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堂
白玉堂是畢釗南他成名後的藝名。11歲時,堂兄畢勁持(擅演醜生)常帶釗南到戲班玩,看戲班排戲和演出。來戲班幾次後,他居然有板有眼地唱起粵曲來。戲班裡有位老倌(有資歷的主要演員)對他堂兄說:「睇唔出呢個靚仔天生好喉底,又好記性,不如收入戲班做徒弟。」堂兄正有此意,反正堂弟失學,把他帶入戲班混碗飯吃也好。小釗南聽到可以入戲班學戲,高興得跳起來,這年他才12歲。
入戲班後,釗南被小生靚全收為弟子。靚全教徒十分嚴格,每天都要徒弟們練扎馬、翻跟鬥、跑圓臺、耍棍棒、吊嗓子。畢釗南天生好動、好勝,練起功來不怕苦累,腰骨酸痛也咬著牙關練。靚全看到小釗南用功,刻苦,更加細心調教。有一次釗南練功受傷,靚全親自為他搓藥、按摩。釗南既學戲,也要做雜工,做起事來也很認真,備受眾人稱讚。
學戲一年,師父靚全便叫釗南出臺做跑堂(即演士兵、嘍羅一類的角色)。登臺一年後,釗南開始擔任配角,演一些武打戲。再過一年,釗南已十五歲,身材適中,相貌堂堂,演技大有長進,成為戲班裡排名第三小生(即武生)。到了十九歲的時候,他已執掌正印小生。師父靚全替他取了第一個藝名「靚南」。其中「靚」字是師父的,「南」字是他自己的,師徒兩名各取一字合成的藝名,蘊含師父對他的殷切期望,意味深長。
《三俠五義》錦毛鼠白玉堂
1922年,戲班排演《五鼠鬧東京》一劇,取材自小說《三俠五義》,書中「五鼠」,原是劫富濟貧的江湖大盜,後來受包青天感化收歸門下。《五鼠鬧東京》是武打戲,「五鼠」中的「錦毛鼠白玉堂」,性格剛傲,藝高膽大,飾演此角色,演唱武打難度很大。戲班幾經研究,一致認為靚南才能擔當此角。
靚南不負眾望,在演出中以非凡的氣度徵服了觀眾。其中有一連串動作是從布景中3米高的牆上空翻落地,緊接著就是開打。只見他身形飛快,在刀光劍影中上下閃躍,搏得臺下觀眾的陣陣掌聲。他的唱腔珠璣悅耳,爽快流暢,也贏得了觀眾的稱讚。在廣州有位96歲的戲迷回憶當年看這齣戲,還津津樂道「五鼠」中演「錦毛鼠白玉堂」一角的靚南最成功。還說這齣戲在省港澳二十多個劇場巡迴演出百場,場場滿座。
自成功飾演錦毛鼠白玉堂一角後,戲班裡大家不再叫他靚南,只叫他「白玉堂」。有時在街上,有觀眾認出他,也呼「白玉堂,白玉堂!」。後來他乾脆改藝名叫白玉堂。這年他才22歲,並一躍成為廣東粵劇界名演員。
白玉堂成名後,更加勤奮好學。他經常請教白駒榮、馬師曾、薛覺先等名演員,吸收各家之長,成為文武雙全的演員。白玉堂曾出演的文戲《蟾光惹恨》、《佛觀尋母》、《雨夜尋梅》、《舍子奉姑》等都是比較成功的。唱腔婉轉流暢,咬字清楚,表演情真意切,性格鮮明。特別善唱南音和中板,與千裡駒合演的《舍子奉姑》,唱到入情之處,令許多觀眾傷心落淚。與肖麗章合演的《蘆花夜渡》,有些唱段雖比較冗長,但由於他唱得精妙動情,觀眾深受感動,臺下鴉雀無聲。
擅長武打戲,人稱「小武狀元」
白玉堂擅長的武打戲也越來越精練,並能夠獨立設計武打動作,發展了南派武打戲變化多端、乾淨利落的特點。他和靚元亨合演的《江東小霸王》,與曾三多合演的《黃飛虎反五關》,均是親自參與設計,武打動作比前人設計的更精彩,所以同行尊稱他為「小武狀元」。
白玉堂俊美的扮相
值得一提的是,白玉堂還是一位粵劇改革的積極參與者。傳統粵劇以演古裝戲為主,極少演反映現代題材的時裝戲。1928年薛覺先演時裝戲《毒玫瑰》,反映當時名妓白玫瑰含冤昭雪的故事,很貼近生活,有教育意義。白玉堂也積極參與改革,曾演出過時裝戲《嚴瑞生》、《繁華夢》等。《嚴瑞生》取材於當時上海發生的一樁轟動全國的謀殺案。嚴是個浪蕩之徒,為謀財殺害妓女蓮英,被判死刑。白玉堂演嚴瑞生臨刑時唱的一大段表示懺悔的二黃,動情之處,令觀眾感嘆不已,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白玉堂從上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先後在大同春、新中華、永壽年、定乾坤、孔雀屏等省港大戲班擔當過正印小生、文武生。他一生演出的劇目近百出,五千多場。演出的地方除省港澳各地之外,還到過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等地演出,可說是名揚省港,譽滿南洋。
得意門生羅家寶
白玉堂成名後,有不少人拜他為師,有些後來還成為著名演員。如羅家寶、劉美卿、黃君武等都是白玉堂的得意門生。羅家寶至今仍記得白玉堂的教益,他說:「三叔是我的好師父(白玉堂排行第三,粵劇界晚輩多尊稱他為「三叔」,同輩尊稱他「三哥」),我是他半個徒弟,我的唱腔就是他親自指點,不斷改進的。」原來羅家寶青年時曾經師承白玉堂和另一位名演員桂名揚的唱腔,將兩者所長融匯一起,創造出自己的獨特風格,成名後被粵劇界譽為「蝦腔」(羅家寶乳名蝦仔,故有此稱)。1994年白玉堂逝世出殯,羅家寶親自赴香港扶靈送葬,可見他對師父的敬重。
得意門生劉美卿
廣東粵劇院著名演員劉美卿也是白玉堂的愛徒。劉幼年在花縣,少年入戲行就認白玉堂為師,師徒有同鄉之誼,感情甚篤。劉美卿曾回憶說:「三叔教徒弟認真細緻,對我特別愛護。三叔去了香港後,一別30多年,直到1982年,省粵劇院組團到香港演出,我和羅家寶也去了,趁機探望師父。三叔早已息演在家,聽說我們到了香港,便親自到劇場探望我們。還設宴招待我們。」劉美卿邊回憶,邊拿出在香港和師父的合照,動情地說:「三叔是個好師父啊!」
白玉堂關心家鄉的發展,曾多次回鄉演出,為家鄉的粵劇愛好者傳授戲藝。在他的影響下,花縣曾經一度掀起演唱粵劇的熱潮。1949年,他最後一次回鄉演出時,花縣已有50多個業餘粵劇演出隊。他老家有一個畢村半脫產粵劇團,農忙耕田,農閒排戲到附近四鄉演出,團裡的主要演員都曾經得到白玉堂的指教。這個團是花縣眾多演出隊中水平最高的之一。
白玉堂1950年移居香港
白玉堂1950年移居香港後不久就息演,篤信佛教,深居簡出。不過,凡有各地粵劇界的朋友到港,他都會去見面。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省港兩地粵劇交流頻頻,他多次舉行茶話會或宴會,先後接待過羅品超、羅家寶、文覺非、郎筠玉、紅線女、陳笑風、劉美卿等著名演員。1994年,白玉堂去世出殯,省港澳和南洋一帶許多粵劇界人士赴港為他送殯,悼念這位粵劇前輩。
(文/陳棣生 圖來自網絡。)
編輯:郭婉勳
你是本土花都人,你要了解祖先
你是新花都人,要了解花都歷史
關注花都人:掃二維碼,
或 長按指紋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