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天和別人聊天,談到他在廣點通上投放一筆資金去引來粉絲,然而流量變現的效率沒有改善。
感到有些心灰意冷,於是暫時放棄公眾號轉向淘寶運營。
對於這種做法,我挺理解的,畢竟流量的變現,是關乎於自媒體的生存,沒有收入,運營就顯得極其艱難。
這也是很多公眾號運營者最終停更,解散的最根本原因,理想和現實,很難去平衡。
可是,依舊還有一大批人把時間都紮根在公眾號,通過接廣告,賣產品、讚賞等收割一波金錢,那導致這兩種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公眾號仍然是一個賺錢流量池,只是卡在了怎麼將流量轉換變現的步驟裡。
很多人容易認為,我只要有流量就不用擔心變現的問題,這種想法是認為流量=變現,兩者是相通對等的關係,往往這種想法就已經阻礙了變現效率。
事實上,粉絲流量只是變現的第一步,即流量<變現,達到變現的途徑是需要經過多層的步驟完成,為此導入流量後,只是加大了變現的可能性。
02
對於接廣告為生的公號提高變現的效率有兩種,降低底線門檻和提高自身信用。
當你成為一個大V時,會有一大批廣告找上門來,像投資理財,偽保健品的那些。
只要你的底線夠低,你不顧這個有什麼影響就恰飯,可以接的廣告有很多,自然賺的錢就多。
也會有一些號主會篩選性的選擇,對於要不要接這個廣告,看自己更注重形象還是在意金錢。
毋庸置疑的是,接廣告的本身就是檢測你的成本。
閱讀的打開人數和取關人數的比例,其實就可以大概看出你的變現效率了。因為每接一次廣告,必然會引發一批人取關。
如果說把流量稱為某個平臺的知名度,那麼變現就是你的品牌價值,把知名度和品牌兩者化為對等時,則需要提升品牌形象和把運營流量。
這就講到自媒體的自身信用(KOL),即為真實感,權威性,信任感。
被美化的東西總是帶著虛假性,就像你網購不會去看官方的精修圖,而是通過賣家曬出的圖片去選擇。這就是我們說的真實感,接地氣。
為此,人們對那種從草根出身上位的人會更有親切感和覺得真實。
自媒體上,你會喜歡一個人是因為她特有的價值觀得到了你的認同,自然推薦產品的時候也就容易獲得認同。
在這個現實的社會,你想多賺一點錢,真的要看你的變現效率的強度,你有擁有變現的孵化能力,自然可以賺到錢。衡量的就是你可以帶來的利益。
03
引導用戶購買產品進行變現,跟接廣告有些不同,也有相似點,比如信任感。
信任感,是任何時候都不會缺少的,比如一個紅人隨口一說的產品好用,或者推薦使用什麼牌子,甚至對待賣貨的直播時間,紅人和電商平臺比起來,重視程度立馬就不同了。
讓流量變銷量的結果,剔除產品質量好壞的因素,我們需要抓住用戶的消費心理。
我們經常講,消費的行為大多時候屬於一種欲望的衝動性行為。
比如用戶的消費刺激心理,這就如同雙十一、雙十二的購物狂歡節一樣,自帶一種【我現在不買就吃虧的想法】,從而使很多人在這一天進行消費。
限量和產品理念,都是能提高產品價值的因素,而用戶在購買產品時有一種心靈基託,
之前有一款鑽石的產品理念[一生只愛一個人],也就是說一個人這輩子只有一次購買資格,而想要購買戒指需要進行感情的測試,檢測你們是相互相愛才能售賣。
這種做法,從限制的條件和設置的門檻,以及賦予的理念,都會讓很多女性想要擁有此戒指,然而並不是因為有多少克拉的牌面大,而是戒指背後的用意。
而男性本來並不需要被花費如此多的費用去買一枚戒指,但他心甘情願去購買這件產品的行為,並不是奢侈品的消費,而是一種「情感維繫支出」。
還有一點就是從眾的連環效應,當你在專櫃看到很多人路過都沒有去購買,那麼你自然也不會產生購買的欲望。
相反,你看到一堆人在排隊購物買單,那種發現好物的好奇心和想要消費的心理,就是愈加強烈。
所以你看,產品的銷量,是需要你利用一些技巧和理念去提升它的價值,並不是一昧地進行曝光,引入流量後,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你看現在,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哪裡投放廣告,增加知名度,可是你不能忘記,別人在背後在做著品牌策劃的事啊。
所以,粉絲的轉化,流量的變現,都是和運營策劃息息相關的,怎麼讓你的產品被各式各樣的牌子所選中,這個是產品的特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