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並不真實的「真實故事」—血戰鋼鋸嶺

2021-02-10 歷史研討社

Silhouette Of The History

很慚愧,這幾周魔術師因為生病高燒加上要去BTV錄節目,有段時間沒發推送。

不知不覺,今天是2016年的最後一天了。

很感謝我的讀者們。

新的一年,共勉吧。

在這個日子,似乎應該發點什麼特別的。

所以,寫個影評吧。

最近的片子中,梅爾吉布森導演的《血戰鋼鋸嶺很不錯,值得一寫。

那,就是它了。

不得不說,梅導的《血戰鋼鋸嶺》是一部不錯的片子,磅礴大氣卻又不失於細節,對於戰場環境的刻畫讓人印象深刻,而主人公戴斯蒙德身上所體現出的對於宗教的虔誠與其所擁有的勇氣更是讓人讚嘆不已。一句話概括:無愧於豆瓣上8.8的高分!

好吧,讚美到此結束。

事實上,有個細節值得我們注意一下,在許多記錄反映真實事件的電影開頭時,都會有一行小字:「Based on a true story.」或者「Adapted from the real  events」(即改編自真實事件,英文大意如此)這裡的意思是說「在真實世界中發生過的事情,通過藝術加工後搬上熒幕。」在這種情況下,作品更多的是導演和編劇的主動創造,結局也有可能有所變化,但仍會有原事件的影子或者主要內容。

在《血戰鋼鋸嶺》的開頭,我看到了另一行字。

「A true story.」

那麼這是什麼意思呢?

一個真實的故事。

好吧,必須得承認,梅導很有勇氣,他把一個本來還算是比較簡單的布景任務和劇情刻畫給直接提升到了幾乎地獄的難度,因為這句話的內在涵義是這部作品絕大部分的場景是忠於現實的,僅有少量或完全沒有的藝術加工。

換句話說,這部電影可以當紀錄片看。

這是一個很艱巨的挑戰,那麼梅導完成的怎麼樣呢?

說真的,不怎麼樣。

我將以我淺薄的學識來試圖分析一下其中的問題,我並不否認其作品的優秀,但我同樣不認可其賣點中的「真實性」。

先從本部電影的核心——鋼鋸嶺說起。

在電影中,梅導刻畫了一個極其垂直陡峭的山地,有幾十米高,且峭壁幾乎沒有可供攀援的地方,僅有一張繩梯可以攀爬(在真實的歷史中,這幅梯子還是戴斯和他的三個戰友一起掛上去的)我們的B連要爬上這樣陡峭的一個垂面去進攻日軍的據點,而我們的主人公戴斯蒙德也將在這上面救下75條人命。

想想看就覺得很傳奇,對吧?

對,的確很傳奇。

如果地形真的有那麼陡峭的話。

在我放地形圖之前,先讓我們來算個帳。

假如戴斯蒙德十分鐘可以救下一個人,那麼75個人就是750分鐘,而一小時60分鐘,那麼他救下這麼多人總計所花的時間約為.。。。12個半小時。

也就是說,在長達半天的時間裡,他不吃不喝不休息的一直在山上頂著日軍的搜索和槍林彈雨在救人,而其餘的美軍士兵則一直在底下看著戴斯蒙德一個一個的把人送下來,沒有任何一個人上去幫助他。

你們確認這真的不是在黑美軍???

所以很顯然的,電影中所描述的故事並不真實,至少這個橋段不應該是這個樣子。

所謂「藝術水分」是也。

既然這一環節的刻畫並不準確,那麼真實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實際上,鋼鋸嶺的實景要和緩許多,並不是那麼平地拔起。其實地是在衝繩浦添市的前田高地——一座丘陵而已(前田高地最高處不足190米,而丘陵在地理學上的定義是200米以下的凸起地形。)

在這裡筆者找到了一幅鋼鋸嶺的近照,大家可以看看。 

圖中為朝巖與浦添消防署之間的那段山嶺就是傳說中的「鋼鋸嶺」。

看起來有些陌生,是吧?

上圖中的130米閉鎖曲線高地即為鋼鋸嶺,可以看出這裡並非此地唯一的高地,也並非真如電影裡那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不過既然真正的前田高地也有一百多米高,那麼找一段如電影中那般陡峭的地形出來應該也不是什麼難事吧。

的確不難,但是有沒有那麼高就不好說了。

讓我們再來看看鋼鋸嶺的舊照。

從上面兩圖可以看出其陡峭部分的實際高度。

看起來更陌生了。

這真的是我們心目中高大陡峭的鋼鋸嶺嗎???

       遺憾地告訴諸位,這是真的鋼鋸嶺。

事實上,對比真實照片中的鋼鋸嶺(約一百多米高,傾斜程度大概在60度左右的丘陵),我們不難發現美國人戰地攝影已經是找了一個十分陡峭的角度了,而電影中的鋼鋸嶺基本就是梅導的「藝術創作」,已經沒什麼真實性可言,如此創作,真的對得起開頭的那個「A true story.」?

不過既然這樣,那電影裡的情節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釋,真實的鋼鋸嶺只有這麼十米左右的高度,那麼戴斯在上面救人,底下的戰友可以很輕鬆的接應他的行動,那麼自然也不用人家全都跑上去,只要待在高地邊上往下送人就好。

嗯,似乎看起來合理多了。

然而。。。這不是唯一的一個硬傷。

讓我們先來看兩張圖片。

非常雄壯的戰爭場面,有炮火,有硝煙,有死屍,還有正在衝鋒的美國士兵。

有什麼問題嗎?

有,而且問題大了。

事實上,在影片的中段和後段,戴斯所在的B連前後兩次向日軍發動進攻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出,對面的日軍裝備齊全,且火力保持得尚且完好,碉堡與戰壕之間還是形成了比較密集的火力網,絕非一支即將崩潰的部隊,而我們的美國大兵冒著密集的火力排成上面兩圖那樣緊密的陣型發起攻擊,並且一舉擊潰了敵人,迫使敵方指揮官切腹自盡,說實話,這一幕場景讓人頗感眼熟。

好像國內的抗日/抗美神劇也是這個套路吧。

上圖是國內的飽受詬病的《我的戰爭》,有不少軍迷大力鞭撻了導演在這部電影中沒有凸顯我志願軍步兵經典的三三制,而是以一窩蜂的衝鋒取而代之。但是很奇怪的是,到了美國人拍的電影,這樣的聲音就煙消雲散了,反倒是有許多人說什麼藝術創作不能太認真一類的話,不免讓人思考一個問題:「這到底是為什麼呢?」(自行腦補嶽雲鵬語氣)

儘管日軍的重火力著實不咋地,但是也沒到這個份上,就算不計步槍火力,且拋開日軍的擲彈筒和92式步兵炮兩款曲射火力兵器來談,日軍的兩款機槍——92式重機槍與99式輕機槍(不是歪把子)都是精準度相當高的兩款機槍,儘管射速算不得快(92式約300-500發/分,99式約500-700發/分 30發彈匣)但是日軍的機槍手可以在兩百米的距離上保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上靶率。即使是一挺機槍一分鐘只打一百發子彈,再按照一半的命中率算,並且用5枚子彈殺一個人,那好歹也是10個人,我很認真的懷疑一個連的美國人照這麼衝夠不夠死的。

好吧,看起來梅導確實有些不嚴謹了。

然而還是沒完。

戴斯在高地上度過的第一夜中,他做了一個噩夢,夢見升起了一枚綠色信號彈,然後他抬起頭,看見無數日本士兵正瞪著眼睛看他,緊接著,他和他的戰友就被亂槍打死了。

一般我們認為這一幕鏡頭是為了體現主人公剛上戰場時的內心波瀾,順帶給大家一點視覺刺激,反正日本人並沒有來夜襲,而我們的主人公跟戰友把午餐肉/豆子敘話,愉快的度過了第一夜。

可是為什麼日本人沒來呢?

他們應該來的。

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日軍的突然襲擊非常有名,特別是夜襲,例如瓜島戰役中,日軍第一次上島的一木支隊,第二次上島的川口支隊,以及第三次的17軍團在面對美軍的時候都採用了夜襲+決死的進攻方式,不過這樣的進攻方式儘管給美國人帶來了很大的震撼,但是由於美軍火力強大加之部署問題,都沒有得到很好的戰果(甚至可以說很糟),所以在戰爭後期,日軍對於自己的夜襲方式也有所改進,更多的結合了己方炮火的支援與靈活的進退部署,再加上後期攻守易勢,目的從原來的衝破美軍陣地奪取據點變成了擾亂美軍下一步進攻部署消耗美軍有生力量,所以相應的,傷亡也有所下降,而對於美軍的擾亂效果也有所提升,但消耗仍舊不小。

當然在這裡必須排除真正的「決死衝鋒」,那種情況下日本人不能當人來看。

而日軍的夜襲作戰在衝繩島戰役的時候達到了頂峰,牛島滿在結合了衝繩島的地形與手中兵力的實際情況後(精銳的第九師團被調去防守臺灣,其餘部隊戰力有限),選擇了放棄殲敵於灘頭,在內陸以地形與「寢技」(大約意思是儘可能地消耗美軍的實力,讓美軍放棄對於本土的進攻)殺傷美軍有生力量,以使其放棄登陸日本本土的計劃。

上圖為衝繩戰役的態勢圖,可以看出日軍在島嶼北側幾乎沒有抵抗。

在島上,放棄了北部地區與中部地區,依託南方的築壘地域進行抵抗,例如砂糖塊高地(半月山,馬蹄山,折缽山)例如首裡-那霸城區,例如本地人的龜甲墓,都成為了日軍的抵抗地點。日軍在白天結合多如牛毛的據點防守,在晚上發動夜襲騷擾,給美軍的前進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而上述這些,在號稱真實的《血戰鋼鋸嶺》裡面,都沒有出現。

不僅夜襲沒有,連衝繩的地標建築——龜甲墓也不給一個,這也太。。。

不合適了吧。

【同為藝術作品的美劇,《太平洋戰爭》第九集裡就出現了這一地標建築】

上圖即為龜甲墓,又名破風墓,在日本衝繩和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很常見。

即使從藝術角度來說,鋼鋸嶺之上的戰場刻畫只能說是逼真但毫無亮點,儘管看起來非常真實,無比硬派,但是代換到任何一個太平洋島嶼的爭奪戰似乎都沒有問題,如果把那個同樣不真實的山崖砍掉,誰又能說這裡是衝繩?

但,還沒完。

前田高地之戰(鋼鋸嶺)是美77師向首裡城進攻的前戰,之前也提到過,日軍在衝繩所採用的戰略是「寢技」,以消耗美軍而非守住陣地為主,前田高地主要指揮官之一的志村常雄大尉早就接到師團的命令,奮力血戰,但一旦守不住,就往首裡平原町撤,繼續在首裡城內戰鬥。所以戰死在前田高地的日本軍人有很多,但是他們並沒有自殺切腹的記載。活下來的日本兵基本都去了首裡繼續打或留下來繼續打遊擊。

事實上,按傳統,不是所有日本軍人都有資格切腹的,僅有舊武土家庭出身的才可以,衝繩戰役中另一位高級將領海軍中將大田實,雖然是劍道六段,但也只能以手槍自殺,而不是剖腹。牛島滿因為是薩摩武士的後代,才可以切腹。這一環節應該是特意增加的虛構故事,鋼鋸嶺上的日軍軍官切腹,大約是想突出日本特色和日本人已陷入了最後的瘋狂吧。

此外再補充一點:衝繩時間1945年9月4日,之前守衛前田高地的第二大隊主官志村常雄向美軍投降,戰後此人做了陸自的軍官,並寫了個回憶錄。

總而言之呢,這部片子場景很炫酷,技術裝備很真實(貨真價實的真實),但是布景水平一般,多有不真實之處,此外,本片的故事敘述結構嚴重失衡,花了太多的篇幅描寫主人公的青少年時期,並且前後聯繫過少,龍套角色太多。主人公這一人物的塑造也不成功,毫無深度可言,以一己之力拯救這麼多人除了宗教沒有其他的原因?而一切的來源居然是小時候拿石頭砸了他兄弟然後看見了十誡?至少筆者看來,主人公的人格魅力甚至不如他爹,簡直是一個活脫脫的小粉紅戰場行。

不過話又說回來,作為一個被雪藏了十年的導演,拿著一個絕對不算多的預算,還能拍出這樣一部精彩的片子,已經算是十分不易,比起說梅導的水平跟不上時代了,我更願意相信是他暫時還沒找到那個最好的自己,那個拍出了《勇敢的心》的自己。

日後還有機會,對吧?

會有一個新的開始的。

以前總是有讀者投訴我,說我老是故意不寫完文章,現在,我寫完了,這篇本該在2016年最後一天發出的文章現在被我用作了2017年的開始,此時是2017年1月1日晚21點45分,新年已經來臨了近22個小時。

新年的第一天即將過去,在這裡,祝所有讀者新年快樂,謝謝你們長久以來的支持,再次感謝。

諸君共勉。

相關焦點

  • 《血戰鋼鋸嶺》口碑好 梅爾·吉勃遜真實還原戰場
    《血戰鋼鋸嶺》口碑好 梅爾·吉勃遜真實還原戰場 2016-11-30 10:24:3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血戰鋼鋸嶺》的真正戰場,並不在鋼鋸嶺……
    昨天晚上,方君觀看了《血戰鋼鋸嶺》的點映場。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人踴躍應徵入伍。 在戴斯蒙德·道斯所在的堪薩斯小鎮上,甚至有人因為體檢不合格無法從軍而自殺。 道斯也滿腔熱血,一心報效祖國,他的入伍得到了家人的首肯和未婚妻的支持。
  • 電影《血戰鋼鋸嶺》
    《血戰鋼鋸嶺》12月8日全國正式上映導演梅爾·吉勃遜《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        自11月4日北美公映以來,這部講述二戰真實故事的影片就刷新了媒體、影評人對「奧斯卡最佳導演梅爾·吉勃遜、「蜘蛛俠」安德魯·加菲爾德、「阿凡達」薩姆·沃辛頓、「精靈王」雨果·維文等一票好萊塢巨星,共同成就了這部即將載入電影史冊的戰爭巨製———《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繼《拯救大兵瑞恩》後最震撼的戰爭場面」        《血戰鋼鋸嶺》改編自二戰英雄戴斯蒙德·
  • 《血戰鋼鋸嶺》的真正戰場,並不在鋼鋸嶺 藝文錄
    當然,我沒有見過戰爭的真貌,但毫無疑問《血戰鋼鋸嶺》是我在銀幕上所見過的尺度最兇猛的戰爭戲。最起碼,它絲毫沒有遮遮掩掩那些破碎的肢體、橫流的內臟、狂湧的血漿,它最大程度地接近我們想像中的二戰戰場。而《血戰鋼鋸嶺》這樣的電影讓人們清醒。老天作證,戰爭沒有絲毫美的地方,那是人與人之間,用盡一切可能的手段奪取對方生命的過程,人性中任何醜惡不堪的東西,都在戰場上暴露到淋漓盡致。
  • 《血戰鋼鋸嶺》:比劇本更精彩的真實故事
    近期《血戰鋼鋸嶺》熱映中,講述了不願扛槍上戰場,救下75名戰友的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故事。那麼其真人真事跟銀幕有什麼出入,有什麼真實的事件連導演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最後卻沒有包含到影片中?——戴斯蒙德·道斯獲得榮譽勳章時的講話 對故事的疑問 戴斯蒙德·道斯為什麼參軍?在為《血戰鋼鋸嶺》查找資料時,我們發現,戴斯蒙德·道斯在1942年4月因為抽籤決定加入美國軍隊。本來他在維吉尼亞的造船廠當工匠,可以有延遲入伍的機會,但是他決定報效祖國。
  • 看完牛逼的《血戰鋼鋸嶺》,感受一下真實的衝繩島歷史照片
    直到如今梅爾吉布森十年磨一劍的《血戰鋼鋸嶺》出現,才總算有了一部全新的二戰電影能與「拯救大兵」一較高下,甚至在眾多地方將其擊敗,並一舉拉下神壇。《血戰鋼鋸嶺》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戴斯蒙德·道斯因為自己的信仰,堅決不碰任何武器,入伍後受盡戰友嘲笑與調侃,最終卻在極其慘烈的衝繩島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名戰友,成為了美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開過一槍而獲得榮譽勳章的軍人
  • 《血戰鋼鋸嶺》:也許是史上最真實血腥的戰爭片
    而《血戰鋼鋸嶺》卻在這一沒落的題材中殺出重圍。它刻畫了一個極為特殊的英雄形象——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綜藝》雜誌稱《鋼鋸嶺》英國《衛報》表示《鋼鋸嶺》影片後半段的戰爭場面展現出了導演無與倫比的才華。血腥場面太多圈圈就不一一指出了,如此多的暴力血腥場面導致影片在北美的分級達到了R級。
  • 《血戰鋼鋸嶺》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
    《血戰鋼鋸嶺》,是由梅爾.吉布森執導,安德魯.加菲爾德,盧克布.雷西等主演的一部戰爭歷史片。該片於2016年11月4號在美國上映,12月8號在中國大陸上映。 《血戰鋼鋸嶺》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以二戰時期的衝繩島戰役為背景,講述基於信仰而拒絕持槍上陣的醫療兵戴斯蒙德·道斯,赤手空拳闖入槍林彈雨,隻身勇救75名戰友生命的故事。
  • 《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最讓我心潮澎湃的,是真實的神話和奇蹟
    最近,大家都被這部《血戰鋼鋸嶺》刷屏了。電影的故事發生在二戰期間的衝繩島戰役中,美軍二等兵戴斯蒙德·道斯,堅持個人信仰,最終經允許不持槍上了戰場,作為一位醫療兵,他在煉獄般的鋼鋸嶺奇蹟地救出了75名戰友。相信所有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被這個血腥壯烈的故事燃爆了。
  • 梅爾·吉勃遜十年磨劍 《血戰鋼鋸嶺》展現奇蹟
    由熙頤影業全球出品的軍事史詩片《血戰鋼鋸嶺》,目前國內定檔12月8日。電影中對戰爭場景的真實還原與殘酷展現,讓習慣了血漿與暴力的北美觀眾也大呼過癮,上映期間以零差評屠榜北美。《血戰鋼鋸嶺》改編自二戰美國軍醫、二等兵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講述了他拒絕攜帶武器上戰場,並在衝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戰友的傳奇故事。
  • 信仰的力量——影片《血戰鋼鋸嶺》
    《血戰鋼鋸嶺》根據真實歷史故事改編,以二戰時期的衝繩島戰役為背景,講述基於宗教信仰而拒絕持槍上陣的醫療兵戴斯蒙德·道斯,赤手空拳闖入槍林彈雨,隻身勇救75名戰友生命的故事。梅爾·吉勃遜的《血戰鋼鋸嶺》用最傳統的方式和毫無保留的手段,超真實還原了這場戰役的宏大奇景和點滴細節。還原了這場戰爭的殘酷,影片的後一小時幾乎全部是戰爭場面,其血腥程度令人震驚。梅爾·吉勃遜在雪梨郊外炸平了一個農場,打造成被炮火炸成焦土的鋼鋸嶺。而片中所有被炮彈炸飛和被火焰燒焦的場面,全部都是現場實拍。《血戰鋼鋸嶺》是一次對信仰和堅守信仰的人的偉大致敬。
  • 另類的戰爭片《血戰鋼鋸嶺》
    影片劇照我心中的戰爭片經典《血戰鋼鋸嶺》,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它的另類之處。風語者》、某豆評分7.9的《珍珠島》、某豆評分8.4的《敦刻爾克》等等,包括今天介紹的《血戰鋼鋸嶺》某豆評分8.7。片子各有各的特點,有突出愛情的,有還原戰爭本身的,有刻畫某個人物的,而《血戰鋼鋸嶺》深刻的是突出戰爭中的「信仰」,一本《聖經》貫穿全劇。
  •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血戰鋼鋸嶺》,一部令人沉默不語的電影
    而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這部電影名字叫《血戰鋼鋸嶺不過電影當中的很多細節,與真實事件相比,有點小巫見大巫。在二戰期間,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將法西斯逼入了絕境。太平洋戰場上,美軍與日軍也展開了最後的對決。不過在這種情況下,美軍前進的道路上出現了一個障礙,那就是鋼鋸嶺。鋼鋸嶺地理位置險要,易守難攻,美軍幾次強攻都付出了血的代價,然而卻收效甚微。
  • 電影《血戰鋼鋸嶺》劇情介紹 創造了「零差評」口碑
    電影《血戰鋼鋸嶺》劇情介紹 創造了「零差評」口碑時間:2017-01-25 07:28   來源:系統天堂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電影《血戰鋼鋸嶺》劇情介紹 創造了零差評口碑 電影《血戰鋼鋸嶺》在北美上映以後獲得了很好的口碑,這部電視劇創造了零差評的口碑,相信電影一定很好看,你知道電影講述了什麼樣的故事嗎
  • 《血戰鋼鋸嶺》戰場天使,真實的戰爭題材影片
    在所以的電影中有這樣一批作品是比較獨特的存在,那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這一類的電影作品很多總是能夠觸動到大家,因為電影中的很多劇情是真實發生的。其中戰爭類型的電影作品就是很備受關注,因為大家都想知道曾經歷史到底發生了什麼。
  • 《血戰鋼鋸嶺》和真實歷史-電影高清下載
    恩光音頻app手機客戶端下載下載地址在底部由奧斯卡最佳導演梅爾·吉勃遜執導,口碑享譽全球的戰爭巨製《血戰鋼鋸嶺》已於12月8日內地震撼上映,以一場猛烈的世紀之戰與動人的不摧信念,點燃大眾的觀影熱情單是看《血戰鋼鋸嶺》這幾個字,就讓人浮想聯翩。血戰、鋼鋸嶺、二戰,字裡行間透露出的血腥和殺戮,為影片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血戰鋼鋸嶺》講述了一個發生在維吉尼亞州林奇堡和衝繩島的故事,在1942年的太平洋戰場,醫務兵戴斯蒙德·道斯是一位基督徒,不願意在前線殺人,甚至連槍都不能摸一下。
  • 《血戰鋼鋸嶺》:美式復古主旋律閃光芒
    回來就看到了這個《血戰鋼鋸嶺》,這片實在太硬了,硌的我牙疼。看了這片我感想挺多的,但卻大多和片子本身無關,只想說點與這片相關的題外話。1歡迎來到戰場地獄《血戰鋼鋸嶺》這麼受到我們國內的觀眾的熱烈歡迎,很大程度上是片子赤裸裸地展示了戰爭的殘酷。我們國家公映的電影、電視劇中,罕有這麼直白地將戰場景象擺在檯面上的。
  • 《血戰湘江》VS《血戰鋼鋸嶺》 國產戰爭片雄起就靠它了
    劃重點,這部能與《血戰鋼鋸嶺》抗衡,能為中國戰爭片洗白的好電影《血戰湘江》於6月30日上映啦。去年上映的《血戰鋼鋸嶺》想必眾多影迷還在回味。觀眾對影片幾乎是清一色的好評。@飲歌  這部電影工整的格局,宏大的場面和充沛的感情都足以放任重試久違的新潮澎湃。
  • 《血戰鋼鋸嶺》讓梅爾·吉勃遜成功翻身了
    《血戰鋼鋸嶺》這部被譽為《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好萊塢「二戰」題材電影,終於讓吉布森「出獄」了。《血戰鋼鋸嶺》狂收獎項和票房《血戰鋼鋸嶺》製作費4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77億元),在好萊塢應該只能算中小成本電影。
  • 淺析《血戰鋼鋸嶺》的藝術魅力及思考
    前言:影片《血戰鋼鋸嶺》改編自二戰美國軍醫戴斯蒙德·到斯的真實經歷, 講述他基于堅定的信仰拒絕持槍上戰場, 卻在衝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了75位戰友的英雄故事。整部影片表達了信仰的篤定、反戰的情懷與對和平嚮往的主題, 全片充滿了對戰爭的反思、信仰的篤定與對和平的嚮往, 是一部和平主義者的戰爭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