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稱,臺灣人愛看大陸清宮劇,前有《甄嬛傳》,後有《延禧攻略》,都掀起追劇熱潮。
據臺灣《旺報》8月29日報導,《延禧攻略》共70集,自2018年7月19日開始播出,掀起大中華區「延禧旋風」追劇風潮。媒體報導該劇總播放點擊率已突破130億人次,臺灣也突破百萬人次,「延禧旋風」可謂一枝獨秀。
▲大中華區掀起「延禧旋風」追劇風潮。(微博@電視劇延禧攻略)
報導稱,兩岸文化DNA相同,臺灣觀眾看大陸古裝劇完全不會有理解上的困難,只要劇情夠吸引人,製作夠認真,很容易激起觀眾的熱情。把臺灣喜歡追大陸清宮劇現象放到島內中學教科書刻意淡化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架構下思考,其實非常有趣。
第一,臺灣官方刻意忽略中國歷史與文化,清宮劇卻能潛移默化地喚醒年輕人沉睡中的文化DNA,與中國歷史重新聯結起來。第二,大陸劇集流行代表大陸文化軟實力的躍升。
▲《甄嬛傳》在臺熱播促使臺灣商家開發了很多周邊產品,如「溫太醫」宮廷御用芳香精油。(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灣的流行文化,包括流行音樂和影視劇,曾經是大陸幾代人共同的青春記憶,在相當長時間裡影響乃至形塑了大陸的流行文化。大陸「60後70後」喜愛的鄧麗君、「80後」追捧的小虎隊以及現在仍然很有人氣的周杰倫,至今都能引起大陸不同年齡層的共鳴。在影視劇方面,瓊瑤劇一度也是票房保證,幾度創造收視奇蹟,《包青天》《新白娘子傳奇》等臺版歷史劇之前也曾連年在大陸電視臺循環播放,可見臺灣文化軟實力在大陸的影響力。
報導稱,這些都已變成往事,如今情勢倒轉,臺灣在流行文化上的優勢已然不在,反而是大陸的流行文化開始在臺灣大行其道。更重要的是,大陸的流行文化也開始贏得臺灣年輕人的青睞。許多古裝劇原本只是吸引年齡層偏高的客群,如今也大為不同,大陸依靠精良的製作以及新穎的劇情安排,成功吸引臺灣年輕人,從而贏得了臺灣流行文化界的未來,足可成為好幾代臺灣人的共同記憶。
之所以會出現這一局面,一方面是因為臺灣近年來沉溺於小確幸式的影視作品,缺乏廣闊視野,難以走向更大市場,加上許多歷史題材的作品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偏向,不僅引起政治爭議,而且也很難贏得大陸民眾的認同,自然更不可能打開大陸市場。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在於,臺灣影視劇和流行音樂的製作經費有限,投資規模持續萎縮,直接導致作品質量的下降。
報導稱,反觀大陸,許多電視劇動輒上億的製作費,只要肯用心,自然會造就精品劇集。有意思的是,大陸的製作團隊常常也要仰仗港臺專才,據透露,《延禧攻略》的梳妝師是臺灣人,造型設計則是香港人。這就意味著,臺灣的優秀人才還是擁有廣闊的發展舞臺,只是臺灣的就業環境已經容納不下他們。換句話說,這才是臺灣面對大陸不斷提升的文化軟實力,應該最為值得反映的一面。
報導稱,大陸應該充分意識到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藉助兩岸文化交流的春風,讓更多臺灣民眾接觸、接受大陸的流行文化,進而逐步改變對大陸的認知和觀感。
大陸近年來不斷釋出惠臺政策,希望吸引更多臺灣人前進大陸,從而在大陸的土地上推進兩岸融合,但無論如何,仍然會有臺灣民眾至今都沒去過大陸,對這部分人而言,流行文化顯然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大陸影視劇集和娛樂節目的流行可以讓更多臺灣民眾足不出戶就可改變對大陸過去的刻板印象。
▲藉助兩岸文化交流的春風,讓更多臺灣民眾接觸、接受大陸的流行文化,進而逐步改變對大陸的認知和觀感。(中新網)
進一步說,如果古裝劇可以幫助確立兩岸的歷史聯結,那麼時裝劇則可以幫助臺灣民眾了解大陸的現實發展,事實上,許多生活方式和思維觀念的塑造都是來自於時裝劇的流行,這也是提升文化軟實力,提升好感度的重要方式。
目前來看,在臺灣流行的影視劇還主要集中在古裝劇,大陸的時裝劇來臺播出的數量還不夠多,這應該成為大陸未來的努力方向。可以預期的是,通過時裝劇的熱播,越來越多臺灣年輕人也將對大陸的流行觀念和生活方式產生直觀認識,對大陸自然也就不再有任何的陌生感,未來若有直接交流機會,自然也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文化衝突,這對兩岸融合的塑造無疑也是一大助力。
來源:參考消息
作者:閆齊
本期編輯:賈雯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