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印度近代詩人泰戈爾《飛鳥集》有一詩句「如果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你也將錯過漫天繁星。」 指的是一個人如果因為錯過良好機遇而悲傷,進而放棄,那麼也會失去成功。比如在每一年高考中,總有一些學子因為各種原因沒能被心儀的學校錄取,有人傷心,有人憤怒,有人一蹶不振,有人甚至自暴自棄。
01
說起高考不得志,不禁讓人想起王德民,65年前參加高考,各科成績近乎滿分,想讀北大清華卻被拒絕錄用。那麼,他後來去了哪裡?現在過得怎麼樣?王德民的父親是中國人,而母親是瑞士人,他父母相識於美國,婚後回到中國生下他。王德民幼兒時期,父親工作繁忙,早期教育幾乎是由母親單獨完成的,因而只會說瑞典語和英語,幾乎沒有同伴一起玩耍。很多時候,他都是獨自看書和繪畫,孤獨的環境,使他變得獨立且堅韌。
上小學後,王德民開始學中文,從此眼界大開,成績突飛猛進。中考時考入北京市重點中學,高中時期,他更加努力學習,每次考試成績均是優等,尤其是數學、物理、化學的成績特別突出。很多老師們都鼓勵他,保持這樣的好成績,高考一定能考中北大清華。果不其然,高考時他各門功課接近滿分,第一志願報考清華,第二志願報考北大。按他的高考成績是穩進的,但事與願違,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中外混血會被名校拒絕錄取。
最後,他被北京石油學院錄取。沒做錯任何事,卻遭到不公平的對待,換做一般人早就心神俱疲鬥志全無,但是王德民卻很快地從短暫的失意中走了出來,下定決心在新的學校繼續努力學習,不論什麼專業都要學好。大學期間,他認真學習奮發圖強,各科的成績依然是近乎滿分。課餘時間,他還積極輔導同學,一起討論學習難點。只要是學校組織的勞動他都會參加,從不說苦和累,年年都被評選為模範生。
02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嚴重缺少石油資源,而石油對於工業來說就是血脈,國家要想發展石油資源必不可少。於是就讀石油專業的王德民一直暗下決心,一定要把國家石油工業做起來。畢業後他了解到國家剛開始建設大慶油田,野外作業多特別辛苦,但他認為學的是石油專業,掌握的是石油鑽採技術,那就應該學以致用,就應該去最艱苦的一線,當即放棄自己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主動請求去大慶油田工作。
自此在大慶油田,一個「高鼻大眼」的年輕人每天都在油井場試井,冬天下儀器他二話不說脫下棉襖為井口保溫,抱住防噴管用身體融化原油,保障儀器順利下井,如此艱苦的基層工作,王德民卻幹得有滋有味。試井工作之餘,他還搞起了科研,他細心地察覺石油鑽採使用外國理論不符合大慶油田,發明了油井壓力計算公式「松遼法」,使測算精確度大幅提高,此法讓大慶油田鑽採出的原油比歐美國家高出10%以上。此後,他繼續工作在石油鑽採一線,帶領技術人員屢次攻克難關,獲得國家二十多項石油鑽採科技成果。
世界石油工程師學會鑑於王德民為石油工業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為他頒發「傑出會員獎」和「提高採收率開拓獎」等榮譽獎項。2016年,更是獲得了世界最高榮譽,國際編號為210231的小行星被命名為「王德民星」,足以證明他對世界石油工業的貢獻巨大。王德民院士現今已八十多歲,他最惦記的還是石油事業,雖然不在石油鑽採一線,但他仍然發揮著巨大的能量,繼續擔任石油大學博導,將自己一生實踐和總結出的石油鑽採技術傳承給新一代的年輕人。
結語
南朝宋史學家、文學家範曄《後漢書·馮異傳》有言:「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比喻一個人的人生道路不會處處順利,即使在一個地方或某一方面失敗了,也決不能喪失鬥志,只要堅持努力,就一定會在另一個地方或另一方面取得勝利。王德民的高考曲折經歷和個人的事業輝煌告訴我們,面對不公和失敗要寬容而友,獨立且堅韌,不論學什麼專業,不論做什麼工作,都要全力全意做到最好,就一定能夠獲得最後的成功。
參考資料:
《後漢書·馮異傳》
《飛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