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老宅舊院「搖身一變」 成新時代文明實踐場所
金羊網 作者:趙映光 2020-11-20
一度成為危房的雙忠廟,如今修繕一新成了湘橋區開元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潮汕兩市多措並舉打造特色化新時代文明實踐平臺,努力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趙映光
活化老宅舊院打造特色化新時代文明實踐平臺、整合社區資源拓展便民利民服務空間、建立志願服務和文明宣講常態化制度化、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飛入尋常百姓家」……11月10日至14日,羊城晚報記者跟隨省委宣傳部組織的中央及省市媒體採訪團先後走進汕頭和潮州兩市,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開展採訪時獲悉,該兩市在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上,正不斷順應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著眼於凝聚群眾、以文化人,努力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滿足群眾「最後一公裡」。
潮州湘橋區:結合古城改造 群眾參與共建
在潮州古城區義安路的雙忠廟裡,悠閒地泡上一壺「工夫茶」,結合潮州邊喝「工夫茶」邊聊天說事的民俗特點,就著氤氳的茶香向周邊居民和遊客們講述道德俗諺故事,這是潮州基層文化能人盧錦標樂此不疲的事情,他認為在古色古香的場所講述潮州文化知識,非常有意義。
一度成為危房的雙忠廟,如今修繕一新成了湘橋區開元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而事實上,類似這樣的老宅舊院「搖身一變」,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場所的例子,在湘橋區並不少見。
位於潮州古城區牌坊街核心位置的太平街道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也是潮州最熱門的旅遊打卡地之一,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進行了大膽創新實踐,以「居民議事廳」的模式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更好融入百姓生活。
據悉,潮州市湘橋區特別注重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建設與潮州古城「微更新」、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等項目有機結合,因地制宜地將曾經的荒廢或閒置場所打造成為群眾身邊的文明傳習平臺,並激發群眾參與共建文明實踐場所,潤物細無聲地講好文明實踐故事。
汕頭澄海區:全覆蓋打造 融多功能於一體
潮劇表演、鐵枝木偶表演、燈謎小課堂、專家教唱潮州歌冊……在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黨委副書記陳作松的手機相冊裡,至今還保存著許多當地村民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參與文化活動的照片和視頻。
與其他建在大樓裡的實踐中心不同,澄海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就建在了被譽為「嶺南第一僑宅」的陳慈黌故居裡,實踐中心開放後,很快就成為周邊群眾的日常活動場所。
記者在走訪時看到,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設置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園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宣傳展廳」「文明小學堂」等8個區域,正在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電視門戶系統+多媒體應急廣播系統+戶外高清視頻系統+智能社區視頻系統」相結合的試聽全方位理論宣講平臺、教育服務平臺、文化服務平臺、科技服務平臺、體育服務平臺。
除了陳慈黌故居,澄海區也依託僑居、古書院、公共文體設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資源,在各鎮(街道)、村(社區)分別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實現區、鎮、村三級全覆蓋,進一步擴大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並致力打造出融思想引領、道德教化、文化傳承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文明實踐平臺。
目前,汕頭澄海區已掛牌運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個、鎮(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184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點207個,組建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伍424支,打通精神文明建設「最後一公裡」,讓潮汕文化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開花結果。
編輯: 寶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