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舞臺劇,大家最先想到的兩大標誌,一是紐約的百老匯,二是倫敦的西區。從經典的《貓》《歌劇魅影》,到近年來爆紅的《漢密爾頓》,這些都是印在百老匯和西區身上最耀眼的標誌。
而在耀眼聚光燈下的另一邊,是大多數人關注略少、尚在崛起路上的亞洲舞臺劇。
亞洲的舞臺劇,雖然尚沒有形成百老匯和西區的影響力,也還沒有出現統治全球市場流傳數十年的經典作品,但是無疑已經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路徑,形成了獨特的魅力。
今天我們簡單聊聊韓國和日本的舞臺劇,以及中國舞臺劇的市場。
二次元舞臺劇是日本市場舞臺劇獨有的創新。
日本動漫產業起源20世紀20年代左右,經過近50年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後半期,日本動漫產業開始真正起飛。而日本舞臺劇產業也乘著這一波風浪,走出了自己獨特的一條路。
最早在上世紀70年代,寶冢歌劇團上演了《凡爾賽的玫瑰》,90年代《美少女戰士》、《聖鬥士星矢》,2000年代《犬夜叉》,《獵人》等人氣作品也紛紛推出舞臺劇來為作品造勢。但此時產業尚未形成。
直到2003年《網球王子》系列的橫空出世,2.5次元舞臺劇終於開花結果。
進入2000年代後期,《銀河英雄傳說》、《飆速宅男》、《薄櫻鬼》等系列的舞臺劇成為大熱作品。
2015年二次元舞臺劇公演作品超過100部,觀眾人數已超過150萬人,比上年增加了17萬人。到了2016年,二次元舞臺劇的票房達到了200億日元(約13億人民幣)的規模,而算上周邊的整個產業價值達到400億日元(約26億人民幣)。
而提到日本的二次元舞臺劇,有一家公司是繞不開的,那就是奈爾可公司。
奈爾可集團成立於1994年。
在20+年裡,奈爾可創作了音樂劇《網球王子》、音樂劇《黑執事》、音樂劇《美少女戰士》、音樂劇《全職獵人》、音樂劇《咖啡王子1號店》等作品。
自2014年起,音樂劇《美少女戰士》、音樂劇《網球王子》、音樂劇《黑執事》等多部經典作品都陸續出海,累計海外觀劇人數超3萬人。
近年來,國內的諸多IP方也開始積極和奈爾可公司合作,實現二次元內容的多元變現。比如網易公司就已經和奈爾可合作,將《陰陽師》製作成音樂劇,於2018年分別在中國和日本進行了公演。
在日本這個2.5次元音樂劇的發源地,二次元類別的舞臺劇的市場規模已達到129億日元(約7.9億人民幣),2016年1年內的總作品數133部,總共演出1889場,觀劇人數超過150萬人次。
相比之下,中國的2.5次元音樂劇市場還處在一個起步階段,但這一市場的商業價值還有更多可以開發的空間。
《網球王子》舞臺劇為例,演出地美琪大戲院共有1597個座位,平均票價400元、上座率8成計算,演出5場票房約為225萬,可見引進費用並不高昂。
《盜墓筆記》的系列舞臺劇也創下全國巡演逾200場,累計票房收入超過1.5億元。
《仙劍三》平均票價在400元左右,上座率能夠達到8成,重慶、成都、深圳上座率在95%以上,馬鞍山、麗水等三四線城市上座率也不會低於6成。
韓國的音樂劇發展之路,從初期來看,是非常標準的「人均GDP達到10000美金以上,於是舞臺劇市場自然增長」的路線。
在經濟充分發展之後,由《歌劇魅影》這一經典劇目,率先打開了韓國音樂劇消費的市場。隨著消費需求的開啟,越來越多的經典音樂劇目得以獲得韓版改編,進入韓國消費者的視野。
2001年引進歌劇魅影,是韓國音樂劇市場覺醒的開始。這個劇目在韓國上演9個月,累計觀眾30w名。
韓國以流行文化的宣傳方式為歌劇魅影音樂劇製作了MV
隨著消費需求的開啟,越來越多的經典音樂劇目得以獲得韓版改編,進入韓國消費者的視野。
之後進入產業化批量引進階段,出現大量經典音樂劇作品的韓文版,《貓》、《媽媽咪呀!》、《阿依達》、《巴黎聖母院》、《羅密歐與朱麗葉》。
同時,從07年開始,CJ集團開始產出一些口碑不錯的本土原創作品,《無理的英愛小姐》、《尋找金鐘旭》。
2011年-2015年,年平均市場規模增長19%,15年市場規模3.2億美元。除了CJ公司之外,SM公司也加入到韓國音樂劇市場競爭中。
原SM偶像團體東方神起成員金俊旭出演創作音樂劇《Dorian Gray》
截至2015年,韓國製作公司總數達到232家,其中平均製作2部以上的公司為46家,佔19.8%.
大量優秀劇目和原創劇目的出現,也極大激發了韓國音樂劇消費習慣的養成。
使得韓國音樂劇消費甚至超過了演唱會。這一點在偶像林立,演唱會四面八方都在開的韓國,可以說是讓很多人都意想不到了。
在所有舞臺表演中,音樂劇佔據45%的市場份額,甚至高過音樂會。
得益於韓國娛樂產業的發達,以及流行文化對舞臺文化的滲透,韓國的偶像文化和經紀公司對舞臺劇的開發和輸出,使得韓國偶像明星市場與音樂劇市場產生了獨特的綁定關係。(其實日本的傑尼斯也有極其類似的策略,通過線下劇場建立了大批粉絲基礎,也以此鑄造了一代偶像霸業,這次先略過不表。)
一來,韓流明星帶動年輕觀眾進入劇場。
這類創新的音樂劇,打破傳統定義中音樂劇相對傳統的模式,複製韓國男團和韓劇的製作思路,服務女性向觀眾。並藉由完整的娛樂產業鏈鋪展IP的衍生開發。
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那些日子》。還有用電視劇IP改編的《浪漫滿屋》《宮》等。
二來,偶像藝人和舞臺劇藝人成為雙向通路。
玉珠鉉曾是流行偶像組合FIN.K.L的主唱,出演《阿依達》《芝加哥》《貓》《42街》等音樂劇的韓文版後,正式轉型為音樂劇演員。
憑藉音樂劇火起來的還包括池昌旭,出演《Thrill me》《殺人魔Jack》之後,進入了電視劇和影視領域。
韓國音樂劇市場中,尤其值得介紹兩家公司。
最重要的舞臺劇音樂劇製作公司就是CJ公司,至今中國國內的大批引進內容,也是直接與CJ合作,拿到的版權或者改編權。可以說這家公司的內容影響,輻射了整個東亞地區。
CJ公司2014年SM集團加入音樂劇行業前,CJ集團在韓國音樂劇算是一家獨大。從最開始他就橫跨傳媒、電影、電視的完整生產線。
2005年,CJ製作了戀愛主題音樂劇《尋找金鐘旭》,三年後,同名電影出品。2008年的電影《醜女大翻身》、2011年的電視劇《冬季戀歌》,都曾被改編為同名音樂劇。
另一家,則是大名鼎鼎的偶像公司SM公司。2014年3月,SM公司也加入音樂劇行業。6月5日,少女時代Sunny、EXO邊伯賢、SuperJunior圭賢等SM公司旗下明星都出現在音樂劇《雨中曲》中。
目前,這場音樂劇還在韓國忠武ArtHall劇場駐場演出中。
SM的首要優勢是明星成本優勢。另外SM也嘗試用全息投影的方式滿足全球的迷妹需求。建立了自己是SM Showtown,多平臺劇場,可以進行全息影像的音樂劇,演唱會等多種表演。
中國的舞臺劇市場,雖然還沒有形成韓國和日本這樣獨樹一幟的本土發展路線,但是整體發展是持續向好的。
有一些很顯著的事件,比如:
法語版的搖滾莫扎特,在國內演出市場的持續多年的火爆狀態。
這個劇目作為小語種的劇目,而且並非四大經典劇目,可以在演出市場引起長期的關注,有力證明了國內市場已經獲得了啟蒙,並且需求堅挺。
還有從2018年年底開始,音樂劇和美聲類綜藝節目《聲入人心》的火爆,帶火了鄭雲龍、阿雲嘎等一眾音樂劇舞臺劇的演員,也引起了2019年全年舞臺劇市場的爆發。
可以說中國的舞臺劇行業發展,在市場需求端,是已經做好了準備。
整體來說,舞臺演出類產業處於「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狀態下。
劇場等基礎設施,在核心目標城市從數量都質量都基本達標。但是中小劇場的缺乏,依然在抑制低成本的原創作品的湧現。
觀眾人群,在熱門IP改編、明星演員走向舞臺、音樂劇出圈等等事件的刺激下,開始大幅度增加,而且更多是年輕觀眾。
內容方面,大量外文經典劇目的引進,從貓、歌劇魅影等作品,到法扎德扎,都起到了教育市場的作用;但是後續的中文原創和中文改編還後續力量不足。
當然,考慮現實因素,無論是國內目前疫情的狀況影響,還是第一季度整體的經濟發展放緩,以及整體文化政策的收緊,對國內的舞臺劇行業來說,都存在一些不得不努力挺過的難題。
國內已經出現了大批比如七幕人生這樣優秀的製作方引進方,也有染空間這樣從小劇場做到大劇場的原創舞臺劇製作方,也有上海文廣這樣長期投入在中文原創音樂劇的組織方,還有許許多多專注於內容開發的原創者們……
我們期待這些舞臺劇行業內的專業人士,能在這個冬天之後,把更溫暖的春天,帶到中國的舞臺劇市場裡。
【轉載】加微信號:xinshangye233
【商務合作】加微信號:sansheng_kefu
【爆料或尋求報導】加微信號:Hoffman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