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中的雙子座流星雨和象限儀座流星雨又將光臨地球。作為難得的星空視覺盛宴,這兩場流星雨自然也吸引了攝影愛好者的關注。冬季流星雨氣象條件穩定,便於提前根據天氣預報選取拍攝地點,制定拍攝計劃。但是冬夜的低溫也讓一些攝影愛好者對此心生畏懼。只要掌握必要的拍攝技巧,做好個人和器材的低溫保護,冬季流星雨並不難拍。
2017年雙子座流星雨預計將於12月14日達到高潮,13日和14日兩個晚上都值得一拍。雙子座流星雨每小時最大天頂流量(ZHR)可以達到120,今年雙子座流星雨正好趕上農曆月末,只有快黎明時才會升起一絲殘月,對觀測和拍攝基本沒有什麼影響,拍攝機會難得。而2018年1月4日前後的象限儀流星雨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幾乎整夜都陪伴著明亮的月光。所謂月朗星稀,觀測數量和拍攝效果都會大打折扣。
拍攝流星雨首先需要晴朗的夜空,沒有雲彩和雨雪的幹擾。冬季北方氣象條件比較穩定,從躲避霧霾的角度考慮,剛剛冷空氣過境的地方或者高出周圍幾百米以上的山頂上能見度會比較好。
其次要遠離城市光害,建議離開大中城市50公裡以上,北京這樣的大都市則要離得更遠一些才好。冬季的山區鄉村道路上降雪融化較晚,如果是雨雪過後出行,選擇拍攝點時要考慮汽車的通過能力。
英仙座流星雨在安徽黟縣西遞村上空綻放,28張照片疊加合成。 湯珺琳 攝
拍攝流星雨時,鏡頭以中焦到超廣為主。越廣的視野,捕捉到流星的概率越大,但是如果畫面範圍太廣,往往流星在畫面裡只佔很小一部分,不夠明顯。較窄的視野,雖然拍到流星的概率小一些,但是拍出來的效果在畫面裡卻更明顯。
拍攝流星雨的曝光參數,則要具體看拍攝地的光汙染情況和月光情況。較高的感光度和較大的光圈可以捕捉到較暗的流星,但是如果單張拍攝時間較短,則會增加拍到半顆流星的可能,因此曝光參數需要綜合考慮。在沒有月光幹擾遠離城市的優良環境裡,雙子座流星雨可以參考ISO6400、F2.8、30秒這樣的組合進行試拍,試拍後回放,根據直方圖對曝光參數進行修正。而象限儀流星雨在月光照耀下,恐怕就要參考ISO1600、F5.6、15秒這樣的曝光組合。流星雨的基本拍攝方法就是連續拍攝,可以藉助機身自帶的間隔拍攝或者定時快門線實現,最好關閉機身長時間曝光降噪的功能而用後期降噪。
流星雨主要有兩種拍攝思路,第一種是選擇一個比較好的前景和構圖,期待畫面中合適的位置划過一顆明亮的火流星,有點「守株待兔」的感覺。這種拍法不一定需要太廣的廣角,24mm甚至35mm再加上一點點運氣,都可能剛好捕捉到明亮的火流星。
另外一種拍攝思路是用儘量廣的廣角,長時間連續拍攝同一片廣闊的天空,後期把所有畫面中的流星合成到同一張畫面中,形成「星如雨下」的效果。很多天文愛好者在進行這種處理時往往會苛刻要求背景星座完全對應,一般攝影愛好者要求可以不這麼嚴格,但最好也不要胡亂後期,如一顆流星反覆使用等。就像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每一顆流星划過夜空的痕跡也各不相同。
因為流星在天空中出現的位置完全是隨機的,看到哪裡流星多就往哪個方向拍,有時候反而一顆流星也拍不到。有經驗的影友拍攝流星雨時,都是儘量多的布置機位,超廣、中焦各種焦段結合,機位越多,覆蓋的天空越廣,越容易拍到流星。因此拍攝流星雨時,家裡蒙塵許久的老機器都可以找出來發揮餘熱。
一座銀河拱橋橫跨天際,兩顆來自英仙座的流星打破了寂靜的夜空。 湯珺琳 攝
冬季拍攝流星雨最大的困難就是低溫。低溫對攝影器材有一定影響,對攝影師更是嚴峻的考驗。戶外拍攝時,要注意身體的保暖措施,尤其是手、腳、頭部的保暖,儘量避免出汗後在風口拍攝。對器材而言,低溫下電池性能下降,因此首先需要較平時準備更多的電池備用。其次是在溼度比較大的地方,鏡頭上容易結露甚至結霜,影響成像,現在有USB供電的鏡頭髮熱帶,給鏡頭加熱避免結露,也可以把暖寶寶之類的東西固定到鏡頭周圍,起到類似的效果。
在戶外拍攝時,儘量選取開車能到達的拍攝點,留相機在車下拍攝,人則躲進車裡避寒,是冬季拍攝流星雨時一個很好的辦法。布置好多個相機之後,在車上只需要注意觀察相機是否還有電,是否在持續拍攝就可以了。佳能相機工作時,機身上會有一個紅色的LED燈始終亮著,便於觀察。尼康和索尼的機器就要注意兩張拍攝的間隙屏幕亮起或者寫卡的指示燈閃爍。需要注意,如果一直開著發動機取暖,停車時排氣管最好在下風方向,避免尾氣進入車內。
冬季在寒冷的環境下拍攝完成,回到溫暖的室內或者車裡的時候,在相機、鏡頭表面,甚至封閉不嚴的相機、鏡頭內部會產生一層冷凝水,嚴重者會發生短路的危險。因此器材最好事先放進攝影包內,待溫度緩慢升高到和周圍環境一致再拿出進行操作。
文章選編自《中國攝影報》·2017年·第93期·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