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12月22日鹽城訊 日前,筆者走進鹽城市大豐區劉莊鎮友誼新型農村社區,看到一幢幢白牆黛瓦的小樓錯落有致,道路通達平整,綠化景觀富有鄉土特色,基礎設施配套齊全。該社區配套建設1800平方的黨群服務中心,內設文化禮堂、文化長廊、圖書室、衛生室、健身室,服務設施一應俱全。紅色鄰裡「5分鐘服務圈」應運而生,由6名紅管家、6支服務隊、6項服務內容組成的紅色鄰裡「666」服務幫,涉及生活便利、家政便民、環境保潔、醫療應急等服務。
近年來,大豐區把農房改善工作作為撬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全力推進農房改善2.0版本建設,深入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做好黨建引領、產業配套、鄉村治理等農房改善後半篇文章,努力讓農民群眾住上好房子、享受好環境、過上好日子。
紅色鄰裡,讓群眾更有幸福感
大豐區將黨建工作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有機融合,出臺了《加強新型農村社區黨建工作開展「紅色鄰裡」建設行動實施意見》,探索建設「紅色鄰裡」,突出黨建引領、促進城鄉融合,推進基層共建共治共享,努力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成為幸福美好新家園。按照有黨徽、有黨旗、有國旗、有標識、有黨員形象牆、有紅色文化元素、有 Wi-Fi 等「七有」標準推進黨群服務中心建設。借鑑城市社區治理網格化的經驗,統籌組建村(居)黨組織—網格黨支部—黨員中心戶三級聯動組織架構。選拔政治素質好、治理能力強的優秀黨員擔任社區網格黨支部書記,選派返鄉大學畢業生黨員、退役士兵黨員擔任網格員,通過黨員自薦、黨員群眾推薦和黨組織確定的方式,選擇有威信、能力強的黨員家庭擔任「黨員中心戶」,每個中心戶聯繫10-30 戶農戶,做到聯戶全覆蓋。通過「黨員中心戶」輻射帶動一批黨員,聯繫服務一方群眾。社區居民的有關訴求,通過「收集—受理—轉辦—反饋」網格工作機制就能及時辦理、快速辦理,社區居民親身感受到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的新型農村社區的新風貌新氣象。建立社區黨員群眾志願服務體系,積極培育公益性社會組織和志願者隊伍,積極為居民群眾提供房屋裝修、水電工程、車輛維修、快遞收派、家宴服務,全力打造5分鐘便民服務「紅心圈」。劉莊鎮友誼村「666服務幫」、大中街道恆北村「紅色鄰裡便民服務隊」等,已成為廣大社區居民熟知和歡迎的黨員志願者隊伍。一些回鄉創業人員、退休回村養老人員、鄉賢能人以及「土專家、田秀才」也紛紛加入到志願者服務隊伍,社區居民從「紅色氛圍」中深刻體驗到了「一家親、大家幫」。
產業支撐,讓群眾更有獲得感
大豐區結合「萬企聯萬村、共走振興路」行動,推進新型農村社區與企業對接聯合,促進村企合作可持續發展。圍繞產業鏈布局新型農村社區,提高農房項目與產業發展契合度,保證每個新型農村社區附近都有一個主導產業支撐。順應村莊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做到鎮村布局規劃與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多規合一」。統籌產業支撐,結合現代農業園區、工業園區、旅遊景區「三園」,布局新型農村社區。新豐鎮新型農村社區依託荷蘭花海鬱金香種球研培基地,促進居民就業增收。該基地輻射周邊8個村,帶動3000多農戶每戶年均增收1萬多元,走出了一顆種球帶動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的新路子。西團鎮眾心村拋丸機、大橋鎮大橋村鄉村旅遊等產業,富民作用明顯。以新型農村社區黨員為骨幹,建立農民群眾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強化職業技能培訓,設置160多個公益崗位供新型農村社區農民就業。發展特色優勢農業和高效設施農業,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周邊土地成片流轉,布局萬畝蘆筍基地、水蛭養殖加工等規模種養、農產品深加工項目,興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引導農民流轉收租金、務工掙薪金、合作賺現金、分紅享股金,增加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推動人口要素「聚起來」、農業產業「強起來」、集體經濟「富起來」,實現「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三治融合,讓群眾更有安全感
大豐區積極推進新型農村社區,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社區治理體系,充分發揮黨員示範、農民主體、鄉賢帶動作用,形成共同締造關係。進一步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創新村務協商形式和活動載體,建立黨組織、物業和自治組織互動協商機制,常態化開展議事協商。深入挖掘本土法治資源,推進法律服務平臺建設,在新型農村社區內建設公共法律服務點,開展駐點服務、入戶服務、按需服務,形成百姓崇法循法行動自覺。依託區社會治理大數據中心,融合建設「智慧村居」。建立「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的社會治理機制,努力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創新物業管理,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實行鎮級撥一點、村裡拿一點、村民籌一點「三個三分之一」物業管理辦法,在部分新型社區推行專業物業公司參與社區管理模式,實現社區管理常態化、長效化。開展文明社區、身邊好人、好鄰居、好媳婦、好公婆、文明家庭等選樹活動,引領社會文明新風尚。
田園鄉村,讓群眾更有歸宿感
大豐區圍繞《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項目考核驗收標準》和「10+N」要求,量力而行、適度超前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在通路、通電、通水、通電話、通網絡、通有線電視「六通」的基礎上,把有村口標識、綠化亮化、垃圾箱池、公共廁所、汙水處理設施、文體場所、公交站點、電子臨控、消防設施、服務中心等「十個方面」作為最基礎的設施配套到位。新型農村社區配建黨群服務中心、益民服務社、文化活動中心、日間照料中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綜治中心、衛生室等功能,配齊超市、快遞收發點、電商服務平臺等便民服務設施。注重村莊風貌塑造,在建築風格、村口標識、節點小品等設計中,植入郢爰、麋鹿、溼地、古鹽、紅色文化等元素,體現地方特色,蘊藏鄉愁印記。配套基礎設施,注重功能疊加,突出新老村莊融合,打造特色田園鄉村,大橋鎮大橋、草廟鎮東灶、小海鎮海團、三龍鎮龍東、白駒鎮馬家、萬盈鎮益民、劉莊鎮友誼、西團鎮眾心8個新型農村社區建成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葛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