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龍鎮實驗幼兒園,老師教小朋友製作燈籠仔 (記者 趙浛銳 攝)
東莞非遺在校園實踐中,石龍鎮實驗幼兒園推出了一種推廣性、操作性、實用性較強的教學模式。該園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將本土非遺資源與幼兒教育特點相結合,圍繞新昌鼓、醒獅頭、木屐、燈籠仔製作技藝等本土非遺項目,開展相對應主題課程並編印《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園本課程》。同時,設有幼兒醒獅隊、新昌鼓樂隊等,舉辦多屆「尋找石龍的足跡」非遺歷奇親子實踐活動、非遺廟會等,打破室內教學模式,以拓展親子遊戲模式帶學生走進社會實踐,並將德育與非遺活動結合,提升非遺在校園的內涵,受到了家長和學生的歡迎。
石龍鎮實驗幼兒園的非遺課程已開展5年,參與學生累計約1200人。該課程多次獲得省市大獎,今年又入圍廣東省教育廳組織的廣東省學前教育「新課程」科學保教示範項目。接下來,該園將以「新課程」研究為契機,進一步梳理和優化,不斷大膽嘗試和創新融合,使非遺傳承更有生命力。
創設非遺歷奇課程,打破室內教學模式
在非遺進校園過程中,如何促進非遺與課堂、非遺與幼兒、校園與家庭之間的互動?這是石龍鎮實驗幼兒園園長徐菁菁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徐菁菁介紹,該園從2015年起,在此前調研的基礎上,正式啟動非遺課程,設有小、中、大不同年齡段的春秋兩季教學計劃,涉及社會、藝術、語言、健康等領域。在實施中,除在校內實行認知、體驗、交流、分享「四個一」活動,並重點設置拓展性極強的遊戲化社會實踐親子活動。
以該園創設的「尋找石龍的足跡」非遺歷奇課程為例。該園把非遺與課堂相結合,打破室內集體課堂的約束,充分利用工作坊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陣地,設計了親子歷奇路線圖,親子需根據提示前往工作坊完成指定任務。該活動通過有挑戰性的任務,鼓勵參加者突破自己的潛能,迎接挑戰,建立自信,同時考驗團隊合作精神。
「對於非遺,幼兒對傳承技藝的認知比較淺,要結合幼兒的年齡和學習特徵,加深幼兒的理解和認識,與實踐相結合,歷奇課程,融入遊戲的元素,既有挑戰,也鋪設了親子交流的平臺。比如,孩子們在幼兒園裡常見的醒獅頭基本上都是成品,而在這裡親子可以看到醒獅頭從無到有的整個真實製作過程。針對校園與學生家庭的關係,家長是真正的參與者而非觀摩、等候的角色,有助於拓寬親子交流的範圍,不單孩子可以學,家長也一樣可以學,通過共學同體驗加深對課程的理解,把傳承工作延伸至家庭。」徐菁菁解釋,「尋找石龍的足跡」這個非遺歷奇遊戲化課程,有利於發展孩子自身的創造力,培養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觀察事物的能力,促進孩子全面發展。同時,結合石龍本土非遺文化元素,鼓勵孩子熱愛家鄉文化,弘揚傳統文化。
非遺傳承新思路,與德育結合更具內涵
在非遺傳承過程中,除了文化和技藝外,對幼兒園小朋友而言,更重要的是什麼?這也是徐菁菁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2019年,石龍鎮實驗幼兒園的非遺課程獲市非遺進校園十大示範案例,並被邀請參加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東莞分會場活動非遺進校園成果展,隨後該園創辦園本傳統文化活動「非遺廟會」。就是這次廟會,讓徐菁菁思索的問題得到了答案。
徐菁菁在執行非遺廟會過程中,發現一些家長會有不文明的表現,如插隊、現場環境嘈雜等,導致一些家長參與意願不強烈。「這個現象引發了我們教研團隊的思考和討論,最後我們選擇了整合主題的做法,嘗試把非遺和德育相結合。」徐菁菁說,如在展演中,選用展示傳統美德的主題節目或在活動中涉及美育環節。如在醒獅表演中,設計了親子互戴文明徽章、團呼等形式;在攤位環節中,選用美德攤位,一個簡單的敬茶互動,溫暖了家長的心;在集章環節中,採用美德徽章貼紙的做法……通過這些德育環節的設置,家長們從觀摩的角色主動轉變為參與角色,家長和孩子更有意願去參與,而這樣的親子互動,讓整個活動更好地提升了傳承的內涵。
「德育促進了整個活動的發展,充分體現了家園合作推動傳承文化的作用。在這裡,他們不僅是非遺傳承人,家長、老師在與孩子的互動交流中促進了孩子對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從某個意義上,他們都是新一代的傳承人。」徐菁菁說,如今,非遺廟會成為該園每年必備節目,每屆都會結合不同的發展目標與非遺文化進行融合創新,以節目展演、體驗遊戲、親子互動、工學研學等形式展開的團體性活動,是一場集真實性、傳統民俗特性於一體,為孩子和家長舉辦傳統民俗創意活動的盛宴。(東莞日報記者 沈漢炎)
【來源:東莞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