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呂 克 金惠真
全球疫情尚未平息,率先重開的韓國影院中,兩部「韓式喪屍片」異常火爆。《#活著》和《釜山行2:半島》先後於6月24日和7月15日上映,韓國電影人把歐美喪屍片元素移植到本土,影片既有火爆動作場面,又暗合當下疫情引發的恐慌情緒。然而由於照搬商業化套路,在劇情上又多有不合理之處,兩部影片沒能複製當年《釜山行》的高口碑,票房後勁乏力。
「斷網狀態下如何宅在家中」
今年在韓國上映的影片中,票房超過100萬人次的有11部。其中,8部是今年一二月疫情尚未在韓國全面暴發前上映,受疫情影響程度較小。另外3部則是疫情風險仍在、韓國電影市場尚未全面恢復的情況下於今年六七月上映,但成績喜人:6月底上映的《#活著》成為疫情暴發後首部票房超100萬人次的電影;7月中旬和7月底相繼上映的《#活著》和《釜山行2》均為「喪屍片」,票房及視頻點播收入讓製片方收回成本,也難怪韓國JTBC電視臺等韓媒稱,疫情時代,喪屍片救活韓國電影市場。
由劉亞仁和樸信惠主演的《#活著》講述在喪屍病毒暴發時期,被困在家中的宅男俊宇獨自求生,後來與對面樓的女鄰居攜手,在喪屍圍攻下逃出生天的故事。影片立意並不複雜,前半程也的確圍繞「斷網狀態下如何宅在家中」的設定展開,與新冠疫情肆虐時人們在家中隔離的情景有些相似。雖然劇情節奏緩慢,劉亞仁的表演卻也符合網絡時代年輕人的生活狀態。
然而影片後半程卻落入「打怪逃生」的俗套,樸信惠在影片第四五十分鐘左右登場,二人在「主角光環」的籠罩下,打起喪屍來如有神助,一路逃生毫髮無損。其他角色則慘得多,就連拿著槍的警察也丟了性命。影片諸多不合邏輯之處引發韓國觀眾猛烈吐槽,最後在「打打打」和強行煽情中收尾。於是,眾多被《釜山行》吊起胃口的影迷表示,「韓式喪屍片」還得看《釜山行2》。
標準好萊塢式類型片
然而影迷們盼了四年多的《釜山行2:半島》,上映後同樣是遺憾大於驚喜。2016年的《釜山行》可謂一炮打響「韓式喪屍片」的名號,不僅本土票房爆收931億韓元,還入圍當年的坎城電影節,給一眾歐美影評人留下深刻印象。該片續集4年後「捲土重來」,雖然第二部演員陣容全部重置,但系列背景設定仍與第一部銜接。導演還是憑藉《釜山行》和《首爾站》打造「韓式喪屍宇宙」的延相昊,技術層面仍有保障。
《釜山行2》在韓國上映後立刻成為爆款,首日35萬人次的票房打破紀錄,然而未能像前作一樣收穫好評。《釜山行2》時間設定在第一部4年後,喪屍病毒已經在朝鮮半島全面擴散,朝鮮半島被徹底封閉。男主一行接受黑幫委託,為取回250萬美元「黑錢」又回到韓國。此時韓國已成廢土,處處是喪屍,部分倖存者拉幫結派靠劫掠、戲弄其他倖存者為生,最後男主一行又在「打打打」中逃離。
雖然影片有大量槍戰、飆車等大場面動作戲,節奏把握和驚悚鋪墊也很到位,但簡單粗暴的劇情和缺乏懸念的套路,讓《釜山行2》淪為標準好萊塢式類型片。視覺上很爽,但前作中的細膩人性探究減少,也沒有政治和社會層面的拷問,僅剩的韓式煽情也顯得生硬,這些讓期盼已久的影迷大失所望。此外,導演曾在影片多處留下特寫鏡頭,例如車輪碾過兒童的玩具,只留下車輛離去的背影。觀眾原本以為該鏡頭是某種暗示,或者與影片後期某情節相呼應,然而這些並沒有出現。導演的多個無意義特寫鏡頭也增加了觀眾理解影片主題的難度。
還需更多原創想像力
其實,韓國拍攝喪屍片只是一種「新潮」,相比西方積澱多年的「喪屍文化」,這一類型片在東方還處於模仿階段。隨著好萊塢和歐洲電影界、遊戲公司對喪屍文化的挖掘和創新,從恐怖片大師喬治·羅麥羅的開山之作《活死人之夜》到後來的《生化危機》系列、《我是傳奇》《殭屍世界大戰》和《殭屍肖恩》,以及美劇《行屍走肉》《行屍之懼》等。如今的好萊塢喪屍電影與其說是恐怖片,不如說是災難片,甚至還帶有黑色幽默的喜劇感。
對於擅長學習好萊塢商業片的韓國電影人來說,喪屍電影其實很容易模仿借鑑,喪屍病毒的暴發和傳染,家人好友被喪屍攻擊後變異,象徵國家暴力的軍隊出動鎮壓等設定,可以照搬成韓國模式。像《李屍王朝》那樣穿越到古代,虛構東方文明下的喪屍史,也算是一種創新。
這次《#活著》和《釜山行2》的遺憾在於,空有類型元素的堆砌,缺乏劇情和人物的打磨,要想真正形成本土化的「韓式喪屍」類型片,還需要更多原創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