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僑鄉薪火傳 活力特區迎頭趕
金羊網 2020-10-16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來到了改革開放後首批經濟特區之一的汕頭,當地市民群眾備受鼓舞,信心倍增。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來到了改革開放後首批經濟特區之一的汕頭,當地市民群眾備受鼓舞,信心倍增——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蟻璐雅 王漫琪(除署名外)
秋高暖陽,金風送爽,10月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汕頭市小公園開埠區,走進開埠文化陳列館、僑批文物館,了解汕頭開埠歷史、設立經濟特區以來的建設發展情況,和潮汕僑胞心繫家國故土、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的歷史。當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汕頭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後最早建立的經濟特區之一,要充分利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共建「一帶一路」等重大機遇,找準定位,揚長避短,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在新時代經濟特區建設中迎頭趕上。
羊城晚報記者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考察足跡一路回訪,感受到汕頭市民群眾的高漲熱情,人們對汕頭經濟特區40年再出發的建設信心正在這片粵東大地上奔湧沸騰,大家紛紛表示,將上下一心延續僑鄉血脈、根植潮商基因,建設出一個內秀外名的活力特區、和美僑鄉、粵東明珠。
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
百載商埠煥發全新活力
自1860年汕頭開埠以來的文化歷史,均濃縮在位於小公園永平路的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中——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到汕頭考察調研的第一站,在這座獨具一格的三層歐陸建築風格大樓內,汕頭開埠的歷史脈絡、重要意義,以及汕頭開埠以後給當地帶來的繁榮氣象完整再現。
「真沒想到是我親自將總書記迎進開埠陳列館。」汕頭市開埠文化陳列館90後講解員黃少彥接受記者採訪時一臉自豪喜悅。當天,黃少彥全神貫注地講解,總書記認真地聽、認真地瀏覽汕頭開埠以來的歷史,並不時地提問,與黃少彥進行互動。黃少彥表示,總書記的到來給了他莫大的信心去講好汕頭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真是振奮人心!」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館長張如強動情地告訴記者,「我們將謹記習總書記的殷切期盼和關懷指導,竭盡全力把工作做得更細緻深入,把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打造成汕頭一張新的文化名片。」
近年來,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所在的小公園開埠區已成為一處新晉「網紅打卡地」,作為目前我國保存最完整的開埠區之一,小公園開埠區擁有諸多歷史文化建築,呈環形放射狀格局的街道上,建有大片騎樓群。當日,習近平總書記便是沿著汕頭市小公園的騎樓兩側街道,步行察看開埠區街區人文歷史風貌,當地群眾和遊客們見到習近平總書記來了,爭相圍攏上來向總書記問好,習近平總書記也祝大家生活愉快、健康幸福。
說起當日現場的熱烈場景,汕頭市民王女士時隔兩日仍難以抑制自己的激動情緒:「當天現場的市民都激動萬分、深受鼓舞,總書記也很親切地向我們招手,在講話中我能感受到總書記對華僑文化歷史的感情、對汕頭寄予的厚望,我們都深受感動。」
汕頭小公園開埠區 沈文嘉 攝
鑑往知來做好「僑」文章
從開埠文化陳列館出來,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僑批文物館,這座與開埠文化陳列館隔街對望的,便是全國第一個僑批文物館,由原中國銀行汕頭分行舊址改建而成。在館內,習近平總書記聽取僑批歷史和潮汕華僑文化介紹,一件件濃縮了上百年華僑史的「僑批」吸引了總書記的目光。
據當日為習近平總書記介紹僑批文物館的老館長林慶熙回憶,總書記在參觀時曾指出,「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對此林慶熙表示,僑批文物館12萬封僑批文物,每一封僑批就是一個華僑華人勇於開拓、守信重義、愛鄉愛國的故事。「我將以僑批的歷史告訴大家,在現代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我們更應該以誠信為本,完善我們的信用體系,讓信用成為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動力。」林慶熙說。
僑批展品
一封封泛黃的僑批訴說著異鄉遊子的思念情,也見證了僑鄉社會的歷史變遷與潮汕先民守信重義的美德,如今,僑批、批局、水客等已成為歷史,但是誠實守信、艱苦奮鬥、心系桑梓的僑批文化永不過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保護好這些「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並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
當日,在現場近距離聆聽習近平總書記囑託的汕頭僑文化促進會會長蔡佳蓉,對總書記提到的僑文化深有感觸,「習近平總書記講起華僑、僑鄉特色與文化,並充分肯定了僑胞、僑領在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的巨大貢獻!作為一個僑務工作者,我深受鼓舞,大受啟發,今後一定要帶好僑文化促進會全體會員,向海內外僑胞、世界朋友,講好僑的故事,講好汕頭特區建設的故事。特別是汕頭全民喜迎亞青會之際,我們更加著力打好僑牌,讓亞青會取得圓滿成功!」
陳克湛(右)捐贈「豬仔錢」給汕頭市僑批文物館(受訪者供圖)
華僑文化引發強烈共鳴
習近平總書記在汕頭僑批文物館調研時,參觀了一批珍貴的僑批文物,其中一種名為 「豬仔錢」的展品甚為特別,不同於其他僑批藏品。它們是陶瓷所制,每一塊硬幣大小、色彩形狀各異,上面刻著「長樂」「明合公司」等不同字樣,這背後記載著一段重要的華僑歷史。
15日,羊城晚報記者獨家專訪了這批「豬仔錢」的捐贈者——新加坡知名畫家、收藏家陳克湛。陳克湛是赫赫有名的東南亞潮籍華僑陳慈黌家族的後人,他於2016年擔任新加坡「潮州節」的文化顧問時,舉辦了首次僑批展覽,從新加坡民間徵集展示了近百封僑批,其中一部分是特邀汕頭市僑批文物館前往參展,當時的僑批展在新加坡華人圈裡轟動一時。
2017年11月3日,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僑批研究會成立前夕,陳克湛千裡迢迢回到家鄉汕頭,給汕頭僑批文物館送來多枚珍藏經年的「豬仔錢」,填補了僑批文物館文物收藏的一大空白。
據了解,「豬仔錢」是一種非官方的瓷質流通代用幣,出自民間、用在民間。18世紀,大量華人被拐騙、擄掠在外充當苦力,這些「契約華工」也被稱為「豬仔」,僱主付給華工低廉的工資多以物品代替現款,有時也支付「豬仔錢」,但這種錢幣並非實用貨幣,它只能在僱主的種植園或礦山企業中流通。一枚枚陶製的豬仔錢,是一滴滴血汗換來的,豬仔錢成為南洋早期華工辛酸歷史的見證。
為何捐贈「豬仔錢」?陳克湛說:因為「豬仔錢」使用的特殊屬性,很少流出國外,我希望能讓家鄉人了解到我們華僑先人們在南洋艱苦奮鬥的真實生活史。
「我的父親成長於家鄉汕頭澄海,每當提起家鄉,我和父親的區別就在於:我說『去中國』,他說『回中國』。」1979年,20歲的陳克湛來中國參加文化交流活動,他特別抽出兩天時間,從廣州趕回汕頭澄海尋根,這是他首次回家鄉。「習近平主席最近在汕頭關於華僑文化的講話,我第一時間就看到視頻了,非常親切,讓我產生了深深的共鳴,我想起父親對我的叮囑:一定不能忘本,忘記我們的根在何處。所以一定要回家鄉,把老家建設得更美好!」陳克湛動情地說道。
編輯: 寶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