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華百家姓起源故事 編輯:雲錦齋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鄭姓是中華民族中的大姓,當今中國第二十三大姓,在臺灣是第十二大姓,海內外鄭姓人口1200萬。
鄭姓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裔,發祥地為鄭國,祖源地河南滎陽。鄭氏與周朝王室一脈相連,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靜封他的異母兄弟姬友於掝林(今天陝西華縣東),後遷移到拾(掝林附近),鄭國誕生,姬友在歷史上被稱為「鄭桓公」,是鄭國的開國始祖。鄭桓公"虢鄶寄孥"於虢、鄶十邑之地.鄭武公東遷,滅虢、鄶等小國,建立新的鄭國,建都新鄭(今新鄭市),成為鄭氏發展的重要時期。公元前375年,韓國軍隊兼併了鄭國的全部國土,殺掉鄭康公,鄭國滅亡。
鄭國滅亡以後,國人分散各地,以國為氏,開始了長期的播遷。鄭幽公兒子公子魯流亡於「陳、宋之間」(今河南淮陽、商丘一帶),成為最早以國為氏的人,其後裔後來發展成為滎陽鄭氏的主流。秦漢時期,是鄭氏的復興時期,出現了鄭國、鄭榮、鄭吉、鄭泰、鄭渾等對鄭氏支脈發展有影響的代表人物,兩漢時期山東鄭氏也很活躍,代表人物有鄭昌和鄭弘兄弟、「白衣尚書」鄭鈞、尚書鄭崇與東漢經學大師鄭玄等。魏晉南北朝時期,鄭氏成為豪門大族,大約在十六國末年或者北魏早期,鄭濤、鄭曄、鄭簡等兄弟四人,鄭曄定居滎陽(今古滎鎮)成為北祖,鄭簡定居京縣(今京襄城)成為南祖,鄭濤定居隴西成為西祖,從而形成了歷史著名的「鄭氏四祖」。北祖地位顯赫,人丁興旺,在傳二代以後,北魏時期又分出「七房鄭氏」。「七房鄭氏」鄭熙一門,與清河崔氏、範陽盧氏、太原王氏齊名。隋唐時期,滎陽鄭氏發展到鼎盛時期。北祖、南祖、中祖發展壯大,鄭姓家族出現了22名進士、6名狀元、8位駙馬、9位宰相,人稱「鄭半朝」。到五代、宋以後,滎陽鄭氏開始走下坡路,鄭氏發展出現南北並茂的局面。
鄭氏南遷,始於漢武帝下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鄭桓公的24世孫鄭吉與侄子鄭遠南遷到浙江會稽山陰,成為浙江鄭氏始祖。三國時期,鄭癢舉家遷居揚州丹陽,成為南渡始祖。西晉末年,鄭昭遷居福建永泰,成為福建鄭姓始祖。唐初,鄭昭的後代鄭露,與堂弟鄭莊、鄭淑自永泰遷居莆田,成為南湖派始祖,南湖派是鄭氏南遷後影響力最大的支派,其子孫散居福建各地,南湖成為滎陽鄭姓的第二祖籍地。隋唐五代,鄭氏南遷可以確定的有五次:一是鄭至道任縣令,遷居浙江天台,後裔繁衍至今;二是唐玄宗時期,滎陽畫家鄭虔被貶浙江台州,被現在浙江臨海的鄭氏尊為先祖;三是鄭時中隨陳遠光入福建開漳,其子孫散居福建和廣東等地;四是唐僖宗光啟年間,鄭遠等人隨王潮兄弟入福建,後裔分布與閩西、閩南以廣東的部分地方,成為當地鄭姓大族,五是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建立後河南光州固始人鄭磷、鄭晉等人投靠王審知的閩國,成為福建南安石井鄭氏的始祖。明清時期,隨著鄭和下西洋開闢的航道,鄭氏足跡開始涉及臺灣乃至海外,清代是鄭氏移居海外的高峰時期。當今海外鄭氏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地區的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印度尼西亞、越南、日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次之,另外在歐洲、拉美、非洲等地也有零星分布。
新鄭、滎陽、新密等地既是古代鄭國的疆域所在,也是鄭氏祖源之地,鄭氏先祖在這裡留下大量的文化遺蹟,如鄭國京城、鄭氏祖先墓地、滎陽鄭氏宗廟、鄭韓故城、鄭莊公墓、子產墓等。
鄭姓源流
鄭姓出自姬姓,源自鄭國,為黃帝後裔。這已經成為鄭氏子孫的共識。黃帝,少典的兒子,原姓公孫,因為生於姬水而改姓姬,名軒轅,後人稱為軒轅黃帝。黃帝曾經率領中原部落聯盟的軍隊,打敗炎帝部落,擒獲蚩尤於翥逐鹿建都有熊,也就是東周時期鄭國的都城附近,黃帝又南徵北伐,第一次把天下的許多部落統一起來。黃帝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很多,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的第四代後裔有叫后稷的,相傳是周朝的始祖,後世也認為是鄭姓的血緣始祖。后稷母親是姜塬,傳說姜塬有一次外出遊玩,見地上有個大腳印,就好奇地在腳趾處踩了下去,沒想到就懷孕生下了后稷。后稷後來成為掌管農業的長官,教導民眾種植五穀,發展農業生產,得到了帝堯的賞識,後人尊他為農業神。
后稷的後裔在他所奠定的基礎上一脈相承向前發展,到周武王姬發的時候,周族的勢力大大膨脹,周武王滅商,奠定周朝八百年的基業。到周厲王時期,出現「國人暴動」,西周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為挽救祖宗基業,周厲王的兒子周宣王針對周王朝積貧積弱的局勢,在自己的親族中挑選合適的人進行分封。以便協助自己統治天下。這樣,歷史上便發生了與鄭姓的誕生關係密切的姬友封鄭事件。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靜封他的異母兄弟姬友於掝林(今天陝西華縣東),後遷移到拾(掝林附近),鄭國誕生,姬友在歷史上被稱為「鄭桓公」。到周幽王的時候,鄭桓公擔任司徒的職務,掌管教化。因為見到周幽王昏庸無道,寵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內憂外患交織,預感將要發生變亂,鄭桓公就向太史伯請教自保的辦法,太史伯認為王畿東部的成周附近,濟、河、洛、潁四水之間,地方土地富饒,交通方便,僅存有虢、鄶等十邑小國,可以作為容身之所。據專家考證,濟、河、洛、潁四水之間,虢、鄶十邑之地,指的是今天以河南新鄭、滎陽、新密為中心的東起鄭州、東南到扶溝、西至鞏義境內的洛水以東、黃河以南的大片地區。鄭桓公聽從了太史公的建議,先採取賄賂手段,使虢鄶等十邑小國答應各劃出一部分地方讓他存放財產和人口,使鄭國在東方發展有了立足之地,史稱這一歷史 事件為"虢鄶寄孥"。鄭桓公完成了「寄孥」大業後,又採取分化拉攏的政策,搶佔了虢鄶等十邑小國的部分地區。正當鄭桓公積極開疆拓土的時候,西周朝廷發生巨變,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西周申侯勾結犬戎等少數民族,發動了"犬戎之亂",周幽王葬身驪山。桓公為國捐軀,葬在陝西華縣(今華陰市)。
桓公死後,其子掘突襲位,是為鄭武公。後來,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成周洛邑之機,先後滅了虢、鄶兩國,並把附近的鄢、補、丹等其他8個小國納入鄭國的版圖之中,建立東方新的鄭國,後人稱為新鄭。新建立的鄭國以原鄶國為根據地,同時把原東虢故地作為另一個勢力所在,在東虢西部虎牢關設立制邑和成皋邑,作為鄭國的西北門戶,在東虢舊都附近營造和擴建了京城,並開始營建新都(今河南新密市)。鄭武公雄才大略,釋放奴隸,發展工商業,繁榮經濟;發展農業,強國富民;教化民眾,廣開言路;擴建城池,訓練軍隊,使得鄭國國力大增,成為東周初年勢力最大的國家之一。由於鄭武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周平王讓他任周朝中的司徒之職,成為朝中擁有實力的人物,為新建的鄭國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契機。
鄭武公之後,勢力正在上升的鄭國卻發生了一次大的動亂,事情發生在鄭武公的兒子鄭莊公與叔段之間。鄭莊公封弟弟叔段於京(今滎陽京襄城),叔段在母親武姜的支持下,在京城擴張勢力,企圖顛覆鄭莊公,武姜則在國都中作為內應,結果叔段被鄭莊公被所敗,鄭莊公將自己的母親武姜流放到遠離國都的城潁(今河南禹州境內),並發誓不到黃泉不與母親相見,但不久便原諒了母親的過錯,在今新鄭、滎陽、新密等地還流傳著這樣的故事。
隨著內亂的平定,鄭莊公在位時期,鄭國勢力發展到顛峰時刻,鄭莊公扮演了天下霸主的腳角色。這期間發生了兩件歷史上很著名的事件,一是「周鄭交質」,一是「射王中肩」,足見鄭國作為春秋小霸,影響力之大。鄭莊公在位之初,就繼承了父親鄭武公的傳統做法,積極擴充軍隊,開疆拓土,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先後攻佔衛、宋、陳等小國的部分土地,與齊國等強國結盟,不聽周平王號令。並利用在周朝任司徒的權力謀取利益,引起周平王的不滿。為了制約鄭莊公,周平王利用虢公參政牽制鄭莊公,周鄭從此互不信任。為了維持局面,商定互相以兒子作為人質,周平王將王子狐抵押給鄭,鄭莊公將太子忽抵押給周。這一事件,使得周天子與諸侯的關係降為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歷史上稱為「周鄭交質」。公元前719年周平王死,孫子周桓王即位,繼續推行削減鄭莊公權力的政策,免去鄭莊公在周朝中的司徒之職務,並率領諸侯國攻打鄭國,被鄭國的祝冉射中肩膀,擊退了周王的進攻。鄭莊公在位43年,鄭國的疆域空前擴大,東建啟封,南建立櫟邑,北與衛晉交錯,西面控制鞏、洛,威脅宋、許。其中,鄭莊公為了加強對東面宋國的進攻,修建啟封城。啟封城對鄭國後來的發展影響很大,成為鄭國重要的軍事據點,後來成為開封縣和開封郡的治所。
鄭莊公去世後,他的四個兒子為爭奪王權進行了長達27年的爭鬥,以鄭昭公、鄭厲公廢立為標誌,鄭國權臣幹政使國力大受影響。到鄭莊公孫鄭文公即位時,已經難以和當時的諸雄抗衡。為了求得生存,鄭文公採取了靈活的外交策略。先加入齊國勢力集團,抵禦楚國的進攻,後又依靠楚國抵禦齊國,鄭文公四十一年(前632年),鄭、楚聯軍與晉軍戰於城濮(今河南開封附近),結果大敗。隨後的鄭國一時依附晉國,一時依附楚國,倒也在大國爭霸的夾縫中生存了下來。鄭文公當政時期周王室發生了「子帶之亂」,周襄王被從東周京城趕出,跑到鄭國避難。鄭文公把周襄王迎接到鄭國的京城,因此鄭國的「京城」也被後人稱為「京襄城」,現在京襄城村還有周襄王的遺蹟「御路崗」。
鄭文公之後,鄭國進一步走向衰落,可以說從此一蹶不振。鄭穆公時期,由於過於親近晉國,引起秦國的不滿,秦國派兵偷襲鄭國。鄭國愛國商人弦高在滑(今河南偃師南)遇到秦國軍隊,急中生智,假裝犒勞秦軍,忙將販運的12頭牛與4張熟牛皮獻給秦軍將領,並聲稱是奉命而來,使秦軍誤認為鄭國已經作好了應戰的準備,於是撤軍,為鄭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來準備護國戰爭,可以 說是鄭武公的重視工商的政策遺蔭了鄭國。到鄭簡公時期,鄭國出了一位戰國時期非常有名的政治家鄭子產。鄭子產在治理國家方面很有才能。其時鄭國處在列強的夾縫中,南有強大的楚國,東有晉國,西有秦國,為了維護國家的獨立與尊嚴,子產聯盟周邊宋、衛等小國,抗衡諸侯列強,同時也儘量作到對大國的友善,使邊疆得到了幾十年的安寧。子產致力於內政改革,改革田制,重新編制公私田畝與農民住戶,承認田地私有,並給予私田的佔有者合法地位,極大刺激了農業生產;他還對兵賦進行了改革,保證了國家的兵源。子產在歷史上最有影響的貢獻是他在立法方面的「鑄刑書」,「鑄刑書」將法條鑄在鼎上公布於眾,法條對貴族的不法行為做了限制,維持了鄭國社會的穩定,子產在鄭國執政三十餘年,先後輔助了簡、定、獻、聲4位君主,期間鄭國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社會風氣非常好。
子產的中興政策,只是鄭國臨死前的迴光返照。其後鄭國雖然還苟延殘喘了好幾代君主,但到了鄭濡公時期,鄭國已經成為戰國七雄眼中的肥肉,不時有晉、楚等強國來侵佔鄭國的領土。頻繁的戰亂,使得鄭國的經濟遭受沉重打擊,商人大量外逃。韓國對鄭國的威脅也日益嚴重,公元前408年,韓國奪取鄭國的雍丘(今河南杞縣),完成了對鄭國的包圍。鄭康公時期,鄭國國力進一步衰微,韓國乘機攻佔了鄭國大片國土。鄭康公十一年(前385年),韓國攻佔了鄭國的陽城。公元前375年,韓國軍隊兼併了鄭國的全部國土,殺掉鄭康公,鄭國滅亡。
鄭國滅亡後,鄭國後裔紛紛逃離家園,鄭國遺族從此散居於京(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制(今滎陽西)、祭(今河南鄭州東)和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之間,為紀念故國,便紛紛改為鄭姓,後來形成了不同的鄭姓分支。其中著名的有:鄭桓公15世孫鄭魯率部分公室人員、軍隊、民眾逃到陳、宋之間,自立為「南裡君」,以國為氏,這是最早姓鄭的一支,鄭魯被稱為鄭姓的受姓先祖。而國破後留在鄭國故土的鄭國人士,以鄭康公叔父鄭宙為代表,也以國為氏。韓國滅亡鄭國時,鄭宙被俘。韓國為了籠絡原鄭國人的人心,封鄭宙的兒子鄭據為踐土君,負責祭祀鄭武公的陵墓,其後裔散居於京、制等地。
除了鄭國滅亡後以國為氏形成的鄭姓外,鄭姓還有許多與鄭國有牽連的來源。其中在鄭國建國初期,周王室將魯國境內祭祀泰山用的枋邑交給鄭國管理。鄭莊公時期,鄭國和魯國將枋、許作了交換,鄭國只留下泰山附近的少許地方作為祭祀泰山時沐浴更衣的場所,並留下些許宮室人員駐守在今山東費城附近,這些人的後裔到鄭國亡國後也以國名鄭為姓,據考證這是山東最早鄭氏人士。另外鄭國東遷中原後,還有部分鄭國的臣民和 公室人員留在了原地。「犬戎之亂」時,他們之間的部分人逃到褒國附近(今陝西漢中地區),這些人稱自己居住的地方為「南鄭」。為了懷念故土,不少人也以鄭國名為氏,此支後來成為陝西南鄭縣鄭姓的主要來源。
鄭姓的主要來源是鄭國滅亡後,鄭國人以國名為氏。然而作為中國歷史的大姓,其來源並不是單一的,恰如長江黃河,分支源頭多元化。較有影響的有:由唐代魚姓而來的鄭姓,如唐代人鄭注;由明朝馬姓而來的鄭姓,如明朝航海家鄭和;有鞠姓改姓而來的鄭姓;由鄒姓改姓而來的鄭姓,由段姓改姓而來的鄭姓,如鄭亦民。鄭姓的發展歷程中,也曾發生過改為其他姓氏的情況,如鄭姓改為駟姓、馮姓、遊姓、國姓、印姓、罕姓、經姓、司姓、喻姓蘭姓、堵姓等,由此而使得鄭姓與之發生了糾纏不清的血緣關係。
祖地:新鄭、滎陽、新密等地既是古代鄭國的疆域所在,也是鄭氏祖源之地,鄭氏先祖在這裡留下大量的文化遺蹟,如鄭國京城、鄭氏祖先墓地、滎陽鄭氏宗廟、鄭韓故城、鄭莊公墓、子產墓等。
新鄭市
新鄭是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故裡,黃帝在此建立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第一王朝和中華第一都,並肇造出中華古代文明。春秋戰國時期,鄭國、韓國在此建都達500多年。
滎陽市
滎陽,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以滎稱名,取夏禹王治水「滎波既瀦」之義。濟水自溫縣潛行入黃河,南溢為滎。因找邑舊治在滎水之北,故名滎陽。舊城址在今鄭州市郊區古滎鎮。北魏太和年間(477—499年)移治至大索城(即現在的滎陽縣城)。現在的滎陽縣,是由原滎陽、滎澤、成皋(汜水)、河陰、京縣等演變合併而成的。
新密市
新密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莪溝裴崗文化遺址和新石器時期北崗文化遺址的發掘。證實8000年前,我們祖先就在此耕織守獵,休養生息。炎帝時,新密名脯國;堯舜夏商時屬豫州;西周時,稱鄶國;春秋戰國至秦以新密邑名世;西漢高祖始置密縣。1994年4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
溫馨提示:《雲錦齋話》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其他平臺轉載請註明:(來源:中華百家姓起源故事
中國勵志人生 傳遞正能量 我們的理念是傳播傳統文化,倡導健康生活理念;弘揚中華古代文化,提升人文道德素養。樸實而不華麗,簡單而不低調,有深度而不膚淺,要的是真實,貼近生活,聆聽聲音。關注請搜雲錦齋話或yunjinzhaihua(長按可複製)請輸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