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紙·故地·故人——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校史粵東考察團在梅州

2020-12-22 梅州網

  建設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是2020年省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的重要工作。根據省、市關於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的工作部署和許瑞生副省長作出的批示精神,受梅江區文旅體局委託,2020年11月3日至7日,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曹天忠、檔案館實體檔案部副主任李敏玲及歷史學系碩博研究生一行9人赴五華、興寧、蕉嶺和梅江區等地進行田野考察、文獻搜集與口述訪談。考察團重走抗戰時期以中山大學為主,包括相關的廣東各大中院校東遷之路,不僅實地探尋了國立中山大學、廣東省立文理學院、私立廣州大學、私立中華文化學院、私立嶺南大學以及香港私立華南中學等學校在粵東的辦學舊址,還收集到一批珍貴的檔案文獻。在尋訪故地的過程中,在親歷者及其後人的回憶下,大家發現那些冷冰冰的文獻史料背後卻隱藏著一段段豐富鮮活、溫暖立體的歷史和故事。

  ●洪雨/文 段美欣/圖

  一 故紙 搜集遺留當地檔案文獻

  歷史研究的目光要向下看,檔案查找的方向也要向下,如果將搜尋方向從國家級、省市級檔案館下移到縣級檔案館,研究者會發現更接近地方實情的歷史文獻。五日來,考察團將大量的時間投身於檔案故紙堆中。每到一個地方,必訪問當地檔案館。在五華縣檔案館、興寧市檔案館、蕉嶺縣檔案館的館藏檔案目錄爬梳中,大家驚喜地發現一大批國立中山大學、私立廣州大學、嶺南大學等粵省高校的文獻。

  此次考察的最大收穫,便是發現了一批粵省遷梅高校遺留下的同學錄與畢業紀念冊。圖片史料是史料分類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以往我們收集遷校史料中的薄弱點。除了文字史料之外,圖片作為一種形象史料,能更好地讓觀者回到歷史現場,感受歷史變遷。在這批國立中山大學、私立廣州大學、華南中學、中華文法學院、廣東省立文法商學院等學校的同學錄裡,保存有大量照片。譬如校長、院長、系主任、教授的風採照,同學的畢業照、集體照,校長、教授們的題字,校園景象……由於紙張厚實,照片保存得非常完好,教授們的睿智溫和與學子們的意氣風發都清晰地展現在我們眼前,文獻上枯燥的名字忽然生動起來,一個個人名開始具象化,讓人忍不住猜想他們的過去和後來。

  在地方檔案館與縣誌辦中,大家還發現多套近代教育資料彙編,為進一步尋找線索提供了很大方便。如在興寧市檔案館發現的一套《興寧縣教育志史料彙編》,收錄有興寧縣學校簡史、校友回憶、時人題詞、人物小傳等,涵蓋抗戰期間中大與粵省其他大中院校遷徙至興寧的辦學記錄與回憶。其中《抗日戰爭時期遷入興寧的大專院校》和《廣東興寧高級工業技術學校簡史》兩文,記載有省立文理學院、勷勤商學院、國立中山大學與私立廣州大學等高校遷入興寧的簡史。位於現興寧市委黨校的廣東省立興寧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成立於1942年,首任校長為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教授羅雄才。因著這一層關係,中山大學工學院遷往興寧後,便曾借用興寧高工校舍、城南鄉伍氏住宅寶善廬、秋陽廬、東壩朱屋等地辦公、上課。工學院復員廣州後,留下來的教學經驗與工科知識,影響了興寧高工以後的辦學,也奠定了興寧工業發展的技術基礎。

  在考察過程中,曹天忠教授多次強調獲得檔案文獻並不是搜集材料的終點。「檔案一定要與其他文獻材料互相驗證,甚至要實地考察,檢驗檔案記載的真實性。」田野考察的重要性也在於此——發現文獻,實地考察,口述訪談,多種史料比勘互證。經過這一系列的努力,研究者才有可能接近於歷史的真相。

  因此,根據收集到的檔案材料,我們進行了一系列實地考察,試圖連接過去與現今,發現與考證各學校辦學具體地址如今何在以及發生的滄桑巨變。

  二 故地 追尋粵省高校在梅辦學地點

  1945年1月,日軍進攻坪石,粵北形勢危急。中大當局通過緊急疏散,開始抗日戰爭以來中大的第三次遷校。此次遷校分為梅縣、連縣、仁化三處辦學,其中粵東由代校長金曾澄率領校本部、研究院、文學院、理學院、醫學院、先修班及附中部分師生在梅縣;法學院在蕉嶺縣路亭;農學院在五華縣岐嶺;工學院在興寧縣東壩朱屋。這些學院具體在哪個位置?現狀保存如何?應該如何紀念?這是我們此次活動的考察重點。

  數日來,在當地相關學者專家、政府工作人員、村幹部等的指導和幫助下,考察團奔波於各縣(市、區),重走抗戰遷校之路,追尋先輩求學印跡。

  當年各院校多借用當地客家圍龍屋、宗祠、寺廟、學校來辦學與生活,我們考察的地點也集中於此。大家先後前往位於五華縣岐嶺鎮榮福村的新蘇屋、塗屋、梁屋,看到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辦學舊址早已掛上五華縣粵北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的牌子,此地已經被保護起來。我們奔赴興寧市葉塘鎮甘塘村的東壩朱屋(今上大廈),看到工學院學習與生活過的舊址早已坍塌荒廢,只有完好的外牆可以看出其時朱屋的高大氣派。根據中山大學檔案館館藏的興寧縣政府關於安排中大員生宿舍的代電,興寧市寧新鎮城南村的寶善廬、秋陽廬曾經作為工學院暫時辦學的舊址,遺憾的是,前者已蕩然無存,後者現正面臨拆遷的厄運,大家感情十分複雜。梅江區大浪口的張氏書院是香港華南中學遷梅後的學生宿舍,也早已拆除,令人心疼不已。

  興寧市西河背朝天圍饒屋是饒氏祖屋祠堂,此地建造於嘉慶年間,距今已有近四百年歷史。抗戰時私立廣州大學曾遷往此處辦學,近年來經饒氏理事會捐資修繕,整體保存完好。蕉嶺縣文福鎮路亭街的路亭中學、丘氏宗祠與羅氏宗祠,是國立中山大學法學院辦學與生活舊址,羅氏宗祠保存良好,而丘氏宗祠卻破敗不堪。在梅江區三角鎮灣下村和三龍村,當年法學院擬遷的安國高級小學已經成為機場的草坪。

  我們還前往興寧市葉塘鎮報福寺(廣東省立文理學院、廣東省立勷勤商學院辦學舊址),梅江區泰康路基督教堂及廣益女子中學舊址(嶺南大學辦學點舊址)、青年會麟慶樓(嶺南大學通訊處舊址)、學宮(嶺南大學附屬中學辦學舊址),庇佑過離鄉師生的寺廟現在依然供奉著香火,當年的基督教堂如今依舊唱著聖歌。

  我們還先後尋訪了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舊址(今梅江區樂育中學、黃塘醫院)、理學院舊址大覺寺(今梅州師範學校附屬小學)。當年保護過中大學子的地方,如今亦有許多青蔥少年在此孜孜不倦地求學。

  戰火紛飛,世事變遷,而薪火不絕,希望不滅,知識之火與文明之光便是這樣傳承下來。

  中大校友的故居亦是我們這次考察的重點。因前段時間電影《八佰》熱映,出生於蕉嶺的謝晉元為世人熟知。他曾考入國立廣東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前身)預科,後投筆從戎,轉入黃埔軍校學習,從「文學生」轉為「武學生」。我們來到蕉嶺縣新鋪鎮尖坑村,參觀瞻仰了謝晉元故居、紀念館及紀念碑。在紀念碑前,大家靜默三鞠躬後,曹天忠教授用客家話念了一段悼詞,似乎在與謝晉元將軍問候家常一般,令人幾乎潸然淚下。

  梅州名人黃藥眠是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國立中山大學前身)英文系畢業生,其同父異母兄長黃枯桐則是中大農學院院長。黃藥眠故居椿蔭堂位於梅江區金山街道辦事處小溪唇,據黃藥眠侄孫女黃瑋珍介紹,黃藥眠的五兄弟並未分家,這裡也是黃枯桐的故居。19世紀60年代,晚年的黃枯桐住在如是樓二樓,從不下樓,生活用品及用餐都是小籃子吊上二樓,由父親黃宛奇和母親張照霞照顧。黃氏家族與中山大學及紅色革命淵源頗深。黃瑋珍的堂叔祖父黃藥眠曾是中共黨員,叔叔黃力是東江縱隊成員。黃枯桐與黃藥眠都曾在中大任職,此外還有曾任中大數學系主任的黃新娥和畢業於中大歷史系、曾任廣西社科學院院長的黃錚。

  考察團還在河源市龍川縣老隆碼頭尋探中大師生的足跡。1945年10月下旬,分散在粵東各地的師生員工,齊集龍川老隆集體乘船返穗。中大的復員船隊由幾十艘「大眼雞」組成,運載著復員師生和學校圖書儀器等公物沿東江南下,一路旗幟飄揚,延綿十數裡,極為壯觀。船隊到了惠州,師生轉乘汽車到東莞樟木頭,再轉乘廣九鐵路火車,最終回到闊別七年的廣州。

  三 故人 挖掘中大師生與當地民眾的互動關係

  實地的田野調查還不足以讓我們充分理解文獻記載的溫度與立體。「所有的文本材料不是把材料拿到手就可以解讀,更重要的是要看誰做的,誰講的,誰怎麼樣講,面對這些文本的時候什麼人做出什麼反應。」因此,對親歷者進行口述訪談是考證史實、理解史事必不可少的一環。透過親歷者及其後人的娓娓訴說,我們接觸到了書本之外生動有趣而觸動心靈的另一面。

  在訪談中,我們發現東遷的中大校舍幾乎都是當地村民自願免費提供的,而且大多是新建大屋。在農學院舊址五華岐嶺榮福村高圳小組塗屋,老人們說過村裡建有舊蘇屋,因不敷居住,蘇姓幾戶人家又合夥修築了新蘇屋。由於抗戰爆發,新蘇屋便提供給遷來此地的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師生讀書與居住。在法學院舊址蕉嶺文福鎮路亭下村,82歲的丘氏媳婦張清秀老人介紹,抗戰勝利前夕國立中山大學法學院學生曾在她家住過,他們家的大屋做過路亭中學的辦公室,她曾祖父丘贊侯與丘逢甲交好,祖父丘逸儂當過文福公學校長,與丘逢甲之子、國立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丘琳是世交通好。

  98歲的羅裕香老人仍然記得,興寧葉塘鎮甘塘村東壩朱屋是她的丈夫朱坤華及家公當時新建好的大房子,敬重讀書人的丈夫免費借給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的師生上課與住宿。「抗戰勝利那天,中山大學的大學生高興得在我家裡的二樓蹦到天亮。」老太太如是說。1978年,外甥陳明豐考上中山大學生物系,朱坤華並沒有過多誇耀過自己對中大的恩情,僅僅輕描淡寫對他說了一句:「我只不過給中山大學提供一個辦學的場地。」跨越數十年,這段歷史第一次呈現在中大學子面前,竟是如此的無私與淳樸,這讓大家萬分動容。

  在抗戰烽煙中,中大艱難辦學,在戰爭年代努力保留讀書的種子。而這條艱難漫長的遷徙之路並不都是孤獨困苦的,因為善良與接納,讓沿路的荊棘都開滿了鮮花。

  香港私立華南中學在香港淪陷後曾遷到梅江區大浪口辦學,據94歲的張善卿老人回憶,他曾在華南中學讀初二初三,記得當時全校有學生千餘人。當時校長郭兆華租了七八間店面當作教室,同時還搭建臨時教室、大禮堂以及燈光球場,學生則租他家的書院作宿舍。張氏書院為曾祖父張元堂所建,父親張淇銓同意租給學生做宿舍。當時一個房間的租金約為一鬥半米或兩鬥米。婆婆楊順英和三伯母黎八妹在煮飯時會分點米給學生作為貼補。

  經過口述訪談,我們挖掘出許多中大農學院師生在當地學習與生活的細節。五華岐嶺塗屋的86歲老人塗振輝回憶道,抗戰時期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於此地辦學大約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學生近百人。當時他的年齡約11歲,經常跑來塗屋玩,主人叫塗金水。老人依稀記得門口掛有牌子,用毛筆在紙上寫著「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的字樣。師生們借用塗屋作為課室,辦學的條件十分艱苦。那時桌椅都是木板拼接而成,把牆刷黑當黑板用,學生們搬凳子就開始上課。當時有一位講客家話的黃老師很有名,五華縣府華城的官員經常騎馬來看他,估計是時任院長黃枯桐。學校飯堂的炊事員也經常向村民們買米買菜。其間,農學院的學生們專心讀書上課,並沒有參與當地種田等農活,有時還喜歡到河邊遊泳。由於彼此語言不通,平時較少交流,但大家都能和睦相處。塗振輝依然記得,教員有時會借望遠鏡給他們玩,還經常拿鍋巴給孩子們吃。77歲的塗屋羅桂英老人從上一輩老人那裡聽說,農學院師生與當地人的關係不錯,復員時還把廚房用具都送給村民。

  人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研究中最關鍵又最溫情的存在。著名歷史學者、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劉志偉教授提出要從人的行為及其交往關係出發去建立歷史解釋的邏輯。我們致力于田野考察,尋找地方檔案,搶救口述史料,力所能及保護歷史實物和建築,便是為了回到歷史現場,發現與建立人物之間的關聯,尋求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內在邏輯關係,發現其「何以至此」的密碼。通過拼接勾連歷史碎片,從歷史現場尋得歷史的內在邏輯,可以發現抗戰時期國立中山大學為代表的華南大中學校遷校出省出境,輾轉播遷,流動上課,是整個國家與民族社會文化的一個縮影。中國何以走向富強,中華文明何以連綿不斷,從中不難得到答案和啟示。

相關焦點

  • 閩粵贛交界之梅州高校——嘉應學院
    嘉應學院位於我國華南廣東省梅州市,是梅州市僅有的一所高校,承載著梅州高校建設的所有期盼。相信很多人好奇梅州的高校為什麼不叫梅州學院,而是叫嘉應學院。,新中國成立後,兩所學校進行了合併,定名為廣東梅州師範學校。
  • 最新丨廣東籍47名現任省部級高官簡介,揭陽、梅州、汕頭籍最多
    黃龍雲,1951年11月生,梅州梅縣人,1968年2月參加工作,1970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山大學管理學院企業管理專業研究生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經濟學碩士,高級政工師,經濟師。  何立峰,1955年2月生,梅州興寧人,1973年8月參加工作,198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廈門大學財政金融系財政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經濟學博士學位。
  • 強基計劃專業解讀——歷史學都學什麼?有哪些好大學?
    導讀 歷史學作為一門學科,它是清冷陳舊還是生動活潑,歷史學專業的畢業生的就業是「冷」還是「熱」呢?這個專業到底如何?什麼樣的考生適合報考呢? 什麼是歷史學?
  • 梅州市舉辦粵東片區新階聯圓桌論壇暨市新階聯年會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洪展偉、魯利韋、記者羅勉報導 12月12日,梅州市在世界客商中心舉辦2020年粵東片區新階聯圓桌論壇暨梅州市新階聯年會廣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李陽春,梅州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陳俊欽,廣東省新階聯會長黃西勤等出席大會。大會宣布正式啟動2020年粵東片區新階聯圓桌論壇。隨後,廣東省新階聯和梅州、汕頭、河源、汕尾、潮州、揭陽六市新階聯負責人圍繞「融入大灣區,對接先行區——數字經濟下如何促進發展把握機遇」主題,現場進行了交流探討和心得分享。
  • 地方敘事與精神書寫 - 梅州網 - 梅州新聞|梅州民生|客家|梅州旅遊
    □李鐘聲(著名評論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南方日報原副總編輯兼南方日報出版社原總編輯、省作協原副主席)  梅州地處粵東,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沒有明顯的區位優勢,但這個地區的人文底蘊、民間資源、文化質地卻有蓬勃的生命力,形成了一種文學富礦,值得作家們深挖和書寫。
  • 學習「四史」 回眸校史(八)| 建國前中國共產黨的外語教育——紀念...
    李大釗講授歷史學和社會主義釋疑,瞿秋白兼任社會學系主任,講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陳望道講授漢語語法及修辭學,邵力子講授古代散文及新聞學,田漢講授西洋詩歌,茅盾(沈雁冰)講授希臘神話及《西洋文學概論》,兼教英文,蔡和森講授社會進化史,惲代英講授心理學,張太雷講國內外時事。任弼時1924年從莫斯科東方大學畢業後,來到上海大學教授俄語,等等。
  • 從客家民系看中華文明的生命力到底有多能扛!
    客家的第二次遷徙起於唐朝末年的黃巢之變,客家先民從皖豫鄂贛等地區再次南遷,進入皖南、贛東南、閩西南及粵東北。第三次遷徙起於北宋末年的金人南侵,隨後蒙古族入主中原,客家先民從閩西南、贛東南遷往粵東、粵北地區。第四次遷徙起於明末清初,由於清兵南進,客家的一部分又從粵東北遷往粵中、桂、臺、湘、川等地。
  • 視頻|「脫貧奔康·粵來粵好」直播活動走進梅州的臺前幕後
    視頻|「脫貧奔康·粵來粵好」直播活動走進梅州的臺前幕後南方網  作者:程麒  2020-05-20 梅州市市長張愛軍領銜梅州市縣領導幹部組成「梅州帶貨天團」為「梅州柚」「嘉應茶」「蕉嶺木耳」代言。
  • 梅州有那麼多好地方,你去過哪些?
    網友緣系廣雲攝核心看點:素有「九峰十八景」美譽的王壽山,聳立於閩粵邊境的萬山叢中,海拔一千多米。東西側分別是閩西永定縣洪山鄉和粵東梅州市梅縣區松源和桃堯兩鎮。當地更有俗諺云:「石馬面目清,日暖天放晴;石馬山戴帽,日間雨必到」地理位置:五華縣長布鎮獅雄山山作屏 地作氈 塔為筆 天為紙
  •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班婕妤為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讒害,退居冷宮,後有詩《怨歌行》,以秋扇閒置為喻抒發被棄之怨情。南北朝梁劉孝綽《班婕妤怨》詩又點明「妾身似秋扇」,後遂以秋扇見捐喻女子被棄。這裡是說本應當相親相愛,但卻成了相離相棄。⑶故人:指情人。卻道故人心易變(出自娛園本),一作「卻道故心人易變」。⑷「驪山」二句:用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愛情典故。
  • 廣東三大民系區分明顯且獨立成系,分布廣泛全球影響力巨大!
    另外,廣東省還是文化區分最為明顯且獨立成系的省份。廣東省有三大民系(或三大文化體系),分別是廣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這三大文化體系不僅在語言上絕然不同,就連飲食口味和風俗習慣也基本上是獨樹一幟。但是,我們隔壁班也有一個同樣來自廣東梅州地區的同學,他們班的同學也想找他教唱粵語歌曲,但令人尷尬的時,這位來自梅州的同學竟然連一句廣東話都說不上來,所以就有很多同學質疑他:你究意是不是廣東人啊?
  • 梅州:市長縣長輪番直播帶貨扶貧產品
    梅州:市長縣長輪番直播帶貨扶貧產品 2020-05-18 09:02:00來源:南方日報
  • 梅州脫貧村民自組樂團鄉間演出年入百萬
    梅州脫貧村民自組樂團鄉間演出年入百萬 2015-01-28 10:20:2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梅州1月28日電 題:梅州脫貧村民自組樂團鄉間演出年入百萬  作者 楊草原 蔡欣欣  「扶貧『雙到』真正好,協助村民謀發展,村容村貌換新顏
  • 上萬張「故紙」叩開歷史之門
    在鎮江丹陽,市民孫國武用上萬張「故紙」叩開了那些塵封的過往和歷史變遷,恍若舊日流光中的過客,將歷史背後的記憶一件件擦拭、撿拾、呈現出來。滿屋「故紙」堪比收藏館  孫國武是鎮江市丹陽文化支部盟員,也是一名「故紙」收藏愛好者。
  • 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自主招生考試舉行 周杰倫歌詞入試題
    中山大學自主招生考試現場聚集了大量考生和家長。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高鶴濤攝  昨日,中山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舉行自主招生考試。中山大學是面試,華南理工大學是筆試。中山大學面試中,「高考應不應該取消外語考試」「人工智慧能否取代醫生」「共享單車倒閉與併購潮」都成為考官的問題。華南理工大學的筆試題更為活潑輕鬆,如「周杰倫《菊花臺》歌詞『徒留我孤單在湖面成雙』的成雙是指什麼」「房間裡面比較熱,開著冰箱門可以降溫嗎」等試題都很接地氣。  6月10日 ,中山大學2018年自主招生面試在廣州校區南校園舉行,來自全國31個省(市、區)的約1050名考生參加。
  • 中山大學明年有望實現碩士研究生千人擴招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中山大學研究生招生網今年9月16日發布的《中山大學2021年考試招收碩士研究生招生章程》顯示:中山大學2021年擬招收碩士研究生約8000名(含推薦免試生),包括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兩種類型,學習方式分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複試錄取階段將視教育部正式下達給該校的招生計劃、生源狀況和學校發展規劃等情況對招生計劃做適當調整。
  • 2020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深汕中心醫院招聘79人公告((十五批))
    中山大學醫科的學科水平在國際居領先地位,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藥學入選教育部「雙一流」建設學科。   作為中山大學醫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始創於1835年,是中國近代第一家西醫醫院、中國西醫教育的搖籃、孫中山先生學醫及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也是中山大學醫科的發祥地。
  • 同名不同校:臺灣清華、中山大學與大陸有何淵源
    「中央」大學「復校」之初,亦僅設「地球物理研究所」,1968年遷址桃園中壢,同年「恢復」大學部,但因僅有與地球物理相關的科系,校名也暫稱「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廣州中山大學曾經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國立高等學府,其在臺校友數十年間也一直在努力推動「復校」,但因種種原因,「復校」困難重重,進展緩慢。這其中既有經費困難的因素,也有1970年代以後臺灣高等教育逐步普及,「復校」熱潮需要降溫的考慮。至1980年,「國立中山大學」終於獲準成立,校址選定高雄西子灣。
  • 2019年中山大學考研複試分數線已公布
    2019考研中山大學複試分數線已公布!相信接下來很多2019考研考生都會關注34所考研複試分數線及考研國家線相關信息。複試及錄   取要求參見相關院系規定。複試及錄   取要求參見相關院系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