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農民畫,中國民間美術的獨特一脈

2020-12-23 瀟湘晨報

藝術可以如殿堂般高雅,可以為「靈暈」之載體,但歸根結底藝術是人之創造,根深於一蔬一茶一飯的日常生活中。若問江南生活之美,何以丹青繪之,自然應以生長且潤澤於土地的民間藝術為參照,而農民畫正是重要的維度。這片土地的煙火蓬勃、欣欣向榮,都在這些各具特色、承載著一個個鮮活傳承故事的畫面中。

江南的農民畫,往往以江南種種鄉土美術為經,以江南水鄉風土人情為緯,質樸細膩,清新多彩

農民畫的歷史,似乎和 「農民」 「鄉土」一樣古老悠久。這是通俗畫的一種,多系農民自己製作和自我欣賞的繪畫和印畫,很多時候是隨心而發,既沒有什麼條條框框,也不刻意追求當代藝術的創新理念。很多農民畫的創作者們都沒怎麼學過畫畫,或是僅在畫畫之前做過一些手工藝活兒。他們的繪畫作品,許是走了 「古拙」之路,而色彩上的明豔誇張和大膽,倒是頗有野獸派大師馬蒂斯的意味。而農民畫也不僅僅是畫在紙上、帆布上,主要還有農民自印的紙馬、門畫、神像以及在炕頭、灶頭、房屋山牆和簷角繪製的吉祥圖畫。可見,「隨手取材」和「寄寓吉祥」是農民畫的主要特點。有意思的是,馬蒂斯的藝術核心理念,倒是與農民畫的審美主旨有著某種意義上的暗合:「我所夢想的是一種均衡,純粹又寧靜的藝術,它可以撫慰人的心靈,就像一把舒適的安樂椅,使疲倦的身體得到休息……」

今天,嚴格意義上的農民畫更可謂伴隨新中國成立以來四化建設進程而發展出來的具有獨立美學價值的自主創作。因此它不同於諸如桃花塢年畫、烏鎮藍印花布等知名工藝美術,實質是民間美術的新生力軍,折射出農民生活條件逐漸改善、物質豐足之後對精神文化渴望與追求的意願。走進農民畫王國,人們的第一印象或許不是走近藝術,而是走近生活。

江南的農民畫,往往以江南種種鄉土美術為經,以江南水鄉風土人情為緯,質樸細膩,清新多彩,小橋流水人家、富庶的魚米之鄉、黑白相間的民舍、青磚石板鋪就的老街等都是常常出現在畫面中的景象。作為民間美術的一種,農民畫雖從整體而言屬於一種風格,但在細節上和技法、媒介以及訴求上可不是「大同小異」,而是因地制宜的,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其形成的背後,也有一個素材累積的過程。由此,農民畫像是一個窗口,觀者能夠從中窺看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人文等,更有時代背景,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現代化建設中,農民畫堪稱與時代脈搏共起伏,是以個人的 「小時代」記錄著社會變遷的「大時代」。

江南很多地方都有散發著泥土芬芳的農民畫。金山農民畫就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不僅體現金山或海派風貌,也浸潤著江南文化的特點。其靈感源泉包括藍印花布、家具雕刻、灶壁畫及花燈、剪紙、繡花、編織、泥塑等,都是江南一帶頗具特色的民間美術,本身就歷史悠久,鄉土氣息濃厚,藝術價值較高。再如,南京的六合農民畫,風格上既有江南水鄉的秀麗委婉,又有淮北平原的粗獷豪放,題材上有的取材於古老的民間習俗、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有的取材於富有時代氣息的農村生活和對未來的憧憬;嘉興的秀洲農民畫,從紡織、稻作、民俗等文化中吸納了灶頭畫、藍印花布、刺繡、剪紙、服飾、建築等民間藝術,色彩明麗而不豔俗,構圖飽滿而不壅塞;南通的如東農民畫具有獨特的江海風韻,作品充分貼近當代的漁民日常生活。此外,舟山的漁民畫、嘉興的灶頭畫等,也可被視為別具一格的農民畫。

近些年,隨著新一輪 「美麗鄉村」和文旅開發的熱潮,農民畫及其所在的民間美術之鄉迎來了發展新契機。守住傳統文化的初心之「根」,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正是諸多農民畫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原因所在。不能忘卻的,還有它們賴以生存的土地,畢竟農民畫來自生活,鄉土才是其藝術創作遼闊的土壤。

金山農民畫以刺繡的配色、剪紙的造型加以創作,打破了透視原理的約束

上海的金山區素有「吳根越角」之稱,風景秀麗,河網交織,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在金山農民畫形成之前,此地的民間美術已是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如神廟壁畫、灶壁畫、水陸道場畫、民俗服飾上的刺繡底案、織染圖紋、床櫃木雕、木板年畫、剪紙、彩燈、皮影、臉譜、磚雕、漆畫等。這些都成為農民畫創作的肥沃土壤。

構圖飽滿、造型質樸、色彩明快,強調主觀感情而不受自然造型和色彩的局限,農民畫的很多共同特徵金山農民畫都體現得淋漓盡致。此外,這種農民畫還不受透視原理約束,例如畫魚塘,按照傳統西洋畫技法,只能畫出透視之下的邊沿,金山農民畫卻能把底也翻上來,這一翻無形中竟暗合了西方現代畫家的創新之處。

耐人尋味的,更有金山農民畫從興起到揚名的歷程。這些充滿勞動力量之美、體現勞動人民生活和情趣的藝術創作,始於新中國建立初期一度大量出現的帶有浪漫色彩的宣傳畫。若有心比較20世紀中國現代主義繪畫大師,我們會發現他們很多人在那一時期的創作風格也帶有一種樸拙、版畫式的技法表達(很多也確實是版畫,因便於宣傳海報之需要),在當時表現火紅年代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發揮,尤其是林風眠,其中西融合的獨特風格本就融匯了中國民間美術特色的繪畫風格。

金山農民畫真正迎來轉折,在上世紀70年代。不得不提的人物,是被譽為金山農民畫開拓者的吳彤章。吳彤章曾求學於上海美術專科國畫系,後於1950年代參軍,曾任《白毛女》《赤葉河》的舞美設計,又在1963年進入上海中國畫院工作,直到1972年轉業至當時的金山縣文化館,開始組織、指導金山農民畫的創作。紮實的科班功底以及舞美設計的實踐經驗,讓吳彤章在農民畫的創作思維上不拘一格、敢於創新。

1974年,陝西省戶縣農民畫在滬展出,吳彤章帶著金山農民畫的部分作者去參觀學習,對於這樣的道理深有感觸:農民畫創作作為一種現代民間美術,一定要紮根「泥土」,只有繼承和發揚我國的民間藝術傳統,充分表現地方特色,才有生命力。經過幾年摸索,當1977年162幅金山農民畫集結於上海美術館展出,過萬的參觀人次讓這一來自滬郊的民間畫種初露崢嶸。

也是在這一年,當時的金山縣文化館組織農民畫作者到楓涇等地採風,驚喜地發現當地農村婦女那些壓箱底的刺繡、藍印花布、剪紙等具有高度成熟的構圖和表現技法,濃鬱的中國傳統美學特徵,極富裝飾性,同時又體現了非常精湛的手工藝水平。如果這些民間美術用油彩表現在畫布上會怎樣?是不是可以通過它們繞過素描、透視兩大障礙?最終,一些擅長刺繡和織染的女工也加入到農民畫隊伍中,這些鄉土文化的傳承者,以刺繡的配色、剪紙的造型創作金山農民畫,基本奠定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金山農民畫風格。

1980年9月,140幅金山農民畫亮相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博覽會時,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從此,這一來自江南的農民畫走向國際藝壇。日後它還在逐漸發展中,不僅融入民間美術常見的圖紋元素,還結合了當代新農村的生活內容、民居建築、民俗活動等,面貌漸漸豐滿,成為民間美術和鄉土文化的新生力軍。

舟山漁民畫畫面中撲鼻而來的,是大海的氣息和象徵豐收的魚腥味

碧藍的東海孕育了勤勞勇敢的漁民文化。當地的漁民常年與大自然的喜怒無常相伴,在海風勁吹和海浪衝刷的艱苦環境中,早就磨礪出極強的生存智慧。他們對大海又愛又恨的情緒也讓他們在代代相傳中譜寫了同樣驚濤駭浪的民間美術——舟山漁民畫。踏浪而來,蘸海作畫,只見魚、網、海鷗及海洋動物等巧妙組合在一起,於是那色彩似乎也浸透著洶湧澎湃的藍,明媚燦爛的黃,熱烈奔放的紅……畫面中撲鼻而來的,是大海的氣息和象徵豐收的魚腥味。

曾在東極島看過漁民畫的畫展。當地的漁民畫家喜歡將祖輩或母親作為畫中的主角,他們的母親終日辛勤勞作,含辛茹苦把孩子們拉扯大,儘管如今生活比過往好多了,但母親年事已高甚至有些已不在世,漁民畫家唯有以丹青寄託思念。也看到有些漁民畫因為融入了當地民間傳說的元素,造型上竟有些抽象表現主義的意味。這或許是因漁民比之農民更為自由的緣故。

最為著名的舟山漁民畫在嵊泗。1987年,100多幅嵊泗漁民畫曾在上海美術館展出,這可是一件大事。當時親臨現場的還有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現代美術館館長馬爾丹,據說馬爾丹表示這批嵊泗漁民畫是他當時那次中國之行所見最滿意的作品。不久後,中國美術館也破例為縣級文化館主辦的「嵊泗漁民畫展」打開大門。

嵊泗漁民畫因此一炮走紅。對於這樣一種民間美術,有人如是形容:「(他們的作品)恍惚間似乎有一股力量從作品上呼嘯而出,像巴格達竊賊在海灘上撿到的葫蘆瓶釋放出的魔氣,神奇地,無可抗拒地把你攝到那遙遠的、古老孤獨的外公家的船篷裡,並讓你痛飲一壇老酒,飽餐一頓魚羹。」

嘉興灶頭畫藏在千家萬戶廚房內,早已融入百姓生活,並被視為一種吉祥物

灶頭是民居建築的一部分,是農村百姓食文化的根基,由灶頭衍生的灶頭畫也是嘉興匠人的百工技藝之一。在嘉興地區,鄉村農戶新建一所住房,必在廚房中新建一座用來做飯、燒菜的灶頭。灶頭畫則指民間藝人用菸灰、水彩、色粉顏料繪製在鄉間農家柴灶上的各種吉祥圖案和文字紋樣,是江南典型的鄉土藝術。

繪製灶頭畫有點像畫溼壁畫,須在灶頭牆壁半乾半溼時進行;且灶頭畫藝人還有關於顏料的獨門秘籍——他們會用白酒調製顏料,作畫時各類顏色由於酒精的揮發,不僅能及時滲入石灰灶壁,而且能使顏料廣泛吸入。造型以黑線勾勒為主,敷以紅、藍、白、黑等色。其題材和內容大都是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喜慶有餘、桃李滿天等,再配上福、祿、壽、喜的吉祥字樣。

灶頭繪畫的部位,主要是灶身、煙箱、灶山、灶帽。藝人們常將灶頭看成一個獨立的舞臺和表現的對象,畫面組合分上下兩大部分。上半部分畫面講究大小對比、橫豎對比、方圓對比,下半部分或橫幅等額排列,或通幅彩繪,追求多幅巧妙組合,達到集中、完美、和諧、統一的藝術效果。這種排列方式居然有點像明清以來興起的版刻印刷的連環畫或民間通俗小說的形式。當然,所不同的是色彩審美,嘉興當地民間講究留彩不留白,故而通體著色,濃妝彩繪。一座灶繪畫的面積少則4平方米,多則6平方米。

起源於明代的灶頭畫,在時代變遷中所用的繪製工具也在發生變化,到了上世紀80年代以後,大都採用明珠、三花或水粉,如今則多用水粉廣告色。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藏在千家萬戶廚房內的灶頭畫,早已深深融入江南百姓的生活,並被視之為一種吉祥物。2011年,嘉興灶頭畫被列為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國家地理》2014年也曾推出灶頭畫專題,聚焦當地依然延續的這一門民間美術。畢竟,「炊煙嫋嫋」是生機勃勃的象徵,由此,灶頭畫也構成飲食文化的一部分。

來源:文匯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農民畫,描繪鄉村之美(鄉村振興 藝術何為?)
    為慶祝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舉辦的「決勝全面小康——第二屆全國農民畫作品展」,生動呈現了新時代農村精神文化風貌。農民畫,再一次吸引社會各界的目光。近年來,為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許多地方大力扶持農民畫創作,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等專業組織,積極舉辦農民畫展覽、研討會、出版座談會等活動,促生了一批新創作群體與優秀作品,開創了農民畫發展新局面。
  • 【西寧非遺】湟中農民畫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旦正
    青海省湟中農民畫聲名遠播,它的粗獷豪放,稚拙淳樸,令很多美術家贊口不絕。湟中農民畫的美譽離不開曾任湟中縣文化館副館長旦正為此做出的不懈努力。 1971年冬,旦正為了帶領大家進行農民畫創作,遍訪湟中境內的油漆匠、玻璃畫匠、剪紙能手、刺繡能手等民間藝人。兩年後他在湟中縣土門關鄉青峰村創辦了農民美術夜校。
  • 惠州龍門農民畫——濃縮的「中國夢」 走進央視!
    龍門旅遊在中國文明網、央視網等網站上開設的「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專欄中,一組組風格獨特、色彩鮮豔、極具嶺南傳統文化特色的繪畫作品頗為引人注目
  • 井研農民畫:畫山畫水畫鄉土,有鹽有味有風情
    構圖飽滿、造型誇張、色彩鮮豔、畫風質樸……作為現代民間繪畫形式的一種,農民畫根植於傳統民間藝術的沃土,不斷吸收鄉風民俗豐厚的營養和民間傳統文化的精髓,有土中見雅、拙中見美、大樸不雕的特質。在「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四川省唯一的「中國農民畫鄉」井研,農民畫這朵「藝術奇葩」含蕊飄香數年,其飽滿的構圖、誇張的造型、鮮豔的色彩、質樸的畫風,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審美享受。
  • 象山農民畫《最炫民宿風》入選全國展美術展
    甬派記者今天(1月11日)自象山縣文化館獲悉,該館輔導選送的楊杏芬農民畫作品《最炫民宿風》入選了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文藝局、中央文明辦一局、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全國「新生活·新風尚·新年畫——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美術創作徵集展示活動。象山農民畫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高妙蘭是第一代農民畫家。
  • 惠州龍門農民畫聚焦嶺南民俗 被譽「廣東文化名片」
    龍門農民畫因別具一格的獨特表現手法和具有抽象風格及民間審美情趣的繪畫技法,而具有美學價值、民俗價值和市場價值,成為嶺南民俗文化寶庫中一顆熠熠閃光的明珠。   一張農民畫,由此改寫了龍門文化的格局:1988年,龍門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民間藝術之鄉」;2008年,龍門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並與上海金山、陝西戶縣並稱「中國三大農民畫鄉」。
  • 北辰農民畫:巧筆繪出泥土香
    隨著北辰農民畫創作隊伍逐漸擴大,創作精品層出不窮,藝術表現手法也不斷取得新突破。1988年、1991年,北辰農民畫專題展覽兩次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北辰農民畫多次赴瑞典、挪威、美國、韓國、義大利等國展出,百餘件作品被國內外國家級博物館收藏,萬餘件作品被國內外藝術館及個人收藏。北辰區也連續3次被原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藝術之鄉」。
  • 設計理論丨群體精神的美學價值——大陸民間美術與臺灣原住民美術的永恆魅力
    >摘要:大陸民間美術與臺灣原住民美術都是中國本土繁衍出的「同宗一脈」的中華傳統文化瑰寶。關鍵詞:群體精神;美學價值;大陸民間美術;臺灣原住民美術                大陸民間美術與臺灣原住民美術都是中國本土繁衍出的「同宗一脈」的中華傳統文化瑰寶。不管是地理學上的板塊說還是另有學者提出的「東山陸橋」說(1981 年由福建師範大學林觀得教授在美國世界海平面學術研討會上提出來的。
  • 廣西臨桂五通農民畫:洗淨泥手拿起畫筆 畫作銷東協
    當地部分農民開始放下鋤頭,拿起畫筆,通過父傳子、夫教妻、友幫友,村民相互學習的方式從事繪畫,該鎮逐步成為廣西農民畫最大的書畫市場。農民們用長滿老繭的手,描繪出文化脫貧的時代華章。五通農民畫以中國傳統工筆重彩畫法為基礎,畫面內容以桂林山水、少數民族人物、花鳥風情為主,構圖飽滿、誇張,色彩鮮豔。
  • 【農民畫韻】20件金山農民畫作品入選!新年新風尚!
    【農民畫韻】20件金山農民畫作品入選!新年新風尚!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文藝局、中央文明辦一局、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
  • 把特色活動做成亮點 「桃李春風」——杭州民間美術作品展巡迴展出...
    加強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激發傳統文化創造活力,促進文旅融合,展示我市燦爛的民間美術,分享藝術創作成果,「春風桃李」杭州民間美術作品巡迴展從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在杭州部分區縣(市)進行巡迴展出12場,深入景區、廣場、社區、學校、文化禮堂、紅色鄉村、非遺街區等場所,有數萬群眾眾參觀了展覽
  • 百餘名民間藝術家參展第五屆中國(濰坊)民間藝術博覽會
    中國(濰坊)民間藝術博覽會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濰坊市人民政府主辦,由中國文聯民間文藝中心、山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共濰坊市委宣傳部、濰坊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是挖掘傳承民間藝術瑰寶、展示交流民間藝術創新成果、繁榮發展民間藝術市場、持續打造濰坊「中國民間文藝之鄉」品牌的國家級民間藝術盛會,已在濰坊成功舉辦四屆,在全國具有廣泛影響,深受民間藝術界和廣大市民歡迎
  • 中國江南地區流傳的民間傳統音樂——江南絲竹
    基於此,我們可以推斷出,在清朝1860年之前,江南絲竹已經在民間流傳。明朝嘉靖年間,以魏良輔為首的著名戲曲學家們,他們在碼頭創製崑曲「水磨腔」的時候,著名音樂家張野塘等人已經組成了規模完整的絲竹樂隊,他們用工尺譜等樂器演奏,後來逐漸形成了絲竹演奏的專職班社,讓江南絲竹被人們所熟識。
  • 樂山井研:「有鹽有味」農民畫傳播廉潔理念
    傳承農民畫,井研有自己的「井研路徑」——從學生抓起、與時代同步、和廉潔共振……饒藝,井研縣研城小學美術教師,也是井研縣農民畫研究院的一員,說起農民畫,他有著掩飾不住的自豪。饒藝與農民畫結緣,緣自父親饒紹清,「父親和農民畫一起走過了一個甲子,教過的學生不計其數。」饒藝說,自己也是父親的學生,現在,已從父親那裡接過「接力棒」,成為這項藝術的第三代傳承人。
  • 「新生活·新風尚·新年畫」——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美術創作徵集...
    新華網北京12月1日電(王瑩)記者從文化和旅遊部獲悉,「新生活·新風尚·新年畫」——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美術創作徵集展示活動11月30日正式啟動。活動面向社會徵集創作一批木版年畫、新年畫、農民畫以及具有年畫元素的插畫創意設計作品等優秀民間美術作品,推動以年畫為代表的民間美術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一步豐富節慶群眾文化活動內涵。徵集活動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文藝局、中央文明辦一局、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
  • 北國江南一脈牽!百米長卷《畫說京杭大運河》創作完成
    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供圖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翟一杉)受河北省文聯委託並蒙指導,由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館長劉新崗擘畫創意、當代實力派畫家劉棟擔綱主筆的《畫說京杭大運河》百米長卷於近日創作完成。據悉,《畫說京杭大運河》百米長卷首起背倚長城之京師嚴冬,縱貫碩果纍纍之燕趙朗秋,折帶齊魯,逶轉江淮,直抵繁花似錦之吳越暖春,終匯於錢塘江流。
  • 徐風筆下民間的江南,再造了多義的江南,也續寫了當代的江南
    在中國作協副主席、評論家閻晶明看來,宜興在江南本就具有典型性,加之徐風有開闊的視野,這本書給他的感覺就是寫江南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寫中國的。徐風主要寫宜興,他生於斯長於斯,這使得他比我們印象中的文化散文有更多感情投入。
  • 第四屆群眾美術書法攝影省際巡迴展首站走進雲南美術館
    展覽現場 畢芃 攝  雲南網訊(記者 畢芃)8月13日,「慶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四屆群眾美術書法攝影省際巡迴展首站走進昆明。來自雲南、天津、青海、貴州、內蒙古、寧夏、江西、西藏8省區市的160幅作品亮相雲南美術館。
  • 酷愛農民畫的鎮海老人去世了 家鄉特地為他舉辦紀念展
    今天(24日)下午,周利富澥浦農民畫遺作展在鎮海十七房展廳內舉行,展出了老人生前所作的一批農民畫優秀作品及他近幾年孜孜不倦學習、傳承澥浦農民畫的活動場景照片。據了解,周利富生前曾擔任過澥浦麻紡廠廠長,在澥浦土生土長的他十分熱愛當地的人文歷史、民俗風情,被當地居民稱為「澥浦的活辭典」。退休後,周利富又發揮餘熱,積極參與社區居委會工作,經常向年輕人講解、傳播傳統鄉土文化。
  • 新年畫展來添彩 阿克蘇13名農民畫畫家繪出別樣生活
    1月23日,浙江省援疆指揮部和阿克蘇地區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遊局(以下簡稱阿克蘇地區文旅局)等單位聯合主辦了一場畫展,「我愛浙疆」「共築民族大團結」——迎新年農民畫創作成果展共有13位農民畫作者的85幅畫作在阿克蘇地區文化館參展,據悉,畫展將持續至2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