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友對民宿的嚮往,就是想讓自己對遠方的想像在那裡得到印證,獲得迴響。那種迴響帶給人的是如同遠行的遊子回到久別的故鄉,親近、溫暖,不用防範。
1、
民宿一詞,源於日本,簡單地說就是主人利用閒置房屋接待遊客,為他們提供體驗當地自然、文化與生產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設施。
後來民宿這種住宿業態傳入臺灣,並經由臺灣帶入大陸。
大陸最早類似於民宿的住宿業態叫法有很多種,客棧、青旅、公寓、家庭旅館甚至農家樂等等,至今依然這樣。近幾年來,大概官方為了統一叫法,開始以「民宿」統稱這類小型化、個性化,有別於傳統酒店賓館的住宿業態。
2、
民宿的興起,最早是文藝青年的帶動,不論是麗江、大理、廈門等民宿熱點地區無不如此。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文藝青年們帶著一股情懷,在靠近熱門景區的小村落,很便宜地租下閒置的村舍院落,經由創意地改造成為充滿小資情調的民宿。
文藝青年們大都囊中羞澀,錢是個問題,所以只能釋放情懷。
也就是說,住宿簡單,但情懷泛濫,這是民宿發展的第一階段,我把它叫做民宿1.0版。
在1.0時代,是情懷而不是資金驅動了民宿從無到有再到蔚然成風。
3、
由情懷驅動的民宿1.0迅速成為背包客的最愛,也迅速讓投資民宿成為一股風潮,此時也就進入了民宿2.0時代,這時候資金成為主導因素。
情懷不是每個人都有,但情懷可以用資金包裝出來。於是乎,像麗江、大理、廈門等熱點地區,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許多設計型民宿,同樣充滿著小資情調,只不過它的服務幾乎是酒店化的,和民宿本身代表的當地生活、人文色彩並不見得有多大關聯。
對投資民宿的老闆來說,錢不是問題,但情懷很成問題,不過沒關係,只要有錢,一切不是問題。
換句話說,2.0時代,民宿的味道變了,情懷是包裝的,住宿是精緻的。從1.0到2.0,驗證了「文藝青年的情懷永遠幹不過土豪手裡的錢」這個很讓人受傷的道理。
現在正是民宿2.0當道的時候,你想開一家好的民宿,情懷不重要,資金才是王道。
4、
民宿畢竟是有別於酒店賓館的體驗,它是一種很小眾的東西,它不許大,只能小;它的主人不能只為了賺錢,還要有某種和錢無關的氣質,或詩書,或琴畫;或江湖遠,或山林深;或有大碗的酒,或有小杯的茶;或有手磨的咖啡,或有自種的鮮花。
驢友對民宿的嚮往,就是想讓自己對遠方的想像在那裡得到印證,獲得迴響。那種迴響帶給人的是如同遠行的遊子回到久別的故鄉,親近、溫暖,不用防範。
一家吸引人的民宿,你會把它當成家,你能嬰兒般地入睡,夢裡,你摘得到樹上的野果,抓得到稻田的泥鰍,還會遇到兒時的玩伴。
是的,越來越個性化,同時也越來越講求住宿體驗和舒適度,並且強烈渴望體驗當地文化的背包客越來越多。
這就決定了用情懷做民宿並不會消退,相反依然有很大的市場,只不過情懷現在需要資金的加持,畢竟1.0那種簡單粗糙和2.0那種土豪式的住宿都無法滿足背包客們的需求。
簡而言之一句話,有錢有情懷,是民宿的3.0時代。
回歸情懷本身,小型化、個性化,在3.0時代,民宿是資金和民宿主人(可以簡稱:宿主)個人特質的深度融合。
一家民宿,如果宿主有錢,身上有個性化的文藝特質,又結合當地風情打造得精緻,有好的住宿體驗,它能夠成功,甚至成為網紅,絕對不是一件讓人意外的事。
5、
我覺得把民宿主人簡稱為「宿主」是一種很有意思的叫法。
宿主是生物學專用詞彙,是指為寄生生物包括寄生蟲、病毒等提供生存環境的生物,寄生生物通過寄居在宿主的體內或體表,從而獲得營養。
到民宿住宿的客人當然不是寄生生物,但天南地北的客人來到民宿,不管是住一天還是一段時間,用寄居來形容也是一種很有意思的說法。
一個好的宿主,他(她)和他(她)的民宿帶給寄居者的營養,一定是一段可以回味很久的記憶。
我開民宿的時候,有一位女房客在留言中寫道:大叔,我睡的是你,不是床。
她這樣「調戲」我,我當然覺得很爽。
民宿就是這樣,它的魅力首先在於宿主,而不是住宿。換句話說,到哪裡都是睡,只不過睡什麼樣的人,感覺完全不同。
「我睡的是你,不是床」,3.0時代,一家小眾的民宿,是大眾的文藝情懷的折射。在大眾中打造小眾,是現在和未來的民宿該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