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城大亨楊受成
----
文丨彭靖
2012年,楊受成六十九歲。
六十九歲有何特別意義?這一年,他承自父輩的成安記表行發揚光大至擁有5家上市公司的英皇帝國,剛好七十周年。回首前塵,掙扎發跡繼而死過復生,縱橫四海,一生精彩跌宕,環顧四周,卻父母相繼去世,過往證人日漸寥落。因此他出自傳,破天荒接受媒體採訪,試圖還自己一個人生真相。
香港灣仔軒尼詩道英皇集團中心。電梯直上頂層。楊受成的辦公室寬大而堂皇。一人高的關公像對面供著觀音,寫字檯背後牆上掛著一幅人生格言,「知人者智,知己者明,知足者富」,窗戶邊則貼著「出入平安,日進億金」。
——無疑,他是極具「香港精神」的香港商人。獅子山下,香江之畔,沒有百分百的幸運兒,人人都在大時代的洪流中,奮力撲騰求存,耕耘收穫。
他算富豪嗎?當然。2012年《福布斯》香港富豪榜,楊受成位列39位,身家9.6億美金,旗下五家上市公司,員工七千餘人,產業涉及金融、地產、酒店、博彩、鐘錶珠寶、傳媒、娛樂電影甚至家具與餐飲行業。
與李嘉誠、鄭裕彤、霍英東等香港戰後第一代企業家相比,楊受成晚了半輩。但是他與他們一同親歷香港戰後經濟的騰飛,見證香港從工商實業到地產金融的巨大商業變遷,從殖民地到一國兩制的巨大政治轉變。時勢造英雄。他們同是見證者,亦是締造者。
但,他算超級富豪嗎?卻又未必。香港這個狹仄之地,牛人輩出。年長他十五歲的潮州同鄉李嘉誠,早已貴為全球華人首富。而他在華人世界的影響力大多來自他旗下娛樂產業。
世人皆以為他高調。實則他極少接受媒體採訪。江湖上關於他的傳聞又的確很多,大部分見於娛樂版塊。事實上,娛樂業只是他生意版圖的一部分,其規模不到英皇帝國十分之一。
他坦言愛香車美女名表美酒,愛美,接受記者採訪前特地請專業化妝師化妝,談話時神採奕奕,顧盼自如,亦不諱言自己的人生觀:人必貪財好色,貪生怕死,追求名利,這十分正常,問題是追求的方式。這是競爭的時代,不進則退,每一天都必須奮進。送別記者時,卻又躬身送到電梯門口,態度謙和。
享樂主義的務實。表面圓融,內心剛烈。如斯矛盾。或許這,才是真正的香港精神。
還楊受成一個真相,或許就是還香港精神一個真相。他不是別的商業大亨,在這座浮華城市,他是獨一無二的楊受成。財富和爭議同樣如沸。
爭氣
時至今日,楊受成仍保持隨身攜帶現金的習慣。採訪中,他隨意側身從西裝褲兜裡掏出厚厚一疊港幣,笑說,「如果沒有這四五萬塊在口袋,總覺得渾身不自在。」與此同時,他亦堅持不坐奔馳車,只為爭一口氣。
「爭氣」,是楊受成的座右銘,也是理解他的第一把鑰匙。
1943年,楊受成出生在香港油尖旺,是為這個潮州家庭長子嫡孫。在他出生前一年,父親楊成在上海街開設「成安記表行」。而更早一年,1941年,香港淪陷。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戰後經濟迅速繁榮,幼年楊受成親歷父親事業的蒸蒸日上。可惜好景不長,1954年,父親即受騙欠下高利貸,成安記表行因此負債纍纍。債主臨門兇神惡煞,拍桌子破口大罵,以至於面子薄的父親常常讓少年楊受成去當鋪當表套現用來抵債。
這是件毫無尊嚴的事。「為何自己會是這樣的境遇?」楊受成自此立定一生志向,爭氣,將來不要讓自己的家人再遭受同樣對待。
父親對楊受成的學業寄予厚望,他卻偏對做生意情有獨鍾。時值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冷戰加劇,為應付亞太局勢,美軍軍艦多在香港停泊休整,加之歐洲和澳洲郵輪發達,西方遊客爭相到此感受中國文化。繼而六十年代初,戰後日本經濟起飛,日本遊客同樣絡繹不絕,香港頓成亞洲重要中轉樞紐,零售消費業急速起飛。此時少年楊受成就逃學混跡在外籍遊客中,為成安記表行招攬生意。
他天生愛交際,待人以誠又手腕靈活,表行生意自然一躍千裡。然而,小小一間成安記,始終偏安上海街一隅,僅僅代理些二三流手錶品牌,何以騰飛?
楊受成先進軍九龍開設天文台鐘表店,繼而找上當時一線手錶品牌歐米茄和勞力士的香港總代理。對方對初出茅廬的他嗤之以鼻。可他深信,「我生平做人哲學,千頭萬緒,可提煉為兩字:爭氣。面對四周的奚落嘲辱,我必固守信仰,面臨命運的挫折壓力,我必冷靜應對。我深信,只要爭氣,一個underdog(失敗者),會變為巨人,令曾經看不起你、不信任你的人終將感到內疚。」
回首往事,楊受成自認一生最開心和最有成就感的兩件事,就是1965年取得歐米茄表代理權和1967年取得勞力士表代理權,進而開設英皇鐘錶珠寶店。「英皇」就此正式出世。是年,楊受成不過二十出頭,少年奮起,名震業界。
——時勢造英雄,抑或英雄造時勢?此時,戰後香港正在經歷又一次經濟轉型,從工商實業到地產金融。
英皇鐘錶珠寶生意穩固,是楊受成的大後方。1973年,楊受成擴張版圖,將名下地產點算包裝上市,上市公司定名「好世界投資」,正式進軍地產業。而好世界的地產代表作,就是從當時已馳騁香港商界的李嘉誠手上,轉買香港司徒拔道二十四號地產物業。到1978年,英皇又在香港荃灣開設了第一家金融公司。時值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一個偉大時代即將來臨。楊受成中年得志,春風得意。
可以說,從上海街到旺角,又從旺角到尖沙咀,再從尖沙咀到荃灣,楊受成的發跡史與戰後香港經濟騰飛史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然而福兮禍之所伏,或許正因為此,1983年,楊受成遭遇了事業上第一次也是最重大一次挫敗。
當時中英雙方在香港問題上僵持不下。這是一場幾乎可以預見的政治大風暴。人心惶惶,金融市場動蕩,地產市場更是一瀉千裡。銀行追帳,好世界欠債高達3億2000萬港幣。
楊受成猶記得1983年8月30日,他從滙豐銀行香港總部走出來,身上唯有一隻手錶、一套衣服、一副眼鏡屬於自己。好世界被迫清盤。消息一出,震撼香江。其時,楊受成名下所有財產被滙豐銀行沒收,包括上市公司好世界、地產樓盤、英皇鐘錶珠寶生意,他的豪華奔馳以及信用卡。同時,他收到滙豐一封措辭強硬的信件,指奔馳「只是成功人士的代步工具」、「今天你已經不能再擁有奔馳汽車」。
這封信,楊受成珍藏至今,乃至死過復生、重起,亦絕不再坐奔馳。
傳奇
個中痛苦終身難忘,不忘,要時刻警醒自己,爭氣。
滙豐銀行「恩準」楊受成三兄妹可暫時管理英皇鐘錶珠寶生意,八年為限,所掙利潤用於還債,每月領薪一萬五千元至兩萬元——對做了近二十年老闆的楊受成來說,這毋寧於當頭一棒。
更甚者,1983年8月30日當晚,楊受成兩位妹妹向大哥說起白天滙豐來人接收英皇鐘錶珠寶店後,當她們離開之時還搜查了她們手袋——家人遭此侮辱,楊受成愈發心如刀絞。這是個典型的潮州家庭。楊受成有四位母親、五個弟弟、十個妹妹,家族直系親屬四十多人。他是家中長子,一切重擔俱壓在他肩上,他絕不能崩潰。當晚躺在床上,他對自己發誓一定要取回失去的一切,上市公司、勞斯萊斯、遊艇,一切一切。
他做到了。
這又是一段傳奇。
楊受成交遊甚廣,1983年初曾結識一位奇人陳朗。陳朗貴為李嘉誠座上賓,據說察言觀色,能知過去未來。陳朗曾對楊受成說,「楊先生,我看你今年之內,事業必有一番大風浪,不是一般挫折,而是險遭沒頂的巨災。」當時楊受成春風得意馬蹄疾,自然拒絕相信,此刻卻又想起,大感命運弄人,遂再次誠心拜訪陳朗。
「你應該有翻身之命,重光之運。不要只守成於眼前那點生意,你的運程光氣西來,應該走出維港,向西邊發展。」
受此點撥,楊受成遠赴中東的科威特炒外匯。他自述通過朋友介紹,結識了科威特皇族的一位遠親,又憑藉自己在好世界時代對金融投資的實戰經驗,很快大展拳腳,兩三年間就掙得一兩千萬美元。
不僅如此,楊受成更奇蹟般說服滙豐銀行再借出一千萬元,用於弟弟楊超成在香港紅磡開出寶石城珠寶公司,專以日本遊客和珠寶製造商為目標客戶。
一邊轉戰中東,一邊鎮守香港,短短兩年,楊受成迅速還清債務。1985年,中英籤署聯合聲明,香港局勢初定。1986年,經濟大環境好轉,楊受成遂向加拿大皇家信託銀行借款四千萬元,轉而向滙豐銀行全數購回原來的資產。儘管此時,房地產已被盡數拋售,剩下唯有英皇鐘錶珠寶生意,但,楊受成回來了。
——絕處逢生,絕地反擊,轟動香港商界。
是否正如陳朗所說,楊受成「打不死」,故命運再次垂青?儘管科威特外匯生意每年仍能帶來數以千萬美元計的利潤,但八十年代末,人在香港再起爐灶,分身乏術的楊受成毅然結束這項業務,恰恰趕在科威特戰爭之前,全身而退。繼而他又在陳朗指點下,「向南」奮進,轉戰泰國和印尼。
據楊受成介紹,陳朗早年曾為印尼總統蘇哈託看相,更助蘇哈託避免一場政變,因此與印尼政商兩界關係密切。通過陳朗牽線,楊受成迅速搭建起在印尼的人脈網絡,更因此在印尼金融業內又闖出一片新天地,延續至今。
——玄乎否?觀者很難考證,但,轉戰科威特和印尼的確成為楊受成事業重大轉折點,從此天闊海闊任我翱翔。他相信,「這世界是有報應的」。
因果
報應是什麼?凡事有因,才有果。
少時家境艱難,常有債主上門,後又經歷滙豐清盤一劫,幾多風雨如晦,令楊受成堅信「現金為王」,至今身上長揣四五萬元港幣現金,甚至養成一改不了的「陋習」,「喜歡借錢給朋友。長大後常想當債主,滿足虛榮。」
「結果」在生意上,又不僅僅是「虛榮」。昔日好世界時代,楊受成自恃英皇鐘錶珠寶零售實業為堅強後盾,玩轉地產、金融,信奉「借一博百,以力打力」,「手上有一百元資金,投資全數以赴,甚至一百五十元」,不幸投資過度,風暴一來,頓時資不抵債。現在劫後餘生,痛定思痛,楊受成穩打穩紮,事業版圖從鐘錶珠寶零售到地產、酒店再到金融外匯、傳媒、娛樂電影乃至家具和餐飲業,全線發展,卻處處留有餘地,「手上有一百元資金,最多投資七十元,留下三十元,永遠保持現金」。因此此後世界形勢風雲變幻,無論是1990年波斯灣戰爭、1997年香港金融風暴、2000年網絡泡沫破滅,還是2003年SARS風暴、2008年華爾街金融海嘯,楊受成不僅兀自屹立不倒,還勇於在滿地屍骸中掃蕩「便宜貨」。
1990年,楊受成再次衝擊上市成功;1993年,英皇集團中心在香港灣仔軒尼詩道舉行平頂儀式,邀得前上海滙豐銀行副總經理到場主持。這位副總經理與楊受成緊緊握手祝賀。十年磨劍。此時遙想十年前,正是同一家滙豐銀行沒收楊受成名下財產,人情冷暖,概莫如是。
從某種程度上說,銀行家無疑是最勢利的人。但楊受成堅信唯有自己「爭氣」,才能不「受氣」。1988年到九十年代中,是楊受成事業再起最辛勞的階段。1993年以後,英皇集團漸次被打造成一家橫跨多產業的商業帝國,旗下5家港交所上市公司,附屬公司及分支機構約五百間,員工逾七千人。
「我一生愛結交才識之士,我的朋友有聖人、才人,也有商人、浪人。」富豪楊受成自幼生長在魚龍混雜的油尖旺地區,繼而商場歷練多年,並不諱言自己交友之廣,之雜。但「在世上交朋友,先不論對方正邪貴賤。人家有錢,我們不強顏攀附,人家窮,也切勿眼角瞧不起他。對方是君子,那麼固然好,他行必有誠信,是有助於事業的一股東風。萬一對方是出了名的大奸大惡,也不必拒人於千裡之外,自己心底有數就是。即使眼見是萬人稱頌的聖人孔孟,如果你跟他命運相衝,他做了對不起你的事,即使他一生中只這一件,他也不是你的朋友。如果對方是十惡不赦的江洋大盜,平生殺人放火,但對你卻恩禮有加,即使這是他平生所做的唯一的善事,他也是你的朋友。」
他落難時,難免有人翻臉不認,避之唯恐不及,令他失望。但這亦是一面照妖鏡,讓他看清「在香港這個吃喝銷金、人心複雜的地方,我的處世之道,是韓愈的古訓:須就近有道之士,早謝卻無情之友。」
「有道之士」如華人首富李嘉誠、鄧肇堅爵士、珠寶大王鄭裕彤、澳門賭王何鴻燊、安達國際主席江可伯、新達集團主席孫秉樞、武打巨星成龍等,甚至楊受成落難時剛結交的陳朗,都對他不離不棄,令他重拾信心,再戰江湖,頑強不息。
這亦是諸多因果交織。
爭與不爭
關於楊受成,有三段軼事絕不摻假。
香港政府當年贈鄧肇堅爵士9號車牌,2003年,鄧肇堅爵士身故後該車牌公開拍賣,為紀念故人,楊受成不惜代價志在必得,一早請眾好友手下留情割愛相讓,最後以1300萬元投得該車牌,一度創下世界紀錄。又有2 008年,澳門殷王子大馬路有一間旺鋪,租戶是周大福珠寶,產權卻為楊受成買下。珠寶大王鄭裕彤得知後深為己方「走寶」惋惜,左思右想之下,還是忍不住打個電話給楊受成,問他肯不肯把店鋪業權頂讓給自己。沒想到楊受成二話不說即刻答應,而且不加半分溢價,完全原價轉讓。鄭裕彤由此感慨,「在商場上這種朋友,完全不計一個利字,友情為重,敬長優先,我縱橫平生,全沒有遇過。這個店鋪大家想想這幾年來以澳門消費的走勢和增長,升值了多少?」
再有,姜文拍《太陽照常升起》時,曾遭遇資金瓶頸,遂通過中影集團董事長韓三平找到楊受成,楊受成立馬掏三千萬元補足姜文預算。後《太陽照常升起》票房慘敗,楊受成雖虧本1000多萬元,卻慕其才華,立即命人攜一紙合約飛北京找到姜文,要與他再籤五部片約,且先付5000萬元訂金,預算無限制。據說姜文當場拍案大吼,「他不需要跟我籤合約,只要我姜文這輩子要拍戲,我答應一定先找楊先生合作。」2010年《讓子彈飛》橫空出世,票房大捷。姜文私下對朋友說,「這筆錢該楊先生賺,我欠他的。」
——楊受成之尚義任俠、豪情四海,可見一斑。
以他的「爭氣」哲學和湖海義氣,或許天生就與娛樂圈結緣。1987年,港星葉玉卿之大哥、在商界五起五落的葉志銘創立飛圖娛樂,其後又投資電影事業,因資金周轉不靈,不斷向好友楊受成借債直至三千萬元,無法歸還,遂將飛圖賣給楊受成抵債。「我是一個不服輸的人,自己請人去做。」1998年,楊受成將飛圖娛樂更名為英皇娛樂,就這樣一腳踏入娛樂圈。
恰似一入豪門深似海,傳媒、娛樂、電影業帶給他迄今為止最大的影響力,亦帶給他最大的爭議。
譬如英皇娛樂備受質疑的高份額抽成和長期合同。通常圈內經紀公司抽傭比例為3成至5成,一線明星甚至低至1成,英皇卻往往高達七八成,且合約一般定期十年。在楊受成看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英皇是把有潛質的藝人當璞玉去雕琢。付出更多心力,而事實上,娛樂業並不能帶給他相比其他產業更多的利潤。港星謝霆鋒的父親評價楊受成說,「他是真的用心去做,其他很多人都是玩票。」然而2008年英皇旗下藝人梁洛施,結識富商李澤楷後提出解約,依然引發外界關於英皇娛樂「賣身契」爭議如沸。
又譬如著名的《東周刊》事件。楊受成是《東周刊》的老闆,在香港,他旗下有5家雜誌和1份報紙,包括雜誌《東方新地》和報紙《新報》,其新傳媒集團還是香港上市公司。2002年,《東周刊》事件爆發後,成龍既是楊受成好友,又是香港演藝人協會代表,陷入兩難。楊受成卻力勸成龍第一個上臺大罵《東周刊》。《東周刊》最終停刊,出售,楊受成損失數千萬元,新傳媒集團元氣大傷。
也許這就是所謂名滿天下,謗亦隨之。
然而不管外界如何看待,傳媒、娛樂、電影業已然成為英皇帝國重要組成部分。當全球經濟進入軟實力競爭新紀元,不僅實業與金融,楊受成更試圖在文化產業上分一杯羹。
歲月長
究竟該如何詮釋此人此城呢?
忽有一日,楊受成與太太到香港銅鑼灣的新都戲院看電影。他的時間照舊錶排得密密麻麻,唯有在七點半開場前在戲院旁一家小食店叫一碗雲吞麵,因為電影散場後,他還得趕回英皇外匯公司查看美股開市。
一碗雲吞麵端上來,吃到一半,驚覺有隻蟑螂。呆坐片刻,楊受成竟熱淚盈眶——金戈鐵馬,半世江湖,你無異於一具工作機器,待己如此苛刻,賺得億萬身家又如何?可有時間留給自己?
從此一周工作七天,改為五天半。
楊受成是矛盾的。他熱愛做生意。每有新行當,他必憑一股無窮無盡的好奇心自我專研,去學習,去了解,去徵服。自言永不退休。宛若帝王。他亦熱愛聲色犬馬。香車美女名表美酒,還有私人飛機,一切美好的物質享受。同樣宛若帝王。
他自述不通政治,卻安然跑到柬埔寨開銀行,在朝鮮開賭場,早在1986年香港前途未明時就試水內地,至今,北京長安街上,英皇大廈正動工興建。全國政協和北京政協曾相繼請他出任委員,他雖婉拒,卻推薦自己兩個弟弟擔當。他最器重的小兒子楊政龍,24歲時就受邀擔當深圳市政協委員,成為最年輕的政協委員。
他亦不喜惹是非,卻曾因為朋友做和事佬而身陷囹圄,入獄半年有了案底,至今不能擔任香港上市公司主席;又曾因給員工廣發「利是」,引人見財起意,遭遇黑夜槍聲;更曾無辜捲入亞洲第一富婆龔如心和公公王廷歆「世紀爭產案」,被人衝擊旗下物業,被人散發傳單極盡詆毀之能事,甚至被人挾持至深圳赴一場鴻門宴,數小時後方獲自由。
數十年來,清盤、入獄、被綁架、被挾持,他未曾流過半滴眼淚,卻往往在戲院觀看他人光影時,淚如雨下。而他畢生至痛至憾,並非事業曾遭挫敗,而是被家族內一位至親出賣,至今形同陌路,他終不能將家族中所有人團結起來。
——凡此種種,人性之光彩、矛盾、掙扎,人生之起落、沉浮、縱橫,匯聚成今日之「楊受成」。
香港是他的家,他的根。過去七十年,這座城市在中西文明碰撞裡,在世界風雲際會中艱難向上。像他一樣的香港人在這裡出生、成長,向著自己的夢想默默耕耘,成就無數傳奇。
他說,在他那個時代,比他成功的人太多。至於「傳奇」二字,他愧不敢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