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難請 手術費「翻倍」 醫院擔心人才流失
「醫生多點執業」推進受阻
業內呼籲改革人事制度,建立醫生保障體系
人才報/民生網記者 劉璋景
醫師多點執業被視為推動醫療資源下沉、緩解群眾看病難問題的重要舉措。2015年,《湖南省醫師多點執業實施辦法》正式在全省實施。《辦法》將醫師多點執業由此前的審批制更改為備案管理,這意味著公立醫院的專家到基層看病,只需向自己所在的醫院「 打個招呼」就可以了。
然而,「醫生多點執業」推行至今將近5年,公立醫院的專家向基層流動並不「通暢」,醫生多點執業到底難在哪兒?近日,記者對長沙各家醫院的現實情況進行了走訪。
「醫生多點執業」遇冷
趙明霞是家住長沙市樹木嶺的退休老師,不久前因為中風,左半身出現了輕微偏癱。5月9日,在長沙市雨花區的一家民營醫院,來自湘雅醫院心腦血管科的專家仔細地給她進行了檢查。
「如果去大醫院治療,患者每次要排一兩個小時的隊,現在不但省去了這些麻煩,看病的費用也少了許多。」
該民營醫院負責人黃偉告訴記者,通過聘請大醫院的專家來執業,醫院的名氣越來越高,不但經濟效益上來了,本院醫護人員的規範性、專業性和業務能力都提高了。
一舉兩得,然而,黃偉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我們周圍大部分醫生對多點執醫的呼聲很高,但真正去做的人很少。」黃偉表示,《湖南省醫師多點執業實施辦法》實施5年以來,籤約基層醫院執業的醫生逐年減少。「為了得到一名大醫院的執業醫生,基層醫院往往需要等大半年,有些醫生剛來不久就被其他同行挖走了。」
「醫生多點執業」遇冷通過一組數據可以加以佐證。據長沙市衛健委統計,截止到2020年,長沙市註冊的醫師有2萬餘人,但僅有不到200人報備多點執業,比例不足1%。
什麼阻礙了多點執業?
一堵無形的牆橫亙在「多點執業」的路上。
長沙市政協委員、南湖醫院集團董事長李軍表示,推行醫生多點執業對基層醫院來說是件好事情,但目前的相關規定讓醫生們顧慮重重。根據有關政策規定,醫師多點執業需要醫生個人申請,同時獲得所在醫院同意,最後向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註冊。「現在大型的公立醫院都在快速擴張,本身就急需有能力的醫生。怎麼可能允許醫生到外單位執業呢?」
目前,教學、科研資源集中在公立醫院,更關鍵的是,能否獲得這些資源不是取決於你是否有能力,而在於你是不是個「公家人」。公立醫院屬於事業單位,醫生的各種保險和福利待遇都由醫院負責,醫生在科研、教學、學術職稱評定上醫院具有重要話語權;以後的醫療報銷、退休工資等也都指望醫院。
湖南省醫生協會相關負責人黃修祥表示, 擁有事業單位編制身份的公立醫院醫生,是「單位人」而非「社會人」,公開要求多點執業權利,相當於用身份保障換執業自由,多數人不敢「冒險」。
多位接受記者採訪的醫生對多點執業的推行表示不樂觀。「就算現在簡化程序,只需在醫院報備,還是會有所顧慮的。明面上醫院是答應了,但可能會在職業晉升、科研立項等方面設置關卡或是在背後『穿小鞋』,或者在績效評估上降等級。」一位醫生說。
「走穴」更受歡迎
雖然申請多點執業的醫生少之又少,但是利用節假日等休息時間私下到民營醫院、基層醫院「走穴」的醫生卻大有人在。
「不少有名氣的外科醫生,一到周末就開車到周邊市級甚至縣級醫院開刀做手術,一天做幾臺,都是行內半公開化的。」一家三甲醫院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告訴記者,醫師多點執業本是一項工作權利,但這項權利並沒有得到公立醫院的尊重。「很多醫生被一些市級醫院請過去做高難度手術,比如腫瘤手術、介入手術等,一般跑場費至少是7000元以上,教授的跑場費至少是1萬元以上,但這些事跟自己所在的醫院說不得,都只能暗地裡做。」
「如果按規定跟醫務部備案,說要去外面給人家做手術,一旦傳到醫院領導或者是科室領導的耳朵裡,就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大家都是偷偷地做。」
長沙一位民營醫院院長坦言:「直接將大醫院醫生『挖』過來,很不現實,但兼職,他們大多願意。這些大醫院專家來我們這坐診、手術,不僅為我們臉上『貼金』,同時也促進病人數量增加,可謂一舉幾得。」
業內聲音:新政還應完善配套措施
推進「醫生多點執業」還應完善配套政策。
「一方面是大醫院專家緊俏,老百姓看病難,另一方面是這些專家在私下『走穴』,除了利益槓桿在起作用外,也暴露了醫院管理上的漏洞。與其長期遊走於灰色地帶,不如在政策引導下讓它步入陽光操作。」
長沙某三甲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劉健認為:「主管部門放鬆對醫師執業地點的管制相對容易,拆除『多點執業需要醫院審批』這堵牆不過是一夜之間的事。」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時代陽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唐純玉認為,推行多點執業還應將醫生執業方式選擇權、醫院用人權、醫療服務監管權三者之間的權利邊界分割清楚,這對制度是一種重塑。
「行政主管部門應行使好醫療服務監管權,制定與醫師多點執業相關的人事、分配、社會保障等配套政策。醫生各執業點之間的利益分配和責任劃分,以及多點執業帶來的醫療責任風險管理等,都需要出臺明確的細則。」唐純玉認為,目前,醫生多點執業一直以來都處於「執業自由渴望」與「身份剝離困難」的矛盾狀態中。儘管醫生多點執業必定是醫療制度的改革、發展方向之一,但由於長期綁縛在醫生身上的「單位人」繩索,使得這種蛻變始終難以破繭。她呼喚人事制度改革要深入進行,或是在現有人員管理上有所創新,並能制約這一過程中產生的弊端,建立一套醫療事故保險體系,加以約束和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