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到疾病最可怕的狀態是什麼?
睡著睡著人沒了,算不算一種?
一切猝不及防
一切不可挽回
那些想說沒說出口的話
想做還沒做的事兒
都被疾病瞬間打散
再沒有機會
因主演《我的少女時代》被大眾熟知的演員王大陸,正在經歷這樣一種不幸。8月9日,他的母親搶救無效去世,起因是熟睡中一個腦幹腫瘤突然破裂了。
(來源:網絡)
根據媒體報導,「老人發病前沒有任何徵兆,發現時已經是昏迷狀態」,通過分析症狀,一種推測可能是腦動脈瘤破裂。
去年12月20日,上海社交圈名媛、「上海吳太」張瀞仁在日本旅遊時,泡完溫泉後,突然感到不適,出現了頭疼等症狀,後經搶救無效去世。考慮也是腦動脈瘤破裂引發腦出血導致。
腦動脈瘤,也叫「顱內動脈瘤」,別號「不定時炸彈」。它是大腦內部的動脈血管異常膨出後形成的,看上去就好像血管上長了一顆櫻桃,裡面被血液充滿。
實際上,它並不是一種腫瘤,也不需要放療、化療,而是一種腦血管病,某種程度上卻比腫瘤更兇險得多!
最可怕的就是「櫻桃」突然破裂,引爆了「不定時炸彈」,炸裂後果不堪設想。如果搶救不及時,或出血量過大,短時間內就會奪命。哪怕倖存也很可能留下說話不清、肢體偏癱等後遺症。
不要認為這種兇險的疾病離自己很遙遠,它其實素來以「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聞名於世。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我國35至75歲人群中,未破裂動脈瘤發病率約為7%。
雖然大多數「櫻桃」會在大腦中沉睡,但每年有1%~2%會發生破裂。
腦動脈瘤第一次破裂後致殘致死率為30%~40%,40%~60%的病人會在一個月內再次破裂,第二次破裂後致死致殘率高達60%~80%!
腦動脈瘤發病原因有很多,除了大腦動脈血管畸形等先天因素外,高血壓、動脈硬化、感染、因各種意外引起的頭部創傷等,都可能誘發腦動脈瘤。
它還是一個「重女輕男」的疾病,腦動脈瘤的女性發病率高出平均值60%,絕經女性風險更大,發病率增加兩倍多。
對,沒錯,咱們的媽媽輩風險會更高。
腦動脈瘤為何更容易找女性?
為了解決這個謎團,科學家做了很多努力,其中一種可以總結為「雌激素影響」,包括雌激素減少會降低血管壁中膠原蛋白含量[1]、雌激素受體α會影響腦血管反應[2]、雌激素與核心受體結合進而激活特定基因[3],導致腦動脈瘤風險增大等。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雌激素並不是「女性更易得腦動脈瘤」的唯一解釋,而是與女性血管直徑比男性更小這一天然「劣勢」引發血流動力學改變有關。
一項研究表明,女性的腦血管直徑明顯比男性小,大腦中動脈和頸內動脈分叉處的血流速度更快,更容易誘發動脈瘤。
此外,即使在血壓相同的情況下,女性頸內動脈近端血管直徑也比男性更小,同樣會增加女性動脈瘤機率[4]。
腦動脈瘤破裂,帶來的悲劇是巨大的。以下三點一定要牢記:
管好血壓,比你想像得更重要。任何引起血壓增高的因素,比如情緒激動、大便硬結、吸菸、酗酒、高鹽飲食等,都可能增加腦動脈瘤破裂的風險,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避免。
學會識別早期症狀。腦動脈瘤體積較小,且沒有破裂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但如果體積較大,就會壓迫周圍的神經、血管,出現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
出現這種情況一定要高度警惕腦動脈瘤。
每3~5年做個特殊篩查。目前的常規體檢項目根本無法儘早發現腦動脈瘤,建議每隔3~5年做個頭部的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腦血管CT(CTA)。
如果懷疑是腦動脈瘤等血管性疾病時,必須通過三維腦血管造影(DSA)精準診斷。
一旦確診,必要時通過手術切除,消除「櫻桃」破裂風險,無法手術的就要好好遵醫囑做好疾病管理了。
診治過很多腦動脈瘤破裂患者的知名神經內科專家,北京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李桂林,曾在朋友圈發過這樣一條感慨:
「夜深了,急診歸來,一位44歲的業界精英腦動脈瘤破裂,沒有給自己留下任何搶救的機會。看到他痛哭的妻子,忍不住想寫點什麼……
這些潛在的炸彈可以伴隨我們終生而不產生危害,但也可能在家庭最需要時奪走您的生命。
人到中年,記得每3~5年做個頭頸CTA,儘量認識一位靠譜的腦血管醫生。」
希望這樣的不幸能少一點。
審稿專家:許宏偉|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參考文獻
[1]Harrod, C. G., Batjer, H. H., and Bendok, B. R. (2005) (Deficiencies in Estrogen-Mediated Regulation of Cerebrovascular Homeostasis May Contribute to An Increased Risk of Cerebral Aneurysm Pathogenesis and Rupture In Menopausal And Postmenopausal Women. Medical Hypotheses 2006;66(4):736-56. Epub 2005 Dec 13.
[2] Stirone, C., Duckles, S. P., and Krause, D. N. (2002) Multiple forms Of Estrogen Receptor-α In Cerebral Blood Vessels: Regulation by Estrogen.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ogy.
[3] Júnior, J. R., Telles, J. P., da Silva S. A. et al. (2019).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1404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 Followed in A Single Brazilian Institution. Surgical Neurology International 10:249.
[4] Turan, N., Heider, R. A., Zaharieva, D., Ahmad, F. U., et al. (2016). Sex Differences in the Form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nd Incidence and Outcome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Review of Experimental and Human Studies. 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 2016 Feb;7(1):12-9. doi: 10.1007/s12975-015-0434-6. Epub 2015 Nov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