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作為華北地區水安全保障的堅定實踐者和水生態修復的重要推進者,立足職能,在行動方案的實施中,從水文監測、數據校核、協調調水補水、監督檢查、實施效果評價等方面,認真履行各項職責,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做法與經驗
全面做好水文監測,確保數據及時準確
《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行動方案》印發後,海委按照水利部統一部署,主要在引調水、河湖補水、地下水三方面開展了駐測、協測、巡測等工作,做到監測及時、到位,數據完整、準確,為方案實施和效果評價提供了有力支撐。
為更好服務實施效果評價,海委主動開展專題研究,首次對京津冀地區各類水文站網布設的合理性進行分析。通過對3335個雨量站、286個河道水文站、724個水庫水文站、228個堰閘水文站的數據進行收集,從覆蓋密度、分布情況、數據報送及時和準確度等方面開展分析,並進一步開展了各類數據的整編,判定降水和地表徑流監測站基本滿足超採綜合治理工作的監測和評估要求。通過對194個河湖水文站、76個地表水質監測站、987個地下水水位監測站的數據進行採集和分析,判定水文測站布設基本能滿足對實施補水的河湖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量和水質要素進行控制的要求,其密度和數據可以支撐效果評估工作的開展。通過對自然資源部1115個和水利部1603個地下水自動監測站布設情況、監測內容、數據特點等進行分析,提出部分地區監測密度不足的評估結論,判定國家級監測站和省級自動監測站聯合運用條件下可滿足地下水效果評估要求。
全程跟進河湖補水,協調推動生態修復
在水利部統一安排下,海委積極協調並參與河湖生態補水工作,做好水源與用戶對接,全過程跟蹤補水進度,協助開展收水管理和水量監測。
作為河湖代言人,海委率先完成白洋澱和七裏海兩個重點湖泊溼地生態補水方案,主動開展潘家口、大黑汀等直管水庫向河道下洩生態水,積極協調引灤工程為北大港、團泊窪等湖泊溼地補水,協調利用南水北調東線北延應急試通水工程為河北省東部地區和天津市南部地區實施河湖補水,協調萬家寨引黃工程為永定河實施生態補水,協調引黃入冀補澱工程首次為白洋澱補水。
通過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引黃工程,引灤工程,當地地表水和再生水等六大水源聯合調配,為京津冀地區河湖實施補水,超額完成2019年補水任務,為乾涸的華北大地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白洋澱/趙克琪
積極實施督導檢查,科學合理做好評估
行動方案實施後,除水利部安排的超採綜合治理專項監督檢查外,海委主動承擔責任,將行動方案落實納入各項日常工作,結合取水許可審查和水資源調度、河長制湖長制專項檢查、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覆核等工作,對行動方案落實情況進行督導檢查,有力推進了各項措施取得效果。會同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以下簡稱「水規總院」)等技術承擔單位,多次開展了超採綜合治理進展情況調查和成果評估。
針對評估中遇到的監測數據差異大和2019年年型偏枯這兩個阻礙評估開展的難題,海委組成專題工作組,開展技術攻堅,拿出了有效解決方案。
在評估中發現,國家級監測井和省級監測井勾繪出的地下水水位動態變化圖差異較大,無法起到相互佐證和彌補的效果,針對這一問題,海委組織相關技術承擔單位對2 911眼地下水自動監測井逐一開展數據排查,對國家級監測井和省級監測井進行匹配性比對,最終完成了數據上的技術轉換,使得兩者評價結果趨於一致並可相互轉換,達到佐證目的。
針對2019年降水偏枯、開採量增加導致各項措施效果無法直接體現問題,海委會同水規總院逐一分析過去20年來水文年型和地下水開採量,通過降水、徑流、開採量等要素比對,認為2014年和2019年具有高度相似性,最終通過這兩年地下水水位變幅比對,評價行動方案印發實施以來取得的效果。
強化管理系統研發,加快信息平臺建設
按照水利部要求,海委承擔《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信息管理系統》建設,系統包括基礎資料庫、各地數據報送系統、任務進度跟蹤、目標完成情況、成效評價、相關成果展示等模塊,海委在加快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和審查、初步設計等工作的同時,同步開展系統建設,並結合2019年監督檢查和成效評估,將監測井信息、相關基礎數據、成效評估關鍵技術模塊等同步錄入信息管理系統。截至目前,系統主要模塊功能已基本建立,待各地完善相應數據報送工作後,即可開展技術培訓並投入應用。
此外,海委還配合水利部辦公廳和宣傳教育中心,開展了華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專題片製作。結合永定河生態修復,進行了水生態修復系統總結,並通過中歐合作平臺高層對話會,以永定河生態修復為案例,積極促成缺水地區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等中歐國際合作旗艦項目,把華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有關做法和成效帶進國際視野。
通過上述工作,海委在積極推進落實行動方案的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下一步持續抓好地下水超採治理和生態修復奠定了基礎,也為類似地區開展相關治理工作提供了借鑑。
▲永定河曉月湖 /張亞民
存在問題
部分區域監測井密度不足,不同部門數據協調性亟待加強
通過開展實地調研,部分區域地下水監測井密度不滿足相關規範和開展效果評估的要求,16個縣(區)國家級監測井(站)數量不足3個,少數縣無監測站點。通過開展數據比對和模型評估,國家級監測井和省級監測井數據不協調,水利部門和其他部門監測井數據也存在銜接性不好的問題。此外,省級地下水監測數據尚未實現信息共享,給效果評估帶來了難度。
缺乏系統化、流程化評估手段,效果評估方式落後,時間滯後
現階段對節水、結構調整、水源置換、管控等多種超採綜合治理措施的實施進度、質量、效果等關鍵內容,主要採用數據上報審核與實地抽查驗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估,各項措施落實情況基本依靠各省(直轄市)上報數據,省(直轄市)上報數據又普遍通過縣市逐級審核上報,存在時間上的滯後和信息上的不透明。對超採治理實施效果開展評估基本依靠技術單位人工比對,很難在短時間完成大量監測數據比對和措施實際情況核實,也就無法及時對實施進度和效果做出全面、科學、精準的判斷。
剝離降水影響,實現治理效果精準評估仍存在一定困難
降雨和產流決定水文年型,又直接影響地下水開發利用量,在實施治理效果評估時,如不能剝離這一關鍵因素的影響,就無法客觀真實反映各類措施的實際效果。
幾點建議
堅定不移實施多渠道河湖補水
實施河湖地下水回補一年多以來,補水河道內生態水量有效增加,河湖功能逐漸恢復,水生態空間明顯增加,周邊地下水水位呈現穩定並有所回升的趨勢,沿岸群眾的反響良好,實現了「一舉多得」的效果。近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有關省份分配額度尚未完全使用,可以說為實施河湖補水提供了很好的時機,另一方面成功實施補水也為我國其他地區地下水生態恢復探索了寶貴經驗。事實證明,河湖補水值得堅定不移持續實施和推廣。
▲實施生態補水後重新煥發生機的衡水湖
加快推進系統化動態跟蹤管理
建議加快華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動態跟蹤與效果評估信息管理系統建設,規範數據上報與審核通道,儘快實現集動態跟蹤、實時監控、科學評估、滾動展示、宣傳報導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管理系統,逐步形成高效、通暢、全要素覆蓋、多方位展示的信息技術平臺。
多角度加強超採治理效果宣傳
行動方案印發近兩年來,「一減一增」兩個方向、「節」「控」「調」「管」四大手段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多舉措綜合施策、多部門協同發力是行動方案取得成功的制勝法寶。建議進一步從節約用水、結構調整、生態補水、政策法規等方面入手,以問題、策略、效果、社會意識等為脈絡,全面加強各項超採治理措施的實施與效果宣傳,同時也進一步推進全民參與,實現社會監督。
全方位提升關鍵問題技術支撐
高水平的科技支撐是落實行動方案的堅實基礎,對行動方案落實而言,看得見的是各項措施實施,看不見的是含水層實際情況,說得準的是各項實物工程量,說不準的是水文氣象變化影響。因此,為實實在在反映治理效果,指導各類措施科學實施,建議進一步加強含水層實際虧空水量、平原區地下水適宜水位、氣候變化和水文節律對實施效果影響等關鍵技術問題的研究,為超採治理提供技術支撐。
(作者:戶作亮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巡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