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要想幹大事,順勢而為,悟透發展規律,抓住時機,就算現在沒有成功,早晚也會出人頭地!
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智慧的人。
在經歷過宦官劉瑾的陷害後,在龍場憑藉自身堅強的意志信念堅強地活過來了,在這期間,他也不斷的感悟人生道理。在王陽明晚年時期,對人的生命有了新的感悟:"2不問3不爭"。
1、 不問不關自己的事
很多時候,我們都知道"不多管別人的閒事,就是對別人最好的尊重。"不問不關自己的事「就是不摻和別人的人生,你不過只是個人微言輕的普通人,管得越多,只會讓別人越發嘲笑你。
人總會把自己看得格外重要,認為離了自己地球就會停止轉動,其實你沒那麼重要,地球離了誰也照樣轉,別人離了你也照樣過得好。
與你無關的事,不要瞎打聽。你可能是好心,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你這份好心,你的好心辦了壞事,既是給別人惹麻煩,也是給自己添堵。
2、 不問將來事
王陽明:「做好眼前的事,才能創造出最有希望的生活和人生。」
活在當下,不用過多的糾結未來還沒有發生的事。老話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自然在理,但是過多的考慮往往會被束縛,做事變得畏首畏尾,竭盡你能力做好眼前的事才是關鍵,沒有誰能準確地說出明天會發生什麼,對於時間來說你的那些考慮是很微不足道的。
把人生當作一個旅途來看待,過程就是沿路的風景,我們在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不讓自己出錯,不僅能正確地得到既要的結果,還能沿路體驗這過程中的景色、樂趣與經驗。
三不爭:
1、 不爭面子
有人說,人生在世,有「三面」必不可少:人面,情面,場面。於是,人總是為了面子上好看,打腫臉充胖子;為了一時的風光,委屈自己逞強。其實人生在世,無非是讓別人笑笑,再笑笑別人而已。
"面子是世界上最不值錢的東西",但是卻是國人最在乎的,很多時候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場面,有時候面子要的越多,壓力就越大,人就會活得很累。所以能不爭面子,儘量不爭面子,勇敢表達出最真實的自己才是最好的狀態。
2、 不爭口舌
內心有什麼想法,我們多半會從言語中表達出來。有時候跟別人在觀點上有衝突時,通常我們都會用言語去反駁,就會用比較偏激的言語去爭論,但有時候冷靜下來,仔細回想會覺得十分不該。所以,聰明的人,總能夠保持慎言,他們會管住自己的嘴,不會說出惹怒他人的話。
他們擅長抓住問題的關鍵,所以一旦開口,就能贏得大家的認可;否則,這些人寧願保持沉默,反而給人一種智慧穩當的感覺。他們越是得寸進尺,這就相當於掉進了敵人的陷阱,越陷越深!
3、 不爭蠅頭小利
王陽明在朝堂上被排擠,被貶謫,卻沒有絲毫不甘,而只是在龍崗書院旁邊,為自己開闢了一處「西園」。「方園不盈畝,蔬卉頗成列。放鋤息重明,舊書浸披閱。盡醉即草鋪、忘與鄰翁別。」生活在此間,粗茶淡飯、講學求道,其樂無窮。
凡事都要把眼光放長遠些,為了點蠅頭小利與別人掙得你死我活,這樣的只能是兩敗俱傷,關鍵是損壞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
正所謂「水唯善下能成海,山不爭高自極天」。與小人爭奪蠅頭小利,很容易得罪他們,惹上是非。如果總是爭一些小恩小惠,往往會吃虧,還很容易上當受騙,得不償失。
一個人一生的修為其實修的就是自己的內心,一個人萬般的忙碌,最忙的也是自己的內心。心無雜念,則無異動,心若妄動,勢必妄行。
《知行合一》中還蘊含著更多智慧,在閱讀過程當中,會發現很多道理我們都聽過,但是知易行難,不過根據王陽明的觀點,如果沒有做到知行合一,則不是真正的知。
不同的年齡段讀這本書都會有新的認知,都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學習運用心學則是在利我們人生的器。很多人說古人的文言文實在是晦澀難懂,看不明白,這本書含有注釋,淺白易懂,大人小孩都可以看明白。
當內心浮躁的時候,當遇到困境的時候,無論什麼時候,讀一讀王陽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