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電影《姜子牙》。
首日票房3億2千萬。
創下中國影史動畫電影票房紀錄。
但網上口碑呈兩級分化,一撥人怒贊,一撥人踩踏。
豬哥走出電影院,想說:
如果說《大聖歸來》成功打破了近十幾年國產動漫電影的低齡印象、《哪吒之魔童降世》激活了市場。
那《姜子牙》就是中國動畫電影人,對動畫電影回歸電影藝術的又一次嘗試。
為什麼要說「又」。
因為上一次太遙遠。
是它:
它:
還有它:
《姜子牙》對電影藝術視聽語言的追求,是動畫電影近二三十年來最走心的一回。
其一,審美高級堪稱巔峰。
隨手截圖,就像壁紙。
其二,真正嘗試用鏡頭語言去表意。
比如姜子牙的執著和堅持。
不用臺詞去刻意強調,也不需要大量痛苦的面部特寫。
遠景中一條長長的路,一個被上神閃電不斷擊中的孤獨男人,夠了。
既然《姜子牙》如此登峰造極,為何截止發文,豆瓣評分卻落後同為「封神宇宙」的《哪吒之魔童降世》?
我們看故事。
本來,有《封神榜》原著小說打底,穩的一匹。
《姜子牙》不破不立。
眾神歸位的平衡被姜子牙的「善」顛覆了。
他殺狐妖,救蒼生。
卻在狐妖體內看到一個被困的人類靈魂。
於是他放下一切,付出所有,就是為了弄清真相。
故事沒毛病,工整、有足夠懸疑和反轉。
但吐槽網友都集中在:感覺「牽強」。
姜子牙為一個不相識靈魂付出的沉重代價,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弄清這個問題。
就要先讀懂男主角姜子牙。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
在我們傳統印象中,是神,是尊者。
《姜子牙》賦予他的,是平凡。
簡單說,就是「神」落地成「人」。
和《大聖歸來》異曲同工,大多數時候,姜子牙的神力都是被封印住的。
戰鬥力平常。
打架會受傷。
甚至會為生計妥協。
故事裡他從神到人,再從人回歸神,是典型的英雄救贖,人類不滅的情感G點:
一有足夠親切的代入感,二有足夠反差的看點。
而這樣的人物設置在絕多數好萊塢類型片中也能看到。
比如耳熟能詳的他。
「漫威宇宙」中的「鋼鐵俠」,從靠發戰爭財的億萬富豪,到犧牲自己拯救蒼生。
還有98年夢工廠堪稱神作的動畫片《埃及王子》。
摩西捨棄一人之下的王子身份,甘願變成奴隸,帶領族人渡海新生。
《埃及王子》
託尼·斯塔克人物弧光轉變的背後,是他被動遭遇重大挫折,對生命重新感悟的邏輯驅動。
摩西的行為背後,也是整個猶太民族的沉重災難。
於是很多人說:姜子牙的自我犧牲,從邏輯上力量不夠,和觀眾共情不深。
但事實上。
姜子牙帶領眾人伐紂。
初衷動機是為天下蒼生,而不是日後封神。
所以當他面對一個封神路上事關蒼生的「瑕疵」時,就不可能不較真:
為何會有無辜靈魂被困在一個禍及天下的妖物身上?
這個困惑在他被貶到人間後,遇見「狐妖」小九後。
不但沒有淡去,反而在不斷加強。
如果說姜子牙舍神的舉動,是人性善的本能所致。
那他朝著那個揭開陰謀的結果不斷走去,則是這一路所見所聞的不斷強化。
比如巨型怪物的根源,就是因為生靈塗炭後無處安葬的怨靈引起。
因此姜子牙人物弧光轉變不是節點式的,而是持續不斷的量變。
從這個設定來說,《姜子牙》沒有商業類型片突出的轉承感。
在表意上並不像好萊塢商業片那麼通俗,也不如《哪吒》那樣討好。
它在電影語言上更接近《埃及王子》這種偏藝術,相對更高級的表達手法。
《埃及王子》
正如全片從未用臺詞說過姜子牙是「強迫症」患者,但兩處看似閒筆的擺正物件的鏡頭,就已經很清晰的勾勒出他的這個性格「軟肋」。
而更進一步,也正是這樣眼睛裡難容沙子的性格,才促使了他沒辦法忽視、釋懷那個斬妖過程中遇到的「瑕疵」。
所以,《姜子牙》的邏輯,其實環環相扣緊實的很。
只是草蛇灰線,隱藏在的電影語言中罷了。
某種程度,《姜子牙》的好,被我們的觀影慣性忽視了。
同樣是對抗「天命」。
《哪吒》吼出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姜子牙》則是「用自己的方式,成為自己的神」。
落筆相同在「草根」。
但不同是前者更具體易懂:改自己的命。
後者更抽象複雜:改天下人的命。
也就是說同為表達「草根抗爭」精神,《姜子牙》內核更豐富但也更疏離。
《哪吒》更簡單卻更共情。
這可能也是為什麼豆瓣上,《姜子牙》評分低於《哪吒》的原因。
儘管前者要高級很多。
《姜子牙》走的是條作者和類型片高度結合的路子。
導演之一的程騰本身就是位強迫症患者。
製片人回憶,細節扣到幀幀必較。
他和另一位導演李煒編織出的這副宏大的中國風動畫,在類型電影框架下,充滿了個人情懷和審美表達。
對整個「封神宇宙」由淺入深有裡程碑意義。
《哪吒》與觀眾高度共情,很娛樂、輕鬆。
到了《姜子牙》,則真正開始探索具有國際視野的中國動畫電影。
這種從立意到製作的嘗試,讓人興奮。
《姜子牙》值得更高的評分。
最後,再囉嗦兩點觀影體驗:
一、宏大的世界觀,宿命感和蒼涼中的溫度感,很像宮崎駿的《風之谷》,但如果世界觀細節再多一點就更好了。
二、最後的白髮姜子牙讓我體會到了只有白袍甘道夫才能給到的,久違的,具有史詩氣質的快感。
(完)
文/紅豬看電影編輯部:豬哥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