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翰墨匯成淵,長覺斯人汝頗偏。文字玲瓏排作陣,妙思章節屬君先。沉吟傳統五千卷,下筆超凡二百年。筆下功夫如何了,體玄書法待渠傳。—— 吳川淮
體玄書法待渠傳
——讀寇克讓《條條大路通書法》
文 / 吳川淮
一
條條大路通羅馬,條條大路通書法。
作為學者兼書法家的寇克讓總是讓人感到一種意外,這一本書就是一種意外,但是一種有趣的意外。翰墨甘苦,寸心自知。「書法沒有秘密」是一種觀念,「條條大路通書法」是前面觀念的延展,更為實際,更為有用。有用的東西必須用心來接受,《條條大路通書法》不是兵法秘訣,它是一部「安心」之作,不是高大尚,而是像一個老農告訴你種莊稼要如此如此地「種」,一個戰士告訴你戰鬥過的戰場和經歷。
這是一本非常好讀的書,也是一本非常實用的書。它的使用不是告訴你技法,而是告訴你心法,告訴你悟法。任何想不通過努力就能把書法寫好的人,是看不懂這本書的。書法現在被很多人說玄了,說神了,說鬼了,回頭再看這一本《條條大路通書法》,你感覺書法原來是實實在在的事情,條條大路在「通書法」,不過這「通」的途徑要用心體悟。五十步不是笑百步,五十步還要走百步,這本書就是告訴你如何「走」,怎樣「走」。
在寇克讓之前,我讀過費新我的《怎樣學書法》、茹桂的《書法十講》、尉天池《書法基礎知識》、侯吉諒《如何欣賞書法》、王春新《學書五要》等等,而看到《條條大路通書法》近乎看到了當代的《書法雅言》一般,甚至比讀《書法雅言》更為興奮。在這本書沒有出現之前,對於書法的學習,某種程度就是按部就班,就是從筆畫到文字,從書體到書家,從甲骨文說到康有為或者毛澤東。寇克讓完全打破了這種既定的寫作思路和寫作方法,他是以隨筆的形式,一個人獨立的感受直覺,還書法以最實際的書寫過程與書寫過程中反思遞進的過程。
寇克讓對於書法的思考既是一個由淺到深的過程,更是一個不斷地以文化的觀照來反思書法的過程,這本書與他的《書法沒有秘密》一樣,揭開了書法所謂的神秘面紗,將書法作為對人的文化實踐與文化修養的一種有效途徑介紹給不同的學習人群。寇克讓的文筆是現代式的,有濃鬱的哲學分析的層次,有文學意義上的表達,更多的是文化的觀照。
與以往所謂系統的學習資料書不一樣的,這本書以隨筆的形式記錄了寇克讓的書法學習的心得與體會,全書分為了三個部分——書法之法、書法之論、書法之史。層層遞進,步步深入,作者沒有任何的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以真誠的態度與讀者交流,把自己的心得如實地寫出來,使人讀之倍感親切。當下,我們在不少的專業類報刊中也能讀到一些書法家們的感言文字,但很多都寫得玄,實際是在炫技的自持與矯情。我們現在是處在一個「尚技」的時代,但這種「尚技」的時代是短暫的,尚文和尚德永遠是持久的文化精神,在任何時代都是突出的。
重要的是,這不是一本初級的讀物,而是一本書寫到一定程度的指導之書和經驗之書,它帶給書寫者的是一團火,抑或就是一杯你口渴而需要的濃濃的茶。我讀這本書,甚至感覺寇克讓就是一個從戰場上廝殺回來的參謀長,坐在戰壕裡告訴你戰鬥的過程一樣。我們可以對虛妄的東西置之不理,可以一眼看穿有些人的把戲,但我們讀這本書不能回絕的是,寇克讓在對書法學習創作的敘述中,似乎給你了那一把庖丁宰牛的那把刀,「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二
寇克讓的這本書一個最大的亮點:新意疊出,甚至以自己實踐經驗道出了書法的實情,書法的況味。一個書法的實踐者在大量的臨習傳統的時候,會不自覺地與傳統相向而迎,有時候是潛意流動,有時候會突然地頓悟。劉熙載說:「學書者有二觀,曰觀物,曰觀我。觀物以類情,觀我以通德。如是則書之前後莫非書也,而書之時可知矣。」可讓的這本「通」書,就是在為書法這門藝術「類情」「通德」,不過他是以一個現代人刻苦的筆墨實踐和哲學意識來達到「類情」「通德」,達到對於書法藝術體系的深邃認知與靈活的把控能力。
關於經常說到的筆力,寇克讓分析的非常到位,他說:「筆力,出於心悟,與四肢發達風馬牛不相及,它崇尚筋骨輔車相依,外耀內含,而不是嶢嶢易折的生硬,是柔中帶剛的深厚之力,實踐於書寫,則下手乾淨,軌跡正確,不可移易,此近乎力也。」這裡,出自《漢書》的「嶢嶢易折」可能不少人都不知道。他強調筆力的「外耀內含」「下手乾淨,軌跡正確,不可移易」可以說非常準確地說明了筆力的內質,而他這個結論完全是他自己通過創作實踐得來的。筆力是可說而不可以完全用語言來說的一種感覺,硬要把「筆力」搞出一個子午醜卯,是違背了自然的原則。
寇克讓認為:「專業化臨摹是一個誤區」,他認為「運筆的全部意義都在漢字的環境之中。支離破碎的『技術』更多的是自討苦吃,甚至是故弄玄虛也未可知了」。他的這些觀念極其鮮明,這個從學院裡出來的書法家,自覺地打破所謂學院派的金科玉律,還書法以自然,還書法以普通的藝術範疇,必要的訓練與廢紙三千當然是必須的,但不必要的自討苦吃,硬把書法搞成數理化公式一般地訓練,絕對應該排斥。
關於風格,寇克讓遵循的依然是一種自然的原則,他認為風格是經過長期的臨摹創作及個人因素綜合的結果。他認為書法的風格應該是「自我的、公認的,積極的」,「風格是嶄新的,風格的成因卻是舊有的,風格不可以預設,卻可以塑造,可以錘鍊。……一個人必須經過千錘百鍊而後可以言風格,在廢紙三千,參透筆理,獨出機杼之前是不遑奢談風格的。」他的這些語言不是隨便說的,他浸透了寇克讓的汗水,更是對風格的準確闡述。
這本書有很多新穎的觀點被他頻頻道出,目不暇接,流水花開,悠悠天鈞。對於書法有相當的實踐的人,對書法體味其三昧的人來說,寇克讓的書,會讓你會心一笑,會讓你共鳴,因為你想到而未道出的被他道出了,這是一種智慧。
一個人的書寫狀態是複雜的,情緒化的,理性與非理性互為交融。但作為藝術,又必須遵循和摸索書法的規律性的東西。而能夠把這種狀態進行很好地複述還原更需要一種功力。這本書很大程度都是寇克讓對自己書寫的還原複述的過程,而在這種複述之中,他更增添了多重的回味與思考。
三
這本書的寫法很有意思,在看似無序的狀態裡有一個清晰的脈絡,就是對於書法不同角度的探尋,對書寫實踐過程所遇到問題的自我探究,把這種探究深入簡出到一種規律性的總結與心得。
這是寇克讓對於自己書法心得的一次集合與整理,他不是一就而成的,而是用了近十年的時間,用自己的心血寫成。在我所接觸的書法的人群中,很少有寇克讓這樣對於書法全身心投入的人,又能從書法中超脫出來的人。他臨寫書法何止廢紙三千,應該用廢紙九千成噸來計算。而就在這不斷地書寫之中,他依然在思考,不斷地思考。黃賓虹強調「渾厚華滋,力透紙背」,《書譜》中所述的「窮變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都是在寇克讓日常臨習與創作中所不斷體會並不斷地訴諸於自己的筆記之中。
我讀《條條大路通書法》,感覺像是在一本有趣的哲學書,書法哲學,也可以說是書法的經驗學。全書語言之文雅流暢,思路之清晰縱橫,體會之入微辭懇,都讓人如對而晤。我感覺,哲學書沒有讀懂,寫不出書法體會;諸子的書讀不懂,說不清道理;文學書沒有好好去讀,就沒有文採,寇克讓看來是什麼書都讀了。他的這本書,既看到了他對於書法的純粹,安身立命唯於斯也,又看到他的雜學。他對於古典哲學、現代哲學、文史名著的稔熟心悟,且看他娓娓道來,如說家常,如品釅茶。積學儲寶,積學不能把學問道出又能如何呢?
對於這本書的寫法,我是極為推崇的。這是現代人的寫作方式,是現代人對於深邃傳統的一種自我梳理。古代的典籍固然是好,誰能夠把它讀得津津有味呢?在當代快節奏的生活狀態裡,只要你接觸了書法,你把它當做了一種你可以為之實踐創作的藝術,你就進入了一種慢生活的行為方式,你要心平氣和,你要在柔軟而奇怪生焉的毛筆上跳舞,你就不自覺地會與你寫的字和諧起來,一體起來。
當代學者葛兆光在談及自己思想史的寫作時,這樣寫道:「每一次思想史的寫作,都可能需要建立一種採擷和寫作的價值標準,我總覺得,如果思想史還屬於歷史,那麼它不能無視那些過去被預設為『空白』的時間段,因為這裡可能有過去的眼光忽略的東西。」(見《中國思想史導論》)比照葛兆光對於思想史的宏大敘事,寇克讓是給自己建立了一種「價值標準」,他所採擷的是自己的尋根問道,甚至是以自言自語的方式完成著對一門藝術本質的探尋。
在全民文化水準都普遍提高的當下,一本藝術普及性的讀物都帶有相當專業化的標準,基本都是資深的專業人士說撰述的普適的專業讀物。我相信,有的沒有接觸過書法的人,讀了這樣一本有趣而又相當專業化的書籍,也會被書法所迷,為書法藝術所沉醉。
四
讀這本書,
再為克讓兄作詩以賀。
胸中翰墨匯成淵,長覺斯人汝頗偏。文字玲瓏排作陣,妙思章節屬君先。沉吟傳統五千卷,下筆超凡二百年。筆下功夫如何了,體玄書法待渠傳。
本文作者為
中國新聞出版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中國楷書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陝西省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寇克讓 男,書法家。
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畢業,獲博士學位。
2014至今任香港和平《今日中國》雜誌專欄作家。
2012年8月新星出版社出版《書法沒有秘密》。
2013年香港和平圖書公司出版《書法的秘密》。
2014年4月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書法集《我的草書二十年》。
2015年4月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法相——寇克讓書法選》。
2018年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再版《書法沒有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