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對人工智慧的印象,多半還停留在科幻電影裡。但你知道嗎?人工智慧(ai)已經悄然走近家家戶戶了,而且聽起來帶著科幻的氣息。
不必太過驚訝,你在網上買的很多東西,都會有「ai」的身影。中國的一個ai黑洞——阿里雲人工智慧實驗室,憑藉人工智慧(ai)掀起一陣科技驚潮,而阿里也意識到人工智慧的重要性,也在積極進行研發工作。比如之前的ai同聲傳譯,跟十幾年前上大學的我有類似的經歷,在重要場合講話前,需要將稿件中的文字翻譯成標準普通話,和臺下的人員進行交流。來自北京同傳團隊、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公司transferlab聯合創始人王亦軍教授講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由於翻譯太精準,導致臺下的人就會覺得這個說話的人是個機器人,沒有營養,反而不流暢。機器不會說人話,這是人與人交流的最大障礙。
人工智慧的出現,不僅是人被替代,也是很多事情被替代。這就是人工智慧帶來的好處:無需再通過人工交流,只要設定好語言,機器會自主篩選材料,將其轉換為標準英語。未來,會有一大批機器人來替代人工,由機器來充當守衛工作,不僅保衛百姓,還保衛社會。從2001年人工智慧第一次踏入校園,是由著名的自然語言處理領域專家唐·諾依曼所提出。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發展,近些年ai的應用領域開始從政府招聘人工作業,轉向企業提升業務辦公效率。
去年10月,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37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2015年到2019年中國網民規模規模將穩定在8.72億人,網際網路普及率將由13.3%上升到20.8%。同年,阿里巴巴提出了「新ai」計劃,其目標是讓計算機讓未來的人們更加簡單,讓他們在做一切事情時只要有大腦即可,人的思維是機器可以替代的。不但發展ai,還發展廣義ai,打造應用開放生態。
阿里雲人工智慧實驗室的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的技術發展是離不開人和機器結合的雙創行業發展。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的新興技術,都需要和社會創新密切結合,在不斷的創新探索中不斷進步,生生不息,因此,未來的技術發展方向應該是大開放、大進步。阿里雲人工智慧實驗室負責人向國家智能創新中心副主任嚴小北說道:「希望更多科技人才應用人工智慧,讓更多人相信計算的價值,他們能夠科學作為應用,開放有效的合作。」去年,是人工智慧第一次落地中國。目前,我國在人工智慧領域已經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這給未來的發展帶來極大可能,人工智慧一定會取代人力,這是時代發展的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