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要評論此文章,請將意見發給此留言板,我會一一回復。
點擊此進入評論區留言,理性交流
《寒蟬鳴泣之時》的完結篇揭露了推動整個劇情發展的兩個關鍵人物:帶領大眾打破既定命運的古手梨花,和為了堅守執念走向歧途,視人命如草芥策劃「終末作戰計劃」的核心「反派」鷹野三四。
寒蟬的一大特色在於對戰後日本社會遺留弊病的呈現與鞭撻,鷹野只能說是當初灰暗勢力下的傀儡。本以為強大到可與「神」相比擬,殊不知費盡周折依然圈囿於他派政權的指使中。
其實多數自詡強大的人,何嘗不是在削平稜角,努力改變自己讓自己適應社會的人。畢竟無法幹預一個過於宏大複雜的體系,「領袖」級別的人物也並不多見,既然多數派的意志不能輕易動搖,那就嘗試去改變自己,融入格局。
為什麼鷹野沒有選擇去改變這個社會,因為她的初衷並不是幹涉政權,只是想讓大眾都認可高野的研究而已。而比起捍動整個體系,在體系下的名利場出類拔萃是最快捷的博取地位的方式。所以她只能選擇去融入這個社會。
然而一次次的阻撓和打擊,加之各方政客的表面諂媚和伺機謀反,一度讓其心灰意冷,陷入了偏執的境界,所以拉攏同夥一併製造了「終末計劃」——即便自己達不到既定的夢想,要拉一大波人下水,側面讓大眾認可自己的研究,以此來滿足心理平衡。
為了私慾不擇手段,親手將科學研究政治化,既可憐又可恨。
完結篇的鷹野被羽入喚起了不堪回首的往事,童年悲慘的記憶讓她覺醒「自己明明只是想作為人而活下去」的最初想法,然而執念讓她越走越偏,陷入了萬劫不復的泥淖,明明想做個人,實現夢想,到頭來卻發展成泯滅人性的偏執狂,早已背離了初衷。她是冷血自私的「偽神」,同時又是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的犧牲品。
結局的痛哭,是對自己的嘲笑,亦是一種釋懷。她在那一瞬或許放下了怨念,得到了靈魂的救贖。
醫學與人情人性的衝突,以及梨花的點睛之句「這個世界已經不再需要有輸家」所傳輸的和平理念,是寒蟬完結篇的亮點所在。
我覺得像梨花這樣的觀點,可能會有人不太認同,但可以理解。畢竟這是她基於自身的選擇和想法。
其實梨花所述是貼合寒蟬主旨的,寒蟬所傳達的就是「信任與愛」的價值觀,而不是一味去爭高下的勾心鬥角。鷹野就是太過看重輸贏與爭位,才一步步背離了初心,淪陷為惡魔。羽入和梨花的那番話更傾向於打開其心結,讓她意識到錯誤,放下執念與怨恨,得到救贖。
可能我們普通人更看重因果報應,認為為惡者必將受到應有的懲戒。包括我也是這麼想的,鷹野種下那麼多惡果,結局應該付出代價才對。我們可能不太理解為何梨花會對這個一次次在不同世界傷害親友,導致她掙扎於輪迴悲劇中的原罪,最終會選擇寬恕,其實細細想來,還是解釋的通的。
梨花經歷了百年的磨礪,心智早就超過了常人,有著不同尋常的通透與成熟。她從每個朋友陷入各自悲劇的經歷中悟到了信任與團結的重要性,同時也明白一個道理:就算是表面上的十惡不赦者,也難免有一段痛苦的往事,是這份不堪重負激發了內心的偏執,誘使其一步步走向惡的絕路(比如詩音)。
與其讓之自食惡果,從悲劇生以悲劇落幕,不如從心靈層面喚醒良知,讓她頓悟自己的罪行,得到救贖(罪滅篇禮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同理,梨花選擇寬恕,是她「輪迴百年所覓得的答案」,本意是想讓三四清醒並放下一切,不要再陷入執拗的瘋狂,為了私慾無差別害人;不要再被政客當槍使,尋回她的初心;不要再一味因爭輸贏而大動幹戈,人與人之間本應和諧共處。
我們所說的因果報應,是人性社會所必需,而梨花的豁達,體現的是她的「神性」,因為她是百年輪迴者,思想異於常人,達到社會層面之上的境界,所以可以理解。
梨花的理念與三四信奉的,乃至當時社會一貫存在的「叢林法則」恰好相反,後者體現的是階級鬥爭,前者傳達的則是和平、大同的理想社會理念。
我想作者龍騎所想表達的應該是大眾畢生追求的和平共識,即減少無意義的鬥爭,多一分包容與理解。
對於如何對待為惡者,這部作品並沒有單純從其行為本身評判,而是深挖其內心,以「救贖」代「報應」,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思想,偏向於「感性」,需要足夠的通透與豁達,所以只適用於個別人內心的選擇,但不適用於以法律道德約束或制裁行為的理性現實社會。
後記:另一種說法是,羽入和三四才是神與偽神的對立,不過我不覺得梨花是傳達主旨的機器,上述那段話是她的真情實感,是她「經歷百年後悟得的答案」。如果這其實是羽入的想法,那也可以這麼理解:梨花轉達了羽入的意志及其存在的意義。
至於梨花在賽殺篇後決定做回「普通人」,確實是梨花的想法,但其實通篇來看,梨花一直在神性與人性中切換(更為成熟的音色會傳達一些透徹想法),結局亦是如此。她真正放下「魔女」標籤的賽殺篇,也是在完結篇之後的事了。
無數世界的原梨花,其實在被現梨花頂替後,就已經是現梨花的靈魂了,後續各種苦痛也都是同一個梨花在承受,她們的犧牲終究是現任梨花的犧牲。所以自始至終都是她一個人扛下了所有,如果這樣理解也不存在「代替諒解」一說了。梨花的寬恕,就是經歷了無數次輪迴後自己選擇的寬恕。
不過,其他世界的梨花乃至其他無辜者因為梨花的介入而被迫一併承擔因果。梨花在成功拯救最後世界的結果也是以無數世界陪同者的犧牲為基石鋪墊出來的。
其實放大了看,每個世界都會有不同的梨花在不同的世界輪迴,如果所有梨花都不選擇輪迴,那麼其他世界將正常運行,但是否大多數世界會一併發展為相同的悲劇結局呢?所以總體而言,梨花好歹拯救了無數碎片中的一個世界,總比放任自流讓每個世界都得不到拯救要強。
另外,對於賽殺篇的世界觀,觀眾方面還是有爭議的,它究竟屬於夢境還是另一個世界,尚無明確定論,不過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而且的確不可能每個世界都如出一轍,所以我上文也提到了「大多數」。
最後,貼一段表達「醫學與人情人性的衝突」的劇情,以此收尾。
下期預告:
1.【舊熱點雜談】淺談張繼先的表現與高福的爭議
2.【社會隨想】對於網絡上部分偏激言論的個人見解
3.【文學雜談】如何看待現階段的喜劇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