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因為趕上中秋節的緣故,假期比往年多了一天,與其說是國慶小長假,倒更像過年八天樂。
恰逢疫情過後,國內電影院剛剛開放不久,很多沒能在春節檔上映的電影,紛紛選擇國慶檔和觀眾見面,再加上不少新作品,一時間百花齊放十分熱鬧。
近一年沒能好好在電影院中消遣一番的觀眾很給面子,據統計,國慶檔首日票房超7億(含預售),三天之內總票房達20億,吸引了全國近5000萬觀影人次。這個數據雖然不能和去年相比,但對電影從業者來說,已經是莫大的欣慰。
其中自然要屬《姜子牙》備受關注,作為彩條屋"封神宇宙"系列的第二部作品,有《哪吒之魔童降世》珠玉在前,讓它還未上映就倍受期待,上映後更是以勢如破竹的姿態迅速席捲國慶檔,4天斬獲十億票房,可見國漫崛起,指日可待。
從《哪吒之魔童降世》可以看出,"封神宇宙"系列是在原有中國古神話的基礎上,塑造一個新的世界觀,以新角度解讀人物,賦予他們新的靈魂。
在創作者的思路下,哪吒不再是大家熟悉的三太子,以正義凜然之姿立於天庭,聽從天帝調兵遣將。而是以小魔頭形象出現,他所到之處雞飛狗跳,人人視他為妖魔鬼怪,這都給了觀眾全新觀感。
《哪吒》的核心在於意識覺醒,在得知自己實為魔丸之後,仍堅持他要走的路,並喊出"是神是魔,我說了算"這樣驚天動地的壯語,這無疑是動人的,每位觀眾都將因為電影中熱血的反叛意識而熱淚盈眶。
某種程度上,《姜子牙》延續了這種思想,電影看完忍不住讓人思考:在大是大非面前,到底該附庸神性,還是堅持人性?
雖然《姜子牙》的票房一路看漲,但口碑卻呈現兩極化。喜歡它的人覺得,電影畫面精美,特效恢宏。故事人物不死板,沒有完全的好人壞人,複雜立體。作為主角,姜子牙敢於挑戰封建權威,以一己之力去對抗整個仙界,"不救一人何以救蒼生"的吶喊也振聾發聵。
《姜子牙》對於故事人物的重塑值得稱讚,可也有人覺得,電影立足點太大,導致劇情支離破碎。
能看出團隊是想講一個大氣磅礴的故事,將姜子牙塑造成純粹中國味的英雄,但細枝末節太多,兩個小時遠遠不夠,bug不斷。比如師尊結局如何,只用一句"受到懲罰"一筆帶過,令人摸不著頭腦。小九本該是核心人物,但她身上單一的故事線,不夠讓觀眾看出她的獨特性。
四不相和申公豹的犧牲,都試圖把觀眾逼到臨界點,但套路化的劇情略顯空洞,最終觀眾只覺心酸,卻沒有眼淚。
結尾強行升華,姜子牙突然爆發神力,斬斷天梯,心路歷程完全跳躍式前進,渲染不夠,沒有共鳴,更沒有衝擊力。
當然,《姜子牙》所傳達的精神內核還是很鮮明的,相信大部分觀影人都會被感動到,從這一點來說,電影的格局還是很大的。
90後說起日漫總侃侃而談,從小時候看過的《七龍珠》《四驅兄弟》到後來的《死神》《海賊王》等等,日漫始終保持著常人無法想像的生命力,直至近幾年還不斷有新的優秀作品面世。
反觀國漫,似乎大家的記憶還停留在《葫蘆娃》和《大鬧天宮》。曾經我們也能製作出很棒的動畫,為什麼後來就消失不見了呢?這難免讓人意難平。
直到2016年《大魚海棠》上映,才讓我們看到國漫復興的火苗。也正是《大魚海棠》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讓中國動漫人有勇氣往前邁步,一鼓作氣推出《大聖歸來》《大護法》《哪吒》等優秀作品。
除了院線電影之外,某播放平臺於2016年推出"青春國漫劇場"大獲成功,不斷把著名IP動漫化,《鬥羅大陸》《全職高手》《魔道祖師》等都收割粉絲無數,由00後組成的核心用戶人群可以說明,國漫已經走過了最艱難的開始,逐漸生根發芽。
中國濃厚的歷史、自成一體的神話世界以及獨特的哲學文化,都是能支撐國漫肆意生長的土壤,只是現在國產動漫行業還不成熟,每製作一部新作品,恨不得大家齊上陣,就像龍族把自己身上最堅硬的鱗片給敖丙一樣,沒有競爭關係,有的只是嘔心瀝血。
這無疑是眾望所歸的局面,但也隱隱令人擔憂。《姜子牙》口碑並不如《哪吒》,但票房漲幅卻快過《哪吒》,一味追捧是否能帶來良性發展?
就像《大魚海棠》剛上映時,也曾遭遇口碑危機,看似討論生死輪迴的哲學大事,實則是個三角戀故事,角色刻畫浮於表面,邏輯不夠自恰,但沒妨礙它成為國漫裡程碑。
在為國漫開心的同時,也要保持理智,一部好作品不能只依託精緻的畫面和特效,不能通篇引經據典卻講不出一個完整的故事,更不能捆綁營銷妄想走捷徑。
如何講出真正打動人心的好故事,是《姜子牙》帶來的反思。我們註定是見證國漫復興的一代,我們對國漫一直抱有很深的期待,希望中國動漫人不要被前面的勝利衝昏頭腦。
國漫崛起,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