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709字,閱讀約需5.5分鐘。#拆彈專家2#《拆彈專家2》如約而爆,口碑炸裂,票房狂飆。
貓眼9.4的高分,苛刻的豆瓣上,被打出8分,一星僅佔0.3%,
4天狂掠4.3億票房,總票房預計將在10億元上下浮動。
難怪在《拆彈專家2》首映式上,香港導演王晶激動地爆出粗口:
真他媽的好看,說港片已死的那些混帳,閉嘴回家睡吧。
那麼,在《拆彈專家2》大爆的時候,還能討論「港片已死」或「港片未死」這個話題嗎?
恐怕依然需要。
因為,一部《拆彈專家2》,獨木難支,單絲難成線,擋不住「港片已死」的步伐。
甚至,《拆彈專家2》的成功,本身就是「港片已死」的佐證。理由有四:
第一,《拆彈專家2》總票房其實平平,充其量10億體量。
客觀來看,如果不考慮疫情影響,《拆彈專家2》的票房,排名在國產電影排行榜上列中下遊位置。
考慮進疫情因素,《拆彈專家2》票房也不算獨樹一幟。
因為,今年前腳有4部電影打頭陣,頭一炮《八佰》,票房31億,
國慶檔上,《姜子牙》16億、《我和我的祖國》31億,
即便是體育題材的《奪冠》,也拿下了8.4億。
還有獻禮片《金剛川》,拍攝不足兩月,急就章,但票房11.2億,
單論票房,《拆彈專家2》排不進年度三甲。
如果把參考系進一步放大,《拆彈專家2》僅排名50名開外,
50位以內數不上,幾乎稱得上是平平無奇。
總榜單上,《戰狼2》60億,《哪吒之魔童降世》50億,《流浪地球》47億,
陳思誠風格獨特的《唐探2》,肖央、王寶強搭檔耍寶,輕鬆玩轉34億。
徐錚《泰囧》的13.7億票房,還是在遙遠的2012年,
2015年,主持人出身的大鵬下海玩票,導演一部《煎餅俠》,賣出了近12億。
雖說看電影不能只觀察票房,但正所謂叫好又叫座,一張張電影票,
都是觀眾真金白銀堆起來的,都是群眾用腳投票的結果,
《拆彈專家2》連15億票房都拿不下來,又怎麼證明港片未死?
假設港片一直延續八九十年代的輝煌,那現在票房前十裡,
至少該有七部是港片,前三甲該有兩部是港片。
所以,單純從票房和市場號召力上講,港片明顯已經幹不過內地,
這是不爭的事實,而不是一個可以爭論的問題。
第二,《拆彈專家2》越火爆,越是反襯港片的寂寞。
討論「港片已死」,既不是攻擊港片不行,也不是說港片部部垃圾,一無是處,
而是為香港電影的式微而唏噓,是遺憾香港電影再也難以複製曾經的輝煌。
回想遙遠的八九十年代,港片真正春秋鼎盛之時,打遍天下無敵手,
其覆蓋和影響範圍,豈止內地,就連整個亞洲,甚至,放眼全球,只有好萊塢能與港片掰掰手腕、一分高下。
彼時的香港,堪稱全球排得進三甲的電影王國,每年出品電影數量,僅次於好萊塢。
至於印度、法國等電影強國,都被港片拉下八丈遠去。
可現在呢?港片非但出品數量銳減,而且質量上也確實再難複製昔日的輝煌。
一部《拆彈專家2》固然火爆異常,品質過硬,可是,
搬出邱禮濤,使出渾身解數,才能攢出一部好片,
這不恰恰反襯出港片集體啞火的悽涼現實嗎?
即便是王晶本人,曾經的港片鬼才、高產導演,港片全盛時期,
尚可以託出《九品芝麻官》《天若有情》,
可進入新世紀,在2008年《天水圍的日與夜》後,逡巡良久,
除拿出一部《追龍》基本合格,其他作品基本上都是爛片……
怎能說港片未死?
第三,邱禮濤上位,或許也在驗證「港片已死」。
邱禮濤是公認的香港cult片之王。
也就是說,邱禮濤身上最大的特點是小眾、亞文化。
縱觀其半生80多部作品,多是手法獨特、題材詭異、劍走偏峰的表達,
雖說帶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但低成本製作,暴力、血腥、怪異,也是不爭的事實。
拆彈系列之外,《人肉叉燒包》、《伊波拉病毒》以及《陰陽路》系列6部作品,
無一不是劍走偏峰、風格異常的作品。
這麼評價邱禮濤,並非出於冒犯,或貶低他的目的,但不可否認,
個性鮮明、風格另類,就像一把雙刃劍,既是他的長處,也是他的短處。
這種導演風格上的瑕瑜互見,導致邱禮濤長期在港片導演隊伍的邊緣徘徊,
在吳宇森、徐克、王家衛、杜琪峯等人大殺四方、攻城拔寨的時候,
邱禮濤只能蜷縮在港片的角落中,撿拾一點殘羹冷炙。
如果不是港片式微,日漸末落,導演隊伍後繼乏人,邱禮濤怎麼會有躋身一線名導、拿下大投資大製作的機會呢?
如今,環顧香港電影圈,還能拉出來與徐錚、吳京、管虎、陳思誠等人角逐的中生代導演,確實已經沒有幾個。
而吳宇森74歲、徐克70歲,杜SIR、王家衛都已功成名就,難不成,
還要讓這幫資深導演衝到一線去和內地的小夥子們並肩搶奪票房嗎?
更讓人憂慮的是,假使長此以往,再過十幾年,
目前已然導演人才斷層嚴重的香港電影界,
是不是還有資格站出來討論港片已死這個問題,都很是問題。
最後,《拆彈專家2》的演員陣容明顯偏老,港片已是疲態盡顯。
人才凋零,是港片面臨的最大問題。
《拆彈專家2》即便再頂天立地,也難以掩蓋優秀港片演員已經老去的現實。
誠然,作為常青樹,劉德華、劉青雲的演技無可質疑,甚至,有年齡越大越洗鍊,直抵化境的趨勢,
可是,你不得不承認,劉德華馬上60歲,劉青雲56歲,緊隨其後。
往後倒著推18年,兩人上一次攜手,是杜琪峯的《暗戰》裡,
劉德華不過42歲、劉青雲38歲,演技臻於純熟,且年富力強,
可18年過去了,港片演員就仿佛凍齡一般,電影人裡能挑大梁的中堅力量,
依然還是劉德華、劉青雲的王牌組合。
坦白說,劉德華、劉青雲的雙雄閃耀,對有過無上榮譽的港片來說,
與其說是一種褒獎,毋寧說是一種安慰,還夾帶著一點暗諷。
但這就是殘酷的現實。細細掰著指頭細數,當今的香港,
又有幾個小生能像劉德華、劉青雲這樣扛得住大片、扛得起角色呢?
謝霆峰在當廚子,陳冠希拍完照片結了婚,似乎專心在做潮牌,
餘文樂忙活著照顧妻兒,只剩一個吳彥祖還稍微活躍一點,
至於女演員,除了偶爾在內地綜藝上露露臉的林青霞、朱茵、翁虹等人外,
幾乎是集體缺席、消失在娛樂圈。
比如《拆彈》系列中,女主角如果不是宋佳、倪妮,而是從香港女演員中選,
誰能扛得起來呢?總不能選剛入選香港傑出青年的Angelababy楊穎吧?
無論認不認同港片已死,你都不得不承認,香港演員出現了明顯的、嚴重的斷層。
再回過頭來細看,劉德華、劉青雲以外,梁家輝62歲、梁朝偉58歲、古天樂50歲、張家輝53歲、周星馳58歲,
更不用說成龍66歲,曾志偉67歲、周潤發65歲……
在許多同齡的老年人都開上老來樂,跳起廣場舞的年紀,還能指望他們扛多久呢?
可現實就是,港片中真正能扛起大片的,數來數去,
似乎左右總也跑不出這些人的範圍……
那麼,我們還能指望劉德華等人青春永駐嗎?
末了,只能說一句,無可奈何花落去。
有人認為,雖然王晶爆粗口駁斥「港片已死」,可「港片已死」似乎已經是一個現實,一個結果,而不是一個過程,你同意這種看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