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離石文廟
初識離石文廟,緣於1985年6月,我被分配到呂梁行署賀昌中學教書。在賀中教書三年裡,幾乎每天上課時都要從文廟前走過,但說句實在話,我對文廟卻知之甚少,也許是興趣所致,也許是忙於教學,亦或因其滿目瘡痍、空洞無物之緣故吧!離開賀中35年裡,我再也沒有走近文廟,每每想起這件事,心存些許遺憾,也深感內疚。欣聞郭秉政同志主政賀中期間,致力振興文教,籌資修繕文廟,會其精氣、通其元氣,感其真氣、傳其神氣,使之煥然一新,我甚是欣喜,也深感欣慰。
據《離石縣誌》載:文廟坐落在離石舊城南(今賀中院內),始建於元代,重建於明洪武七年(1374年)、明萬曆、清同治年間屢經修繕。殿宇有木欞星門、大成殿、泮池、享殿、東廡西廡、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崇聖祠等。東西有神廚、名宦祠、興賢門、鄉賢祠、神庫等建築,與文昌祠的隔射圃相望,是完整的一套孔子殿堂。抗戰時期,日軍拆毀崇聖祠、尊經閣。1961年,明倫堂失火被焚。1985年,賀昌中學新建校舍,拆掉享殿。文廟現存大成殿、東廡、西廡、文昌祠。2004年6月10日,離石文廟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庚子之年,初夏時節。我專程走進賀中,走近文廟。此行,通過賀中高小龍老師引介,我電話聯繫文廟管理員楊老師,方得開門走進文廟,觀賞品讀,可謂不虛此行,受益匪淺。
離石文廟,居石州古城東西之中軸,處呂梁新市南北之要衝,有龍虎鳳三山環抱入懷,賴東北南三川浸潤其性,神明護矣,靈氣生焉。鄉民皆視為文化之淵藪,學子鹹尊為文明之聖地,文脈續千年,薪火傳萬代。
走進賀中操場中心,遠遠地望見修繕一新的文廟,紅牆綠瓦,碧光燦爛,廟宇巍峨,豪氣一派。穿過鐵柵小門,我便與文廟在此美麗邂逅。
訪古探幽,細觀品讀。這座文廟屬一進院落布局,坐北向南,南北長45米,東西寬43米,佔地面積約1935平方米。從中軸線上看,自北而南,現僅存大成殿,東西兩側均有配殿,均為明代建築遺構,距今已有660餘年悠久歷史。漫步文廟,我在觀賞中品讀,在品讀中感悟,在感悟中領悟,頗感欣慰。
大成殿,位於磚砌臺基高1.9米之上,面寬三間,進深十椽,十一檁前後雙步廊梁架,單簷歇山頂,綠琉璃瓦屋面、吻獸脊飾均為黃色琉璃。四周圍廊施鬥拱十三攢,每邊有柱頭科八攢,平身科五攢,均為五踩雙下昂,耍頭螞蚱形。殿外四周有6米高24根木柱做支撐,正脊上豎有鐵花,造型精巧,獨具匠心。脊獸、垂首均為綠色琉璃製品,碧光燦爛,宏麗巍峨。前簷門窗已改,覆盆柱礎。另存石碣1方。令人注目的是殿前一副楹聯頗耐人尋味:
德冠生民溯地闢天開鹹尊首出,
道隆群聖統金聲玉振共仰大成。
此聯,盛讚孔子為開天闢地第一人。正如《重修文廟碑記》所言:大矣孔夫子,偉哉文宣公,戰國即有聖人之譽,漢朝繼有素王之稱,唐宋尊呼文宣先師,明清敬諡大成至聖。故文廟遍華夏,供寰宇炎黃共祭祀;聖像垂千古,使天子庶民同仰止。大成殿不惟集古今之大成而廟宇軒昂,亦因系中西之合璧而文風鼎盛。
緩緩地推開殿門,輕輕地跨過門檻,我便走進大成殿內。迎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高大的孔子塑像。上懸「萬世師表」流金匾額。孔子端坐正中,身著藍色的衣服,頭頂上純藍色頭巾抱著一束頭髮,留有長長的黑鬍子,兩手作揖,彬彬有禮。雙眼炯炯有神,緊合著嘴巴,嚴肅地注視著前方,好像觀察著每位造訪者的言行。在其身後是一塊紅色幕牆,用纂書簡介其生平。塑像左右兩側置有「編鐘」和「編磬」。殿內四周牆體懸掛一幅「孔子簡介」和30餘幅「孔子故事」圖文,細品慢讀中,瞬間將我帶進孔子內心世界,觸摸著聖人的脈搏,感悟著哲人的靈魂,穿越時空隧道,我與孔聖人在此邂逅,千百次的崇拜,在此心靈對白。在四周的窗臺上,特意存放一些文廟建築碎片,譬如「筒瓦」「戧脊」「勾頭」「正脊」等,可幫助我們了解古建築之原材,感悟古代建築之文化。
走近大成殿,久久注目孔子塑像,慢慢閱讀孔子故事,細心觀賞古建文物,回望文廟悠久歷史,我心豁然開朗,緣何修建「文廟」之深意,由此有了更多更新的了解與認知。
文廟,又稱孔廟、孔子廟,這是專門為紀念中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築。可以說,傳統的中國城市中都有文廟,歷代王朝更迭中,文廟又被稱作夫子廟、至聖廟、先師廟、先聖廟、文宣王廟,尤其以「文廟」冠名更為普遍。譬如,南京的夫子廟、曲阜的孔廟、北京的孔廟和吉林的文廟並稱為「中國四大文廟」。在中國、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還分布著2000多座孔廟,其中,中國就有1600多座,且保存較好的有300餘座,但列入國保單位的僅21座。由於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對維護文化的重要作用,孔廟便被古代帝王十分器重。其數量之多、規制之高,建築技術與藝術之精美,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了《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在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彙編為《論語》,被奉為儒家經典。據有關史料記載,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世人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被統治者尊奉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等。在全世界,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儒家思想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隨著孔子影響力之擴大,「祭孔大典」一度成為與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孔子死後翌年,哀公於孔子舊宅立廟守塋,是為孔子立廟之始,也是今日山東曲阜闕裡孔廟之由來。《禮記》說:「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唐以前,所謂先聖,或指周公或指孔子;唐以後,則專指孔子,所以孔廟又有「先聖廟」之稱。漢平帝時,追諡孔子為宣尼公,所以孔廟又稱為「宣尼廟」,南梁以後,又有「宣聖廟」之稱。唐玄宗時,追諡為文宣王,又稱為「文宣王廟」。至明永樂後,又稱之為「文廟」。民國三年,改稱為「孔子廟」。
從文化意義上講,唐太宗對孔子廟制頗有建樹:一是確立孔子為先聖的地位;二是建立從祀制。宋至明清,從祀制定為配位、哲位、先賢、先儒。從祀的標準,依清代規定是:「闡明聖學,傳授道統。」這是傳統中國文化很重要的特質。從宗教意義上講,唐代以後,除曲阜孔廟以外,孔廟不但成為學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是學校的中心地;釋奠之禮是國家大典,屬於中祀;教師的地位,透過孔子廟制而神聖化;教育理想也透過孔子廟制而具體化。因此,孔廟存在的教育意義重於政治或宗教意義。賀昌中學的文廟建築屬宮殿式,廟宇朝南,基本仿自曲阜之孔廟。孔廟可分南北兩類:南方式建築,以木材為主,裝飾複雜,屋脊兩端翹起;而北方式建築較為樸素,水平式屋脊,枓栱變化少。一般來說,孔廟主建包括大成殿、崇聖祠、東西廡、明倫堂、欞星門、泮池等。從結構禮制上講,在中華歷史長河中,各地的孔廟又分為禮制性和非禮制性廟宇,大凡列入國家祭典的孔廟為禮制廟宇,而孔子後代的家廟、孔子活動過的地方所建的紀念性廟宇以及書院內的祭祀廟宇等均為非禮制廟宇。在孔廟大系中,太學國廟和曲阜祖廟為最高等級,而府之廟學又高於縣之廟學,但同為孔廟,無論級別高低,其精神如一,在建築構成和祭祀活動上,大體都依循一套共同遵守原則。從建築學上講,絕大多數孔廟都有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廡、尊經閣、明倫堂、敬一亭、崇聖祠、鄉賢祠、名宦祠,其建築布局大多是中軸分明,左右對稱。從教育意義或祭祀角度說,孔廟主祭孔子外,又有四配、十二哲以及歷代先賢先儒以及各地的鄉賢名宦等。孔廟祭祀儀式雖因時代不同而有所改變,但唐宋後逐漸形成了一套專用於孔廟的祭禮「釋奠禮」,一般在每季度的仲月(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上丁日舉行,屆時供奉的歷代聖賢大儒都會與孔子一起受到祭祀。據說,在孔廟裡你可以找到心中所景仰的人,大成殿兩側東西廡中受奉祀者,貫穿了2500多年,他們都用生命演繹著「仁」的真諦。
在參觀完大成殿之後,我又分別走進東、西配殿參觀,西配殿為「賀昌紀念館」,東配殿為「校史陳列館」。
賀昌紀念館分「少年壯志、賀名播三晉」「四方求索、寸心報家邦」「血灑南江、精神昭日月」三部分組成,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示了賀昌一生的豐功偉績。
賀昌(1906-1835)原名賀穎,又名賀其穎,字伯聰。1906年月9日生於柳林縣羊道口村。1920年春考入太原山西省立一中。1921年與高君宇等共同創建了山西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隨後任青年團太原地執委書記。1922年冬由團轉黨。之後先後擔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1927年當選為中共第五屆中央委員。1929年夏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1930年春任中共順直省委書記。1932年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34年任中央蘇區中央分局委員,不久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中區分會委員、中央軍區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10日,賀昌在江西會昌與國民黨軍隊作戰時壯烈犧牲,時年29歲,實現了他「寸心久欲報家邦」的崇高誓言。
校史紀念館以圖文並茂的老照片和精美文字解說,集中展示了建校歷史、發展歷程、豐碩成果。歷史,定格在風雨如晦的舊歲月。1945年,晉綏政府和仁人志士們,懷著建設新中的美好願景,在石州古城創辦了「晉綏建新中學」;1946年為紀念賀昌烈士,建校僅一年的「晉綏建新中學」更名為「賀昌中學」。從此,山鄉教育翻開了新的一頁,一批批園丁窮知致理,把青春和才生灑向了這片熱土;一屆學友弦歌不輟,用知識和激情書寫著人生華章。1981年,賀昌中學被確定為「省首批重點中學」;1991年確定為全省高中「兩改」試點校;1992年確定為呂梁地區「內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試點學校」;2000年7月評為「山西省文明學校」。2004年,在呂梁市委、市政府「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實現規模發展"精神指導下,賀昌中學與原「離石區高級中學」合併,改名為賀昌中學。學校現為18軌制,分為東西兩個校區:高三年級在東校區,高一、高二年級在西校區。西校區為賀昌中學的主校區,東校區前生為離石區高級中學,主要以高考衝刺為主。2007年,賀昌中學被評定為「省級示範高中」,2008年,被認定「省新課改基地學校」,由此,賀昌中學走向了新的輝煌。這裡播撒著文明的火種,收穫了滿園的春光。一堂堂講座,體現著「文化引領、開放辦學」的理念;一次次榮譽,印證著」精細管理、內涵發展」的總綱。學校以」團結、樸實、嚴謹、勤奮「為校風,以」刻苦勤奮、生動活潑、勇於進取」為學風,以「嚴謹治學、勤教善導、勇於創新」為教風,在革命烈士賀昌精神的鼓舞下,濃鬱的文化氛圍,優秀的歷史傳統,賀昌中學人才輩出,並先後走上報效家鄉之路。
寧靜致遠曰:作為廟宇,文廟看似一種束縛、一種框架,亦或是一種象徵,其實也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宣告,它所昭示的也只是一種特有的儒家文化,準確說,是帶有中國特色的儒教文化。綜觀孔子教育成就,從教育對象上看為「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從教育目標上看,不僅把學生培養「成人」,而且要培養成「君子」;從教學方法上看,因材施教,注重言傳身教;從教學內容上看,孔子晚年編撰的《六經》,是我國第一套完整的教科書。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裡,《六經》一直是官學和私學的最基本教材。孔子之所以被尊稱為「萬世師表」,是因為他是最負盛名偉大的教育家。其實,儒家思想成為亞洲許多國家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譬如,日本是受中華文化影響最早國家。儒家的「民本」思想成為自由民權思想家走上追求民主之路的橋梁,「義利之辨」成為日本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的道德支柱,「忠孝」觀念為近代日本的國家和企業服務,「中庸」概念用來協調日本的現代政治。在韓國,孔子被尊為「大成至聖文宣王」,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的「釋奠大祭」,以此來紀念孔子誕辰。韓國的儒教學會、儒教文化研究所等機構,設有專門研究儒教的學科,80%的人信儒或受過儒教薰陶,提出了「文化立國」的國策,挖掘儒教的精髓,把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生活之中。越南的儒、佛、道三教合一或三教融合色彩比中國還濃厚,越南人稱為「三教同源」。明清以後孔子學說被傳到西方,《論語》被譯成拉丁文、英文等,歐洲啟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啟發。
文廟,也如人生。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是自己賦予的,心之所至,就是人生的方向。人生,看透不如看淡,要在平淡生活中堅持夢想,追尋人生的詩和遠方。人生,在歲月中跋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看淡心境才會秀麗,看開心情才會明媚。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因得到而忘乎所以,因失去而痛心疾首,因升遷而歡呼雀躍,因貶謫而灰心喪氣。因為貪婪,有的人不擇手段;因為欲望,有的人迷失方向。在這個輕柔而細膩的文廟裡,觀賞大成殿,祭祀孔子,我樂在其中,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啥也不去想。「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原來,一切不過是鏡花水月,緣生緣滅,緣聚緣散,本自平常,何須掛念?「當舍於懈怠,遠離諸憒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也許,我們有太多的欲望,才使得壓力纏身,難以解脫;也許,我們有太多的惰性,才使得人生計劃與目標一拖再拖,難以實現。若能遠離懈怠,知足常樂,則幸福與快樂常伴身邊。在這簡單而空靈的文廟裡,讓我放下身上的擔子,擁抱幸福的影子。原來,幸福由心不由境,只要你覺得幸福,那就是幸福,又豈能讓別人去評判你是否幸福不幸福呢?
本文參閱資料
《離石縣誌》《永寧州志》《呂梁市鄉鎮志》(離石卷)《呂梁地區志》以及散見於網絡中有關文廟的一些圖文資料等。
作者:解德輝
長按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
即可關注
呂梁市新聞辦官方微信「呂梁發布」
覺得不錯請分享
原標題:《【解德輝:「行走呂梁」遊記㊶】走近離石文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