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畢氏名人:粵劇老倌白玉堂

2021-02-28 花都人
「睇唔出呢個靚仔天生好喉底,又好記性,不如收入戲班做徒弟……」白玉堂,原名畢焜生,又名畢釗南。白玉堂是他的藝名。他1901年出生於花縣畢村宮溪鄉昌仁村,童年學藝,長大後,成為三、四十年代粵劇名演員,對省港粵劇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白玉堂

白玉堂是畢釗南他成名後的藝名。11歲時,堂兄畢勁持(擅演醜生)常帶釗南到戲班玩,看戲班排戲和演出。來戲班幾次後,他居然有板有眼地唱起粵曲來。戲班裡有位老倌(有資歷的主要演員)對他堂兄說:「睇唔出呢個靚仔天生好喉底,又好記性,不如收入戲班做徒弟。」堂兄正有此意,反正堂弟失學,把他帶入戲班混碗飯吃也好。小釗南聽到可以入戲班學戲,高興得跳起來,這年他才12歲。

入戲班後,釗南被小生靚全收為弟子。靚全教徒十分嚴格,每天都要徒弟們練扎馬、翻跟鬥、跑圓臺、耍棍棒、吊嗓子。畢釗南天生好動、好勝,練起功來不怕苦累,腰骨酸痛也咬著牙關練。靚全看到小釗南用功,刻苦,更加細心調教。有一次釗南練功受傷,靚全親自為他搓藥、按摩。釗南既學戲,也要做雜工,做起事來也很認真,備受眾人稱讚。

學戲一年,師父靚全便叫釗南出臺做跑堂(即演士兵、嘍羅一類的角色)。登臺一年後,釗南開始擔任配角,演一些武打戲。再過一年,釗南已十五歲,身材適中,相貌堂堂,演技大有長進,成為戲班裡排名第三小生(即武生)。到了十九歲的時候,他已執掌正印小生。師父靚全替他取了第一個藝名「靚南」。其中「靚」字是師父的,「南」字是他自己的,師徒兩名各取一字合成的藝名,蘊含師父對他的殷切期望,意味深長。

 


《三俠五義》錦毛鼠白玉堂


1922年,戲班排演《五鼠鬧東京》一劇,取材自小說《三俠五義》,書中「五鼠」,原是劫富濟貧的江湖大盜,後來受包青天感化收歸門下。《五鼠鬧東京》是武打戲,「五鼠」中的「錦毛鼠白玉堂」,性格剛傲,藝高膽大,飾演此角色,演唱武打難度很大。戲班幾經研究,一致認為靚南才能擔當此角。

靚南不負眾望,在演出中以非凡的氣度徵服了觀眾。其中有一連串動作是從布景中3米高的牆上空翻落地,緊接著就是開打。只見他身形飛快,在刀光劍影中上下閃躍,搏得臺下觀眾的陣陣掌聲。他的唱腔珠璣悅耳,爽快流暢,也贏得了觀眾的稱讚。在廣州有位96歲的戲迷回憶當年看這齣戲,還津津樂道「五鼠」中演「錦毛鼠白玉堂」一角的靚南最成功。還說這齣戲在省港澳二十多個劇場巡迴演出百場,場場滿座。

自成功飾演錦毛鼠白玉堂一角後,戲班裡大家不再叫他靚南,只叫他「白玉堂」。有時在街上,有觀眾認出他,也呼「白玉堂,白玉堂!」。後來他乾脆改藝名叫白玉堂。這年他才22歲,並一躍成為廣東粵劇界名演員。

 

白玉堂成名後,更加勤奮好學。他經常請教白駒榮、馬師曾、薛覺先等名演員,吸收各家之長,成為文武雙全的演員。白玉堂曾出演的文戲《蟾光惹恨》、《佛觀尋母》、《雨夜尋梅》、《舍子奉姑》等都是比較成功的。唱腔婉轉流暢,咬字清楚,表演情真意切,性格鮮明。特別善唱南音和中板,與千裡駒合演的《舍子奉姑》,唱到入情之處,令許多觀眾傷心落淚。與肖麗章合演的《蘆花夜渡》,有些唱段雖比較冗長,但由於他唱得精妙動情,觀眾深受感動,臺下鴉雀無聲。


擅長武打戲,人稱「小武狀元」

 

白玉堂擅長的武打戲也越來越精練,並能夠獨立設計武打動作,發展了南派武打戲變化多端、乾淨利落的特點。他和靚元亨合演的《江東小霸王》,與曾三多合演的《黃飛虎反五關》,均是親自參與設計,武打動作比前人設計的更精彩,所以同行尊稱他為「小武狀元」。


白玉堂俊美的扮相

 

值得一提的是,白玉堂還是一位粵劇改革的積極參與者。傳統粵劇以演古裝戲為主,極少演反映現代題材的時裝戲。1928年薛覺先演時裝戲《毒玫瑰》,反映當時名妓白玫瑰含冤昭雪的故事,很貼近生活,有教育意義。白玉堂也積極參與改革,曾演出過時裝戲《嚴瑞生》、《繁華夢》等。《嚴瑞生》取材於當時上海發生的一樁轟動全國的謀殺案。嚴是個浪蕩之徒,為謀財殺害妓女蓮英,被判死刑。白玉堂演嚴瑞生臨刑時唱的一大段表示懺悔的二黃,動情之處,令觀眾感嘆不已,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白玉堂從上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先後在大同春、新中華、永壽年、定乾坤、孔雀屏等省港大戲班擔當過正印小生、文武生。他一生演出的劇目近百出,五千多場。演出的地方除省港澳各地之外,還到過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等地演出,可說是名揚省港,譽滿南洋。


得意門生羅家寶


白玉堂成名後,有不少人拜他為師,有些後來還成為著名演員。如羅家寶、劉美卿、黃君武等都是白玉堂的得意門生。羅家寶至今仍記得白玉堂的教益,他說:「三叔是我的好師父(白玉堂排行第三,粵劇界晚輩多尊稱他為「三叔」,同輩尊稱他「三哥」),我是他半個徒弟,我的唱腔就是他親自指點,不斷改進的。」原來羅家寶青年時曾經師承白玉堂和另一位名演員桂名揚的唱腔,將兩者所長融匯一起,創造出自己的獨特風格,成名後被粵劇界譽為「蝦腔」(羅家寶乳名蝦仔,故有此稱)。1994年白玉堂逝世出殯,羅家寶親自赴香港扶靈送葬,可見他對師父的敬重。

 


得意門生劉美卿

 

廣東粵劇院著名演員劉美卿也是白玉堂的愛徒。劉幼年在花縣,少年入戲行就認白玉堂為師,師徒有同鄉之誼,感情甚篤。劉美卿曾回憶說:「三叔教徒弟認真細緻,對我特別愛護。三叔去了香港後,一別30多年,直到1982年,省粵劇院組團到香港演出,我和羅家寶也去了,趁機探望師父。三叔早已息演在家,聽說我們到了香港,便親自到劇場探望我們。還設宴招待我們。」劉美卿邊回憶,邊拿出在香港和師父的合照,動情地說:「三叔是個好師父啊!」

白玉堂關心家鄉的發展,曾多次回鄉演出,為家鄉的粵劇愛好者傳授戲藝。在他的影響下,花縣曾經一度掀起演唱粵劇的熱潮。1949年,他最後一次回鄉演出時,花縣已有50多個業餘粵劇演出隊。他老家有一個畢村半脫產粵劇團,農忙耕田,農閒排戲到附近四鄉演出,團裡的主要演員都曾經得到白玉堂的指教。這個團是花縣眾多演出隊中水平最高的之一。

 


白玉堂1950年移居香港


白玉堂1950年移居香港後不久就息演,篤信佛教,深居簡出。不過,凡有各地粵劇界的朋友到港,他都會去見面。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省港兩地粵劇交流頻頻,他多次舉行茶話會或宴會,先後接待過羅品超、羅家寶、文覺非、郎筠玉、紅線女、陳笑風、劉美卿等著名演員。1994年,白玉堂去世出殯,省港澳和南洋一帶許多粵劇界人士赴港為他送殯,悼念這位粵劇前輩。

(文/陳棣生 圖來自網絡。)

編輯:郭婉勳

你是本土花都人,你要了解祖先

你是新花都人,要了解花都歷史


關注花都人:掃二維碼,

 長按指紋加關注



相關焦點

  • 老倌攜新秀出演 香港粵劇薪火綿延
    據悉,這也是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2019年中國戲曲節的重點劇目,資深老倌與粵劇新秀同臺演出,為灣區觀眾端上「戲曲大餐」。記者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後臺採訪《媚香留情》編劇及演員,揭秘臺前戲後的創作故事,並為大灣區未來粵劇交流發展建言。「因為耗時長、報酬不高,現在能寫粵劇劇本的人不多,質量也都參差不齊。」
  • 【粵劇】幕後人物
    編劇家往往是劇目的靈魂,南海十三郎和唐滌生便是其中的表表者,著名的人物還有1950年代的曲王吳一嘯、曲聖王心帆、曲帝胡文森,音樂家有尹自重、羅家英的四叔掌板羅家樹、打鑼高根等等。名伶自民國初期,粵劇演員人才輩出。首先有五大流派,包括薛覺先、馬師曾、桂名揚、白駒榮/白玉堂和廖俠懷,而「粵劇四大名醜」則指半日安、葉弗弱、廖俠懷與李海泉(李小龍父親)。
  • 粵劇會成為老一輩的專利?我可不相信
    用說話交代情節、人物的思想感情。>打: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發、玩扇子、武刀弄槍、耍棍揮棒,舞動旗幟等等。建於舊城區民居之間的八和會館面積雖小 , 但它對粵劇藝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卻是奇大的。如今,八和會館的三面牆壁上還張貼著歷代穗港粵劇名人的劇照, 比如著名的陳醒漢、關德興、靚少佳、任劍輝、白雪仙、梁醒波、鄧碧雲等粵劇名人, 還有大家熟悉的香港影視名人, 如汪明荃、羅家英、李香琴、鄭少秋等等。
  • 薛覺先:享有「萬能老倌」等美譽的他曾大刀闊斧改革粵劇
    薛覺先曾習京劇,取其所長,以豐富粵劇藝術,並不斷創新,在淨化舞臺、提高粵劇表演藝術、培養後輩等方面貢獻很大。薛覺先以文武生見長,又能反串花旦、兼演紅生,有「粵劇伶王」、「萬能老倌」、「萬能泰鬥」的美譽,並與京劇大師梅蘭芳並稱為「南薛北梅」。薛覺先出生在一個不富裕的書香家庭, 薛覺先四歲時常坐在母親膝上看戲,看完戲後,他還在家裡有模有樣地「咿咿呀呀」地唱起來。薛覺先5歲時,一家搬到香港。
  • 【粵劇小百科】(327)駱津、徐若呆
    他還長期從事粵劇唱腔、音樂設計,設計過數十個戲中的唱段,能大膽進行革新、創新。如為現代粵劇《家》設計的唱腔獲全國現代戲優秀唱腔獎,《情探》的唱腔設計也有較高水平。他還創作山歌、方言歌與廣東音樂,如《荔湖春曉》《僑光曲》《鼎湖春光》《山村早晨》等。他擅長多種樂器演奏,尤以小提琴演奏聞名,其獨創的演奏技巧具濃鬱粵樂味。
  • 《順德-我和老倌有個飯局》第三季·即將開鑼
    《雄標的天空》是珠江經濟臺的名牌欄目,主持人雄標是資深廣播人,從事電臺、電視廣播30多年,是電臺戲曲類節目主持的佼佼者,從2016年期起到2018年,雄標成功策劃、實施兩季的《我和老倌有個飯局》,近40名粵劇粵曲大老倌、名家蒞臨「飯局」,和每期飯局現場超過百名的聽眾、觀眾食客聯歡;通過「觸電直播」、「粵聽APP」等直播平臺形成直播,每期觀眾在
  • 一樣演黃飛鴻,關德興、白玉堂、谷峰、史仲田、劉家輝有何不同?
    (佛山無影腳)在影視劇中飾演黃飛鴻的演員有很多,其中佼佼者:關德興、白玉堂、谷峰、史仲田、劉家輝、成龍、李連杰、譚詠麟、錢嘉樂.王群、趙文卓、曾思敏、季天笙、彭于晏,鄭愷等一個黃飛鴻,一個個長相不同、個性不同
  • 粵劇
    粵劇名人   紅線女 馬師曾 白駒榮 陳笑風 羅家寶 嚴淑芳 羅品超 盧啟光 林小群 白雪仙 文千歲 梁少芯 鍾雲山林錦屏 陳小漢 鄭培英 關青 彭熾權 郭鳳女 曹秀琴 馮剛毅 黃偉坤 曾慧 吳國華 李淑勤 鄧志駒 倪惠英 蓋鳴輝 丁凡 麥玉清 蔣文端 卓佩麗   郭鳳女
  • 粵劇中國保護中心與香港八和會館座談傳統粵劇發掘保護工作
    ,並就粵劇傳統的發掘與保護事宜展開座談。粵劇中國保護中心陳剛主任,章耀明秘書長,盛春原副秘書長,鍾哲平副秘書長,粵劇中國保護中心顧問葉兆柏,顧問梁建忠,南寧粵劇老藝人顏怡,著名香港粵劇老倌(香港八和會館理事、康樂主任、「粵劇新秀演出系列」藝術總監)羅家英先生,香港八和會館李奇峰理事,岑金倩總幹事以及熱愛粵劇的社會人士共30人參加了本次座談會。
  • 粵劇名伶舊照片的故事
    據白超鴻等人回憶,這張照片是大家參加粵劇青年演員集訓班時,在課餘時間合影的。      筆者近日採訪了「粵劇界活字典」之一的粵劇老藝術家葉兆柏老師。葉兆柏老師說,照片應該是1958年省市粵劇團大合併前的1957年合影的。照片中的李豔霜鮮為人知,由於李豔霜身材高大,說話較粗亢,有點男子性格,戲行內稱她為「大牛霜」。
  • 【粵劇伶王】薛覺先
    曾習京劇,取其所長,以豐富粵劇藝術,並不斷創新,在淨化舞臺,提高唱、念、做、打水平,改革劇場陋習,培養後輩等,貢獻很大。薛覺先以文武生見長,又能反串女腳、兼演紅生,人稱「萬能老倌」。個人生平1904年4月生於香港。
  • 《七十二家房客》太子炳,不為人知的演技,「千面老倌」的美譽
    彭熾權是個粵劇演員,早在六十年代,他在廣東粵劇學校學習了5年之久,還是因為彭熾權在學校表現出色,才提前2年畢業的。 在戲曲裡的生、旦、淨、末、醜五個角色,彭熾權早已演了個遍,憑藉著精湛的演技,帶給觀眾們超過五十年的歡笑,他也被稱為「千面老倌
  • 羅家寶 - 粵劇「蝦腔」創始人
    生於 1930 年,順德人,父親羅家樹是著名的掌板師傅,叔父羅家權是著名的粵劇演員,香港粵劇演藝名人羅家英是他的堂兄弟。羅家寶自幼生於戲劇世家,從小受到了粵劇的薰陶,對前輩藝人薛覺先、白玉堂、桂名揚等名家的表演和演唱特色很有心得,顧集取各家之長,並結合個人的聲音條件,創造了獨樹一幟好聽好唱的 「蝦腔」 。
  • 老倌有戲:陳玲玉與琵琶的半生情緣
    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
  • 葉紹德與粵劇
    葉紹德和粵劇:1949年參加音樂社,認識林家聲。1951年開始寫曲,1952年追從王粵生,代寫電影插曲,幾年間深受磨練。後由王氏介紹,拜識唐滌生,從此在粵劇班中行走浸淫。1956年薛覺先去世,在上海妹之兄顏耀林指引下整理薛氏名劇《花染狀元紅》。
  • 【獎】出自粵劇藝術大師薛覺先首本名劇,由名家新秀經典重現!
    戲骨陣容、精湛演技、實力超群精妙的曲韻,跌宕飽滿的劇情,讓人沉醉其中走近粵劇,享受別具一格的粵韻風情粵劇《花染狀元紅》由廖俠懷、謝唯一編劇,為已故的粵劇藝術大師薛覺先首本名劇,亦是其生前演出的最後一部劇目。
  • TVB1984年的「包青天」,黃日華演展昭,湯鎮業演白玉堂
    黃日華在劇中飾演展昭。十年後,他聯袂狄龍,再次出演這一角色。因為劇中沒有公孫策這個人物,所以包玲在很大程度上攬過了他的責任,幫哥哥出謀劃策,分析案情。另一方面,和展昭譜寫了很多纏綿情事。《鐵麵包公》共拍攝了兩部劇集,每一部都由若干個小故事組成。是以,除了主要人物,客串演員,好像走馬燈。
  • 天上白玉堂
    無論是三俠五義還是七俠五義最後一個都是白玉堂,都少不了白玉堂。
  • 「巾幗英雄」冼夫人北京「再現」:粵劇《譙國夫人》在京首演
    廣東粵劇院 供圖  中新網北京12月22日電題:「巾幗英雄」冼夫人北京「再現」:粵劇《譙國夫人》在京首演  作者 王堅 何俊傑 祝燕彩  中國古代南北朝時期,神州上下,群雄逐鹿,戰火紛飛。嶺南一地,俚族少女冼英繼任千峒大首領……面前是大軍步步進逼的鐵蹄,背後是誓死抗爭的俚族百姓,存亡之際,冼英的抉擇緊緊地抓住了觀眾的心弦。
  • 這麼美的粵劇頭飾,竟然出自人手?——粵劇頭飾手藝人寧靜的故事
    粵劇是廣東傳統戲曲之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臺精彩、完美的粵劇表演,離不開服飾搭配、離不開背後默默做頭飾的手藝人。      我們這就帶大家走進粵劇的後臺,了解粵劇演出的背後,這位堅持用自己的手藝去製作的粵劇頭飾手藝人——寧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