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世的各種版本白蛇傳故事中,清末《雷峰塔奇傳》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如今的許多影視劇其主要情節無不照搬此書。
在故事中,白素貞曾先後與法海三次大戰。三次比鬥中,白素貞都做出了不同應對,然而,無論她怎麼努力,對戰法海依然是三戰皆敗。
白素貞法力通天,能上闖天宮,鬥敗聖人弟子,下達幽冥,欺凌十殿閻羅,為何在面對法海時,卻三戰皆敗呢?
我們結合三次大戰,白素貞與法海的種種表現,就能找出真相。
第一次大戰。
白素貞面對法海時,主動示弱,一面下跪,一面哀求法海饒過自己。法海則霸氣側漏,痛斥白素貞是孽畜,再不離開就要滅殺白素貞。白素貞一再忍耐,一旁小青卻惱羞成怒,當即出手。
在白蛇傳故事中,白素貞是青城山修行了一千八百年的大妖王,小青僅僅修行了八百年,兩姐妹初見時,也曾有一番惡鬥。結果,白素貞三兩招就將小青給收拾了。
如今,法海是讓白素貞也極為忌憚的強大人物。白素貞尚不敢正面迎戰,小青卻要強出頭,實在是膽大得可以。雙方交手僅僅一個回合:小青揮手祭出一塊紅綾帕,紅綾帕化為火龍,衝向法海。法海不慌不忙,祭出金體,揮袖間將火龍收走。
雙方僅是一個照面,小青的法寶就被法海收了,實力差距可見一斑。見法海要滅殺小青,白素貞忍無可忍,口中噴出本命寶珠。此前白素貞就曾以這顆寶珠擊敗瑤池聖母的徒弟白猿童子。那白猿也修行一二千年,放在三界那也是相當於牛魔王袁洪一樣的狠角色,可是被白素貞劈面一招,竟打得落荒而逃。
原文寫道:法海看見,覺得心驚,把缽盂祭出空中,只見霞光萬道,瑞氣千條,格住寶珠,隨向白氏頭上罩來。
面對白素貞攻擊,法海也不敢硬抗,再次以金缽,扛下白素貞寶珠。書中早有交代,法海和尚一共有三件法寶:一為掌中金缽,二為身上紫衣袈裟,三為手中龍禪杖。三件寶物各有神通,都十分強大。
面對金缽,白素貞再不敢強撐,帶上小青,倉皇退走。
第二次大戰。第二次大戰更加兇險。
那時候許仙已被法海帶走,白素貞已有身孕,打鬥時頗為不便。她叫上小青,聯手再戰法海。這一次,法海不僅用出了金缽,還直接祭出了更為強大的龍禪杖。白素貞一共有兩件強大法寶,一為腹中寶珠,二為袖中乾坤帕。她祭出乾坤帕,欲罩住法海。卻被法海祭出金缽將乾坤帕收去。
法海祭出手中龍禪杖,化為飛龍,撲向白素貞。白素貞心驚膽戰,轉身就逃。可是,龍禪杖速度極快,無論白素貞怎樣閃避,依然劈面打來,正當小青以為白素貞必死無疑之時,白素貞腹中忽然伸出一雙手,一手持元寶,一手持金筆,架住了法海的龍禪杖。
想必大家都知道,白素貞的兒子許仕林是天上文曲星下界,所謂文曲星其實就是魁星,手持元寶代表富貴,手持金筆代表文運。法海雖強,然文曲星畢竟是天庭正神。法海對於文曲星下界一事早有聽聞,見到文曲星出面護佑白素貞,也意識到此時還不到鎮壓白素貞之時,於是他選擇放走白素貞。
只是兩次交手後,白素貞兩件法寶皆失。
第三次鬥法時,白素貞與法海沒有正面交手,而是比拼神通。
白素貞惱怒之下,要水漫金山。她掐訣念咒,喚來四海龍王,四海龍王乃天庭正神,卻不得不聽從白素貞使喚,在白素貞驅策之下,四海龍王招來滔滔洪水,將金山淹沒。
可是,白素貞這釜底抽薪的一招,竟還是被法海輕鬆擋下。他將身一搖,身上紫衣袈裟飛起,把金山寺全部罩住。滔滔洪水不能前進半步。
再後來,法海將袈裟抖動,無盡洪水倒灌,把鎮江無數百姓吞沒。原文道:「法海念動真言,將袈裟抖開,只見水勢倒退,滔滔滾下山去。眾龍王收束不住,水勢滔天,淹下山去。可憐鎮江城內,不分富貴貧賤,家家受難,戶戶遭殃。溺死無數生靈。」
三次大戰,白素貞之所以會敗,並非她法力比不上法海,而是她乃是青城山一介野妖,並無強大師門背景——雖然白素貞口口聲聲稱自己是黎山老母弟子,實際上那只是白素貞為掩人耳目,躲避風險而撒的一個謊。
法海則不然。他表面上是金山寺一個出家的僧人,實際上他卻是靈山如來佛祖座下羅漢轉世。並且,他手中三件法寶,都是如來佛祖親手賜下,何以見得呢?
在當初,白素貞闖瑤池,盜仙草時,她被瑤池王母拿住,瑤池王母正要斬殺白素貞,觀音菩薩趕來相救,瑤池王母不欲放人,觀音菩薩解釋道:「貧道到此非為別事。因這白蛇與許仙有夙緣之份,日後文曲星應投在她腹中轉世。待她彌月之日,自有人來收她。……壓在雷峰塔下。應她前日對真武大帝發誓之言。」
原來,早在法海還未登場時,觀音菩薩就已道破未來:在白素貞產下許仕林一月後,就會有人來收服白素貞,將她壓在雷峰塔下。這位法海,正是代天行罰之人。
法海有整個佛門支持,他的背後是如來佛祖觀音菩薩,就算白素貞是人間第一流妖王,那也必敗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