上現在全球的疫情,有沒有小夥伴和小野一樣,覺得地球太危險了?
  • 末日降臨,玩戶外的人才能活到最後
    電影裡,男女主所在的城市突然被來源不明的毒氣籠罩,這些致命氣體從地面不斷往高空蔓延。恰巧男女主角本身是攀巖愛好者,才能不斷在城市的高樓之間攀爬跑酷,並爬到城市最高點等到了救援直升機。電影中體現的情節純屬虛構也非常極限,但姨丈還是挖掘了一些很有用的戶外技能,無論是末日危途還是日常戶外出遊,都能派得上用場。
  • 為末日修避難所、囤上10年份的口糧,這幫人是杞人憂天還是唯恐不亂?
    1947年,末日時鐘啟用,用距離末日的時長來表示世界當前的危機嚴重性總有很多人忙著準備迎接末日降臨。他們多半也不希望真的看到世界支離破碎,但他們又矛盾地期待那樣的世界,這種期待源自對自己準備工作的自信,一種想要檢驗成果的迫切。我們稱呼這幫人為「末日準備者」(Doomsday Preppers)。
  • 高築牆廣積糧,末日準備是杞人憂天,還是無聊炫富?
    末日文化在西方世界是一個被廣泛認可的事情,早在1947年的時候,末日時鐘就正式啟動了,人們利用這個時鐘來了解當今世界的危機嚴重性,從而起到警醒的作用。這些事實卻是客觀存在的,你知我知,大家都知道,但是我們對於這些末日誘因就是擔心不起來,而西方人就不同了,他們是真的擔心,而且已經著手為此做著準備,而這些人就被稱之為末日準備者。末日準備者可以說是遍布於社會的各個階層,而末日準備本身主要就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食物,一個是庇護場所。
  • 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了,你只剩24小時可以準備
    不過在為一家人的生存擔憂的同時,我一直在想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了,我會怎麼做? 思考表情包 在末日題材上,電影導演們的想像力是無窮的,自然災害、核戰爭、病毒感染…… 每個毀滅類型都能找到精彩的電影,我搜集了一些,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看下。
  • 囤糧,囤槍,修地堡,美國人的末日恐懼症又犯了?
    疫情肆虐之際,美國有一群「末日準備者(Doomsday Preppers)」終於鹹魚翻身了。比如居住在威斯康辛州的末日準備者拉海斯老爺子,他經歷過多次火災和颶風,憂患意識非常強。老爺子常年在家裡的地下室裡儲備了足夠食用八個月的糧食,還有足夠使用幾乎整個冬季的發電機燃料。
  • 末日準備者?他們更像真人版的「哆啦A夢」|原創
    佛系生存狂:「如果世界都掛了,那我一個人也太孤獨了」(老韓,80後,地產經理)80後老韓是圈子裡難得一見的佛系「異類」。豬嘴防毒面具/Elina Krima攝 on Pexels2012年,世界末日的傳言在生存狂的小圈子內開始流傳。12月20日晚,距離瑪雅人預言的世界末日僅剩數小時。老韓穿上了強浮力的救生馬甲,把「跟屁蟲」浮力球綁在腰間,左手繫上了手電筒,右手繫上了甩棍。
  • 世界末日來了,香港關於世界末日的電影,哪一部看得你膽顫心驚呢
    瑪雅人曾經預言2012年是世界末日,不過最終預言沒有實現,關於末日災難的題材一直都是美國大片的熱門,哪些電影往往會看到我們膽顫心驚,而這關於這個題材,有些香港電影也有所涉及,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類型的香港電影,有沒有震撼到你呢。
  • 動漫裡有「世界末日」嗎?
    真的世界末日的話也就沒什麼可演的了,動漫裡出現的所謂世界末日,要麼是世界即將末日,要麼是末日後殘存的景象。上個世紀80年代的許多動漫作品都有反抗的情緒在,所描述的末日基本都是人類戰爭造成了。因為當時的世界格局環境就這樣影響,美蘇爭霸到了白熱化,柯林頓直接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那就是核戰爭一起玩完。受這個影響的動畫很多宮崎駿的成名作品《風之谷》背景就是火之七日之後人類文明近乎毀滅,殘存的人類苟延殘喘著卻仍想著挖掘巨神兵發動戰爭,簡直就是記吃不記打,最後娜烏西卡全退了蟲王結束一切人們才得救,人類想要活下去就是不要再破壞生態,和諧共存才是出路。
  • 末日世界動漫系列:《狼雨》,最可怕的末日是失去勇氣
    導語:說到廢土,世界末日這些題材不僅僅在遊戲中流行,更是有相當多的動漫作品也描述了末日場景。而和《輻射》系列中的對於政治,宗教的描寫不同。日本的末日相關作品表現的更加壓抑,更加絕望。它們在尋找著失落的「樂園」,那是一個完全由狼所統治的世界,傳說中滿月之夜,「月之花」的少女會打開通往「樂園」的大門。 一天,一個裝束奇異的少女捷莎出現在奇巴、茲邁等四匹狼面前,憑著狼族天生的直覺,他們明白眼前的就是他們尋找的「月之花」的少女。而同時各種貴族勢力也派出軍隊來爭奪捷莎。
  • 世界末日了,我該怎麼辦?
    如果即將世界末日,自己的努力又有什麼意義。在有可能滅世的情況下,個人有什麼辦法避免浩劫,該怎麼努力?她的原文涉及到很多來路不明的信息,那我就不截圖出來了,免得引起大家恐慌。在佛經裡,宇宙有成住壞空四中劫,宇宙是有末日的,但這是循環的時間,末日就是空,「空」後宇宙會重新再造。一個大劫是 13億4千384萬年,這個大劫裡還分四個中劫二十個小劫。
  • 周杰倫《世界末日》和《世界未末日》的淵源
    周杰倫寫《世界未末日》的初衷:1、專輯發布次年正好是「2012年12月21日世界末日論」,創作這首歌也是為了解決不必要的輿論恐慌
  • 末日世界動漫系列:《末日》,我不要在世界末日時孤獨一人
    導語:說到廢土,世界末日這些題材不僅僅在遊戲中流行,更是有相當多的動漫作品也描述了末日場景。而和《輻射》系列中的對於政治,宗教的描寫不同。日本的末日相關作品表現的更加壓抑,更加絕望。太壓抑這了這漫畫本作漫畫的結局是開放式的唯心主義,不像是很多的末日作品那樣,本作壓根沒有說清楚任何關於末日從哪裡來的起因。
  • 世界末日的預言與想像
    那天,是喧囂了十幾年的預言的世界末日----根據瑪雅人的曆法推演,世界末日就是這一天,而且,之前的一部災難片《2012》大賣,推演了世界末日的全息景象。後來的後來,每次站在海邊看日出日落,2012年冬天的那個清晨都會出現在我的腦海裡,世界末日,到底會在什麼時候來臨,以怎樣的方式出現。
  • 幻想中的末日世界裡,為何人類都選擇縱情狂歡?
    怪物馬戲團 | 文至今,離我們「逃脫」2012年的「瑪雅末日」已經8年了。這8年裡,雖然我們的世界陸續經受了金融危機和戰爭的洗禮,但末日確實沒有降臨。而在我們「逃過」末日後,末日文化愈發火熱,滲透入娛樂作品的各個角落。在這八年裡,《瘋狂麥克斯》和遊戲《廢土》有了續作,《輻射》成了一線IP,我們自己也做出了《靈籠》這樣末世題材的大火之作。
  • 世界上最震撼的世界末日電影《末日逃生》
    這部電影與以前的以世界末日為主題的電影大致相同,但震撼感不強,不能很好地呈現世界末日災難片,並且大多數都反映了人類社會的道德規範。首先:作為世界末日的災難片,它更多地反映了世界末日,但是這部電影使用演員來表達世界末日的到來,但是演員表現不佳,編輯是 不能說演員的表演技巧不好就是指揮演員和編劇; 接下來的事情是現場並沒有很好地表現出世界末日的景象,沒有視覺衝擊,不能說是平淡但有些淡定。 讓我們再談一談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