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栢芝為什麼這麼愛「撒謊」? | 戲精體質研究

2021-02-07 KnowYourself


 

KY作者 / Celia

編輯 / KY主創們

 

曾因三胎一度成為話題女王的張栢芝,近日再次喜提熱搜榜前幾名。原因是她在《天天向上》中被大張偉逼問「兒子喜歡吃什麼菜」時,多次避開話題。

現場是這樣的,張栢芝說生完孩子後,自己都是親力親為,為孩子煮菜做飯。

大張偉被激起了好奇心,問道孩子們最愛吃的菜都是什麼。

張栢芝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不停地說著「對對對」,在大張偉追問了三次之後,旁邊的李湘也終於看不下了,也幫著重複了一遍,這次終於得到了答案。

「謝振軒喜歡吃白米飯,謝振南喜歡吃漢堡包。」

大家顯然對這個回答不是很滿意,然而張栢芝接下來的話讓人更吃驚。

「我天生喜歡吃素,我是從來沒吃過肉的」。

廣大網友聽到這番言論後立刻跳了起來。一個「好媽媽」居然連兒子喜歡吃的菜都回答得支支吾吾,不吃肉更是讓人難以置信,於是吃瓜群眾們立即扒出實證圖準備打臉。

節目裡吃過鍋包肉——

前幾個月,去新加坡拍攝的美食vlog裡還自己加了句「我還要點海南雞飯呢。」

還有很多人存疑,既然張栢芝自誇很會做菜,那她平時做葷菜是怎麼拿捏口味的?她的回答是:不用她嘗,肉會自己告訴它「我差不多了」。

除了最近被網友們群嘲的「好媽媽」和「不吃肉」言論,她在公開場合發表的其他「誇張」言論也被網友們一一扒了出來。

比如:拍戲3個月,其中沒有睡過覺。連續睡了16天,當中沒有醒來過,在她昏睡期間家人還會給她定期換面膜。把現場的韓雪、王源、歐陽娜娜聽得一愣一愣的。

更令網友們看不懂的是,前段時間為了祝福鋒菲戀,拉著全家拍攝了祝福視頻,菲傭不好意思面對鏡頭,反覆問視頻會不會被發布出來,張栢芝對她說「It’s ok no one can see you.」結果轉手就把視頻發到了ins上。

雖彼時因為「誇張愛演」惹得大家反感連連,但她也曾經因為真性情博得過大家的喜愛,與傳統的大美女不同,她談起自己抽菸喝酒的經歷毫不掩飾,對待周圍的人也是熱情親暱。

誇張的言論和動作有時能逗得人大笑,有話直說也讓人覺得真性情不做作。這樣的性格很容易在一開始吸引他人,但是接觸久了,就會讓人產生她是不是drama queen的感覺。

北伊利諾伊大學心理諮詢、成人與高等教育學系的Suzanne Degges-White教授將這樣的人形容為「既很擅長吸引他人,同時又很擅長惹周圍人反感的人」,用現在的流行網絡語來說,就是「戲精」本精了。

 

她列舉了這些「戲精」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內心戲:

• 當我的朋友們在講述最近的一些成功或挫折時,我內心會暗暗開始回憶自己人生中的「高光時刻」,尋找那些能夠把對方比下去的經歷故事。

• 和朋友聊天時,突然其他人問我「剛剛你朋友跟你說了什麼?」,我可能會答不上來,而且會一直想著怎麼才能把話題轉到我自己身上。

• 當生活中一些事情的發展和我預想的不同,我總覺得全世界都在欺負我;就算是很小的狀況,例如看電影沒選上自己心儀的座位、早上狂奔去公司竟然還是遲到一分鐘……這些事都仿佛是針對我的。

• 由於在我看來以上情節其實很嚴重,我覺得有必要把這些事告訴身邊的每個人,哪怕過了三五個星期也很值得拿出來仔細講一講,讓他們都知道。

• 在和別人聊天的時候,我更多地感覺他們都是「我的聽眾」。我並不是簡單地和朋友們分享自己的經歷,而是在向大家展示自己。

 

• 令人抓狂的是,每次我在講自己的經歷時,有些觀眾好像沒聽幾句就離場了。

如果上面這些話也和你的內心戲相似,那麼你可能也是一枚隨時給自己「加戲」的「戲精」(Drama Queens/Kings)。

有些人會想當然地認為,「戲精」是有選擇地、故意地小題大做。其實未必。

心理學家Scott Frankowski及其團隊針對「戲精」進行了深入研究,試圖從人格的角度理解他們的行為模式——小題大做,總是給自己「加戲」,陷入接二連三的「危機事件」,讓生活更加混亂。


他們的研究發現,「愛演」也是一種人格特質(Need-for-Drama personality trait),與以下三方面因素緊密關聯:

 

1.  人際操縱性(Interpersonal Manipulation)


人際間操縱,指的是操縱者希望通過影響他人的行為來服務於自己的目的。操縱性較低的人,在與他人互動時不太有目的性,更真誠和謙虛,採取分享的態度,也更願意傾聽他人。

而「戲精」則不同,他們雖然喜愛社交,但在與人交往時卻不夠真誠。「戲精」們不斷給自己「加戲」,告訴周圍人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一系列戲劇性事件,都是為了從「聽眾」那裡獲得他們想要的關注、同情、表揚或肯定。

但戲精們的惡意程度卻不高,「戲精」們在社交中表現通常是友好的,也少有惡意剝削他人的傾向。

 

2.  衝動講話(Impulsive Outspokenness)


「戲精」們往往說話有些口無遮攔,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幾乎不考慮這些話是要說給誰聽、在什麼場合說,以及會帶來怎樣的後果。例如,張栢芝就曾在媽媽咪呀的舞臺上,打斷一位懷孕嘉賓的表演,原因是擔心對方在舞臺上產生意外,這都可以理解。然而張栢芝隨即表示自己曾流產四次才懷上二胎,但是最後還是懷上了,簡直是奇蹟。原本是私密的話題,卻被張栢芝公然講出來,惹得大家再次對她私生活議論紛紛。

 

衝動講話的特質也反過來推動了「戲精」們的「演藝生涯」:他們的口無遮攔造成新的危機,在生活中引發了更多的衝突,而這些衝突又成為了他們給自己加的「新戲」,在接下來的生活中繼續上演。

3.  堅信自己是外部環境的受害者(Persistent perceived victimhood)

「戲精」往往認為自己遭遇的一切事件都是「空降在自己身上」的,都在自己的控制之外。

在他們眼中,自己是外部環境的受害者,總是受盡委屈。儘管事實上,戲劇化事件之所以會不斷發生,責任更多地在於他們自身的一些行為,但他們很難意識到這一點。

 

「戲精」的人格特質也具備一定的複雜性。他們有積極而合群的一面。研究表明,在大五人格測試中,「戲精」的外向性(Extraversion)較高,這意味著他們通常是開朗、愛社交、熱情、自信而容易興奮的。同時,他們的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也比較高,體現在擅長表達自己的情緒,有想像力,好奇心旺盛,也願意嘗試新鮮事物。

 

但是,在神經質(Neuroticism)及責任心(Conscientiousness)方面,「戲精」則呈現出矛盾而複雜的模式。

• 神經質:他們雖然「戲很多」,但並不真的特別焦慮或情感脆弱,而是沉浸在表演當中;但同時,他們又是衝動的,有時也非常易怒。

• 責任心:他們是有野心的,也往往對自己的能力比較有自信,但是缺乏自律能力,不喜歡守規矩,做事情也沒什麼計劃性

神經質和無計劃性在張栢芝的身上也確實有所體現。她曾因拍戲中途突然離場,只為打電話買包,致使劉德華威亞吊了好久而惹怒他。老戲骨鄭佩佩也曾指出「她很會演戲,但在那個戲裡邊,工作態度不好,給香港演員丟臉。」,就連曾經一路力捧她的向太也被張栢芝長期的陰晴不定氣到放出狠話「永不錄用」。


「愛演」有可能是天生的嗎?還是與後天生長環境更有關?

 

1.  童年創傷誘發大腦功能的改變

 

精神病學家Bruce Perry等研究者在2005年發表的一項關於兒童虐待的神經生物學研究表明,在童年時期遭到創傷事件,無論是來自他人的虐待,還是突發的災害,都可能會影響我們的大腦功能發育。

 

在我們大腦中,杏仁體(amygdala)在情緒反應、決策和記憶等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甚至也有人稱其為大腦結構中的「戲精」。創傷事件改變了這個部位的發育,個體此時會難以判斷在當前情境下,什麼是該做的,什麼又不該做。這就造成了「戲精」常常小題大做,誇張而不合時宜地表達情緒。

 

某種程度上說,「戲精」的腦子有問題這句話居然是對的😂(敲黑板:不要因為任何一種人格特質就去歧視別人哦)。

 

2.  父母長期忽視與家庭混亂

 

剛出生的嬰兒唯一表達自己的方式就是哭泣。通過引起養育者的注意,嬰兒可以得到食物、水和各方面的照顧,從而生存下來。

如果在這一時期,養育者無法回應嬰兒的需要,在他們試圖引起自己注意的時候忽視他們,那麼孩子可能會將不被關注的感受與生存危機等同起來,並採取更激烈的方式來獲得父母的關注

 

例如,父母在孩子剛出生時陷入婚姻危機,整日爭吵。他們的大部分注意力都在自己和伴侶身上,幾乎無暇顧及孩子,互相推諉養育責任。心理治療師Daniel Bochner博士在《情緒工具包》一書中指出,在這樣的家庭混亂中,孩子可能會發現,似乎只有在自己生病、大聲哭鬧、表現非常糟糕的時候,父母可能才會多照看自己一陣子。

 

但這樣做引起的注意是非常短暫的,因為父母有可能還會因為孩子出現負面狀況而再度陷入爭執,關注又從孩子身上移開了。為了重獲父母的關注,孩子誇張、戲劇化的行為再度升級。逐漸地,孩子開始相信,「只有最誇張的行為才會引起他人注意」,而只有引起他人注意,自己才能夠生存下去。

 

除此以外,有些父母雖然表現得愛自己的孩子,但自身的情緒表達膚淺而易變,並未能夠真正照顧與回應孩子對於被關注的需求。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也可能會成為「戲精」——難以填補內心對於引起關注的渴望,且習得了膚淺、誇張的情緒表達方式。

眾所周知,張栢芝的童年並不幸福,父親負債纍纍和黑道交往甚密,母親離開父親後不斷結婚離婚。他們給予張栢芝的愛是否穩定、充沛、健康也是令人存疑。

雖然周圍人或許會希望「戲精」做出改變,但他們可能並不傾向於改變自己。甚至,給自己「加戲」,可能是「戲精」能想到填補內心對被關注的強烈需要、或讓自己在危機中還能被肯定、被認同的唯一方式。

Chuck Palahniuk在《倖存者》中寫到,「人們並不真的想修復自己的人生。沒人希望自己的問題得到解決;他們不想讓那些戲份完結、幹擾消除;他們不想讓故事就這麼轉危為安;他們也不希望自己身後的爛攤子都被收拾乾淨。因為在那之後,他們還剩下什麼呢?只有巨大而恐怖的未知罷了」。

 

我想,這段話對於「戲精」也是適合的。作為「戲精」,在一場又一場的「戲」裡,你永遠是主角,是焦點,是無辜的受害者,惹人同情。只要生活裡還有一樁接一樁的故事,你總會找到新的觀眾,為你的演繹投去你想要的關注。

 

而改變意味著向內看,穿過那些膚淺、誇張的情緒,直面內心對關注的渴求。這些如果在你的生命裡從未發生過,將會是非常艱難的過程。

 

但如果有一天,因為某些契機,你意識到,時刻給自己加戲其實為自己、為周圍人帶來了痛苦,你也許會猛然認識到自己的人生究竟是什麼樣子,你會突然對自己過去「自以為是真實的」情緒、表達、感受產生懷疑。

到那時,你或許會有向內覺察自我、重述自己故事的勇氣。

擁有神顏的女神張栢芝,曾為觀眾留下過不少經典的熒幕形象,

戲精實際上是一種令人同情的人格表現,他們遭受了某些創傷和缺失,從而習得了這種方式,但這種方式又很容易引起周遭人的厭惡。


在這裡也想對身邊有戲精的人們說,不要去附和和滿足ta,因為這只會助長ta對於戲劇表達的追求。你可以漠然處之,不予回應。但也不要欺凌他們,因為畢竟,沒有人能夠理解他人真正的痛苦。

張栢芝現在已經很少接周期長壓力大的工作了,是為了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孩子,每次出現在公眾面前,她都表示自己很幸福,很享受現在的生活。我們也期望女神是真的從內心感受到平和與快樂。

最後給各位播送一個重要消息

KY文章出音頻版啦!!

猛戳下方圖片二維碼

即可輕鬆收穫心理學乾貨知識~

References:

Anda, R.F., Felitti, R.F., Walker, J.,Whitfield, C., Bremner, D.J., Perry, B.D., Dube, S.R., Giles, W.G. (2006). Theenduring effects of childhood abuse and related experiences: a convergence ofevidence from neurobiology and epidemiology. European Archivesof Psychiatric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 256 (3), 174 – 186

Blagov, P. S., & Westen, D. (2008).Questioning the Coherence of 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 Borderline andHysterical Personality Subtypes in Adults and Adolescents. The Journal of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96(11), 785-797.

Bochner, D. A. (2011). The Emotional Toolbox: A Manual for MentalHealth. Xlibris.

Degges-White, S. (2014). RelationshipThreats: Are You a Drama Queen? Psychology Today.

Frankowski, Scott & Lupo, Amber &Smith, Brandt & Dane'El, Mosi & Ramos, Corin & Morera, Osvaldo.(2016). 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Scale to Measure Need for Drama. Personality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89. 192-201.

Furnham, A. (2014). A BrightSide, Facet Analysis of 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the HDS Colorful Factor and the NEO-PI-R Facets in a Large Adult Sample. The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54(6), 527-536.

搜索文章/心理測試/招聘/轉載/請戳菜單欄

相關焦點

  • 太尷尬了……她從國民女神變成撒謊精被嘲上熱搜了
    放眼全世界……張栢芝這些能力都是獨一無二的瑰寶,可以被載入「人類發展簡史」。可為什麼張栢芝沒有因為這一系列驚人的超能力出圈呢?——因為「特異功能」雖然多,但被打臉的也不少。今天,張栢芝又因為「有沒有撒謊」被嘲上了熱搜。起因是在昨天的《天天向上》,張栢芝說兒子喜歡的菜都是自己煮,大兒子喜歡中餐,二兒子喜歡西餐。
  • 謝霆鋒為何不愛張栢芝,看看她多愛撒謊,向華強:她死性不改
    在娛樂圈有段三角戀是最讓大家關注的,就是謝霆鋒王菲和張栢芝,至於為什麼這三人感情是大家爭議的點呢。第一這三人在娛樂圈的地位都非常高,身份也都得是一線明星,對於這樣一線明星的三角戀自然備受關注。第二個原因是因為,他們三人感情史有點太混亂了。
  • 「戲精」愛豆圖鑑
    那些具有「戲精」體質的明星說到「戲精體質」,王嘉爾一定要擁有姓名,在最近播出的《這!就是街舞》中,為了和隊員一起表演失重狀態,他乾脆直接躺在地上,化身人形拖把。‍其實夏之光的「戲精」體質早有展現,在《創造營》中,他對著同伴情感豐沛地朗讀了信件,獨自沉浸在小劇場的表演中。‍‍‍
  • 張栢芝為何這麼誇張?
    這段視頻引發了兩個爭議:一是張栢芝為什麼沒有辦法立刻回答孩子喜歡吃什麼菜,是不是在隨口賣好媽媽人設,不了解孩子;二是怎麼可能沒吃過肉。張栢芝說話一貫很誇張,之前就在網絡上掀起小範圍的研究活動。不吃肉這件事她以前就說過,稱雖然不吃肉卻能把牛排做好,因為她給牛排按摩和聊天,那塊肉會告訴她自己差不多了。
  • 張栢芝,真希望你能再紅一次
    但張栢芝想和張雨綺一樣靠憨美人逆風翻盤?恐怕有點難。為什麼?今天派爺就來好好聊聊——張栢芝張栢芝接戲時很注重片酬。她曾經在魯豫採訪時透露。自己給父母分別買了房子,並且給每個家人都配了車。為圖快錢,她開始頻繁接粗製濫造的影視劇。於是能看到,她作品質量急速下滑。幾乎沒有一部過及格線。
  • "娛樂圈第一說謊精"張栢芝,媽媽開網約車謀生,自己被告欠債千萬
    但其實,張栢芝由於慣性說謊,已經不止一次被批「說謊精」,慘遭翻車了。然而就是這麼愛孩子的張栢芝,卻在這樣尷尬的氣氛,網友們肯定不會放過,於是紛紛說張栢芝是「撒謊精」。流產頻率這麼高,醫生還建議懷孕嗎?除了不動腦子就「吹牛」,張栢芝還擅長於自己「打臉」自己。
  • 明星公開撒謊一個接一個,連大S也隨波逐流了
    說道撒謊大家應該是非常討厭的,當然生活中也有很多善意的謊言,但是也有很多誇大其詞的虛假謊言,大家心知肚明不戳破還好,一旦東窗事發就會變得很尷尬。塑造過不少經典角色的張栢芝,曾是許多人心目中的女神,相信大家也非常熟悉,儘管感情生活一塌糊塗,但仍有人甘心做她的堅實後盾,不過這位女神最近被質疑是「撒謊精」。
  • 張栢芝被批撒謊成癮 曬出一張人言可畏的圖片
    張栢芝被批撒謊成癮 曬出一張人言可畏的圖片時間:2019-06-03 15:51   來源:58頭條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張栢芝被批撒謊成癮 曬出一張人言可畏的圖片 昨日,張栢芝曬出一張人言可畏的圖片,疑似回應此前被批說謊成癮一事。
  • 吳尊撒謊精全紀錄
    前天有檔綜藝《婚前21天》開播,大家看了嗎?
  • 張栢芝:18歲出道,一代「玉女」,為何被圈內人評價愛撒謊?
    她讓人又愛又恨,今天還你一個真實的——張栢芝。不過這一切都是有緣由的,一切還要從張栢芝小時候說起。但如果沒有父母的引導和幫助,就會像張栢芝一樣:極度缺乏愛,極度缺乏安全感。幸運的是,她的父親仍然有良心,找到了向華強夫婦的幫助,幸運的是,張栢芝當時並沒有和向太關係惡化。兩位大人物幫忙調解,張栢芝就這麼籤約進了新的公司,繼續努力賺錢。
  • 閉嘴吧張栢芝,別當戲精!丨毒藥頭條
    本來是很有愛的敘述,大張偉化身好奇寶寶,張栢芝的兒子喜歡什麼菜。在綜藝中刷存在感,竟遭遇大張偉的靈魂發問,攤上人設崩塌這檔子事兒。張栢芝怎麼活成了今天的樣子啊!嘖嘖,隔著十多年的時光看,這部電影就像戲如人生的詛咒,契合了張栢芝單身母親的身份。
  • 娛記朱皮爆猛料:張栢芝三胎生父是謝霆鋒,顧忌王菲才選擇不公開
    有人說是和王菲認愛,戴戒指示好,或者秘密結婚了,有的說是和張栢芝舊情復燃,重新在一起了。三胎生父未定,又出四胎,張栢芝或許是因為天性母愛很濃,所以愛生小孩?還是想要圓了自己喜歡女孩的夢,再拼四胎?其實張栢芝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作精」,程度也是有目共睹的。現在在觀眾們的印象中,也覺得她是撒謊精。為什麼是撒謊精呢?
  • 離婚,撒謊,未婚生子,40歲的張栢芝究竟多硬核?
    張栢芝的星途順風順水。在旁人看來,作為單親媽媽,已經有兩個兒子的張栢芝已經夠辛苦了,為什麼還要再給自己增添額外的「負擔」?面對眾人的疑惑,張栢芝雖然從未給出過正面回答,但從她過往的採訪中不難找到緣由。她曾不止一次的說過:「我喜歡小孩,我從很小的時候就夢想過自己將來要生很多孩子,我從不覺得孩子對於我來說是負擔。
  • 「芝言騙語」,張口就來,就服張栢芝這張嘴
    《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二季頻出戲精,節目裡塑造中性耿直人設的張馨予、抱那英大腿一臉油膩的王鷗,節目外公開diss節目組的金巧巧、對吉克雋逸陰陽怪氣的程莉莎
  • 張栢芝被起訴違反合約?而且還是她的前經紀人告的......
    其實近幾年,張栢芝基本上是半隱退狀態,偶爾才會在綜藝節目上露幾臉,不過然而,張栢芝在觀眾心裡的印象已經慢慢變了~「撒謊精」是她的標籤之一。 話說被人告張栢芝收了電影片酬,卻並沒有拍攝,所以現在要求她歸還那1000多萬的片酬,還有違約後與演藝有關的收入,且賠償一切損失。 可,倒黴的不止這些,張栢芝說話還愛誇大其詞,毫無邏輯可言。她說自己曾經在高空吊鋼絲十幾個小時。又說拍完戲後,連續睡了十六天沒有醒過來.......
  • 曾被向太批撒謊成癮,張栢芝發聲:眼睛是不能說謊的
    她不止一次公開指責張栢芝忘恩負義,耍大牌,在劇組的時候經常亂發脾氣,導致自己損失慘重。而且張栢芝說走就走,很讓人傷心。張栢芝此前在節目中,說過很多打臉自己的表達。,張栢芝瞬間語無倫次。張栢芝撒謊成癮一度成為熱議話題,2019年年初,連向太都忍不住發聲
  • 對於張栢芝的好媽媽形象你怎麼看
    18歲的張栢芝很大膽,試鏡抽菸的戲,她說「抽就抽啊,為什麼要用假的?」,外表清純骨子裡狂野的她,瞬間將周星馳「徵服」,成為耀眼的星女郎。,好資源接踵而至,一部《河東獅吼》像是為她量身打造,楚楚動人的模樣分分鐘虜獲人心,她男女通吃的體質更招人羨。
  • 對不起,張栢芝,"錯怪"了你,原來你被叫"撒謊精"的背後另有苦衷
    找遍全圈,也只能發現這麼一位:張栢芝。無人引導還反被父母利用的話,就會像張栢芝一樣:極度缺愛,極其缺乏安全感。而她與男友,也就這麼分手了,一別兩寬,她再也沒承認過交過這麼個男友。至親如此不靠譜,折騰得張栢芝連戀人都丟了,還好她沒對愛情失望。
  • 張栢芝,娛樂圈最不怕被打臉的藝人
    文:半尾提到現在的張栢芝,身上有一個最大的標籤:說謊精。張栢芝真的是一個很神奇的人,在她的世界裡,似乎都是光怪亂離、混亂無章的,無論是感情、事業還是生活,張栢芝好像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張栢芝身上的非議很多,但是&34;是她永遠磨滅不了的特性。
  • 研究表明:撒謊永遠是人類的天性(雙語)
    這時候,設計這個實驗的杜克大學研究人員還在測試你。之後當你匯報自己的成績時,他們便可以檢查你是否在撒謊。   And if you're like most people, you've probably fibbed a little bit.   實驗結果表明大多數人都會撒點小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