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裡,已經給大家講過了許多和漢服有關的知識啦!但是呢,這些知識往往是和女子漢服有關的內容,關於男子漢服的這些內容,大家可能就不太知道了吧!
那麼,男子的漢服服飾都有哪些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這個問題吧!
漢服男裝一般需袖長過指尖,身長過腳踝,以微露鞋面不拖地為宜。不宜袖長、衣長過短。尺寸以寬大合身為宜,不宜過於收束侷促。漢服剪裁需有前後中縫,一般也要求有接袖。
傳統的漢服分三個制式:衣裳制,深衣制,通裁製。漢服最基本最原始最主流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下裳的衣裳制,其他制式基本都是根據它衍生出來的。
男子穿的衣服有:裋褐,曲裾(男女皆可),直裾,玄端(多為祭祀等重大場合穿著),圓領袍,朱子深衣,襴衫,大氅,披風,直裰(道袍),直身,曳撒。
漢服的特徵是:交領右衽,褒衣博帶,上衣下裳,系帶無扣。十六字口訣在不同版本略有變化,但基本意思差不多。
1. 衣裳制
又稱上衣下裳。上衣下裳是中國最早的服裝形制之一,為漢服體系的第一個款式,約出現於商朝。上衣交領右衽,下裳一片式圍合,皆以帶結系,這也是漢服最基本的特徵。秦漢之後,男子深衣制逐漸取代上衣下裳制,上衣下裳逐漸只作為禮服存在,後世更是成為男子最為嚴肅的最高禮服。
2. 深衣制
深衣是起源於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連在一起,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鄭玄曰:「深衣,連衣裳而純之以採者。」通俗地說,就是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稱為「衣緣」或者「純」)。其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亦稱「袍服」。
3. 通裁製
通裁類是指上下衣之間無接縫,通體直裁的一類形制。
其中的襴衫,出現在唐代,流行於宋明。上為圓領或交領,下擺一橫襴,以示上衣下裳之舊制。其廣泛程度可為仕者燕居、告老還鄉或低級吏人服用。一般常用細布,顏色用白,腰間束帶。
至明代,圓領(盤領)襴衫使用更為廣泛。明代出現無膝襴襴衫,多以藍色布料製作,鄉間也稱作「藍衫」。下擺處的衣緣較寬,而取消了膝襴,料想是以衣緣代替膝襴的象徵意義。
看完這篇關於男子的常見服飾的文章之後,大家對於漢服的認識,是不是也變得更多了呢?大家在穿著漢服的時候,還試過哪些服飾呢?一起留言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