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塊廣告牌》的女主角、奧斯卡影后弗朗西斯曾經說:「臉是自己的一張人生地圖,包括那些下巴上的褶子。如果改變它,就會失去原有的路線。」
現在我終於明白,為什麼粉絲朋友們總說,對劇集的評價,不要上升到演員。
因為「削骨磨皮」之後,演員的五官早就被吞噬了,還在苦苦掙扎的兩個鼻孔,確實不應該為整部劇的質量負責。
《有翡》最近大結局了。相比武俠劇,魔幻劇的定位或許更適合它。因為每次打開,我都會懷疑自己的近視,是不是又新增了幾百度。
據說這部劇的成本高達5億-7億元。/@路溫1900
粗暴虛化的特效背景和五官模糊的主角特寫組成的畫面中,人類眼睛的對焦本能,完全迷失了方向。在這樣的統一畫風下,這部「近年來最好的武俠劇」,上了八百次熱搜。
可見,濾鏡技術出神入化的運用,才是評價國產電視劇優劣的究極標準。
歷經幾十年的技術鑽研,在手握2160P解析度素材和高畫質電視機的情況下,我們依然能欣賞到,帶有資料片朦朧感的劇集,這就不能不感謝濾鏡帶來的福氣。
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不僅僅是古裝片,現代劇備受詬病的懸浮問題,只要一上濾鏡,立馬就能解決。
例如,一部優秀的校園片,只要調成發青的色調,保準能讓吊兒郎當的學生們,臉上寫滿青春的苦澀;一部現代職業劇,不論精英們是不是每天只搞街頭時裝秀,只要開大濾鏡,馬上有了上下班霧霾蒙眼的現實感。
國產劇都吐槽起了自己的濾鏡。/《幸福觸手可及》
濾鏡技術憑一己之力,恩澤遍及前後期整個產業鏈。十級美顏的朦朧,讓實景和摳圖再也無法分辨,讓調色師的職業備受粉絲注目,讓up主從吐槽視頻中賺到錢,讓觀眾朋友們接受了阿寶色的審美歷練。
這古今中外獨一份的瞎眼視覺魔力,到底是怎麼走上神壇的?
是濾鏡,「扛起」了創作的硬核
從主創手裡接過創作的硬核之後,濾鏡就要肩負起戲比天大的責任了。
陰間濾鏡,讓你面目全非。
題材、人物、情緒、風格、衝突……這些本來需要品味的觀劇樂趣,現在只消打開看一眼畫面的濾鏡風格,就能精準辨別。
看到粉色柔光籠罩的畫面,就算你從沒聽說過這部劇,也能從這粉粉的男主、粉粉的女主,粉粉的家具牆壁、樹木花草中看出來,這必須是一部叫做《甜蜜暴擊》的定情劇。
感受到粉紅柔光的迎頭痛擊了嗎?/《甜蜜暴擊》
柔光濾鏡這種能衝出屏幕的巨大力量,其他偶像劇也看到了。當《微微一笑很傾城》、《夏至未至》、新版《流星花園》等一系列校園劇,各憑喜愛選擇了不同顏色的濾鏡,它們就真的成了90後到00後,對青春色彩的完美想像。
那些「為什麼遇不到校園劇學長」的天問,終於有了答案,畢竟誰也沒法自帶強對比度的柔光濾鏡,到現實當中來走兩步。
你不懂,磨皮才是國產劇的本體。
遇到古裝玄幻題材,濾鏡再次為之增光添彩。這部經典再現之作《新白娘子傳奇》,成功突破了白素貞亦人亦蛇的拍攝困局。
這亮白光滑的皮膚,模糊到發光的臉部輪廓,若隱若現的身體,讓人真的再也分不清,眼前的這位,到底是人是蛇。
濾鏡讓玄幻作品也能寫實。/《新白娘子傳奇》
男主的選擇更是極其考究。在女主行走發光體一般的照耀之下,許仙自然被映照得朦朦朧朧,演員於朦朧就成了這個角色的天選之子。
或許是迫於對光汙染環境治理的壓力,在收到觀眾反饋之後,片方略微調整了下半部劇的濾鏡力度,於朦朧為此還不惜犧牲自己的名字,發文更名「於清晰」。
於是,我們終於能發出原版《新白娘子傳奇》中小青的感慨:
國產劇濾鏡的造詣能發展到今天的水平,絕非一日之功。清宮戲就是多年以來的試點項目,從豔麗阿寶色到清淡莫蘭迪,於正老師書寫了一部濾鏡使用的發展史。
如果說「宮」系列中女主角的臉跟背後桃花一樣紅,是濾鏡的初試水,那麼到了《雲中歌》的時候,女主角的膚色就可以隨劇情、場景、心情,呈現五彩斑斕的變化了。
臉色和衣服顏色更配哦。/《雲中歌》
當「橫空出世」的《北平無戰事》《琅琊榜》等山影作品,以古樸昏暗的色調、自然光源和燭火造氛圍的手法,獲得觀眾的一致讚美之後,灰濛濛的質感突然成了潮流之勢。清宮戲自然不會錯過。
紅極一時的《延禧攻略》就創造了莫蘭迪色的神話。雖然最終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變成豆沙紅的紫禁城和面無顏色的六宮粉黛,還是沒有逃離失真本質;也有人認為這種華而不豔的色調,多少有了點淡雅寧靜的歷史感。
讓我看看,是誰還在吐槽於正老師的彩虹配色。/《延禧攻略》
濾鏡的貢獻著實突出,憑著一己之力,它已經獨創了各種品類創新。除了我們可以想像的校園偶像和古裝偶像,還有歷史偶像、諜戰偶像、正劇偶像、家庭偶像……
技術改變世界,真的不只是說說而已。
磨皮濾鏡的鍋
調色師說他們不背
濾鏡技術的進步,讓行走發光源般的主角和人均伏地魔的膚色,成為標配。但是誰成就了這樣奇觀,卻一直找不到答案。
對觀眾來說,一旦遇到削皮磨骨式的濾鏡效果,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去問候後期君。在#我只喜歡你 柔光濾鏡#這個6000多萬閱讀的話題之下,每個人都在要求後期重做濾鏡。
拿掉濾鏡,豈不更好?
後期導演們卻只能說,這口鍋他們背不動。
調色師黃國財曾經說:「前期拍得好,我們可以錦上添花,前期拍得太差,也不能指望我們雪中送炭。」
每天接受前期粗暴素材的花式摧殘,才是後期君們的日常。
當演員片酬佔據國產片的主要投入、當中小機構紛紛入場,為節省成本、掙到快錢,創作周期就變得極其緊湊。就連日夜變化、人員缺失,也阻擋不了拍攝的腳步。
天黑了拍不了日戲怎麼辦,沒關係,後期可以把黑夜調成白天;缺少有經驗的燈光師怎麼辦,沒關係,打了四面通透的上帝之光,也可以讓後期幫你調回來。
後期君也帶不動啊。
於是,燈光師的工作被當作體力活被外包出去。同一個村沒找到工作的親戚,正好可以來劇組打零工,從零學起,殺青解散。
為了一個鏡頭多機位重複拍攝,是不存在的。拍攝正反打的時候,演員被遮擋、拍到後腦勺,那也沒辦法了,三天就要出一集,哪有時間一條條精拍。
前期的粗製濫造,指望後期解救,那後期的工期壓縮,就只能請觀眾體諒了。
一位業內人士曾說,調色師一天調一集是比較正常的工作量,但他也遇到過一個月調五十集,一天調三集的情況。這時候如果調色師沒有時間給局部做二級調色,那麼看到山巒發光,唇色發白,別害怕,這都是正常現象。
觀眾其實什麼都知道。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高清器材和高畫質電視,也成了逼死後期君的幫兇。
有些劇組專門租了電影級別的專業攝影器材,但為了節省成本,會和一般器材混合使用。於是4K和2K的素材被剪到了一起,一種間歇性瞎眼的效果,將會如約而至。
就算是同樣的器材,如果正反打的兩個機器沒有調成匹配的參數,一會灰一會亮的跳躍鏡頭,也不是「後期想想辦法」能搶救的。
你怎麼知道不是拍了70集的夢境?
還有那些仿佛是用B612拍出來的電視動畫,有時竟也是因為電視太高清導致的。
想要在2160P的解析度下,臉蛋依然完美無瑕,那只能把磨皮開到最大。放棄毛孔的同時,也放棄了帶有戲劇張力的眼神和微表情。但沒關係,戲劇細節哪裡有美重要。
看起來在調色階段就做了磨皮的《東宮》,就呈現了這種硬照PPT的絕美畫風。
會動的硬照。/《東宮》
但是,把畫面失真的鍋都扣到「濾鏡」二字頭上,並不公平。因為嚴格來說,在影視劇產業中,「濾鏡」這樣的神秘力量,根本就不存在。
在調色師的正常工作流程中,拿到手的原始素材是灰色的。他們首先要把畫面恢復成原色,這個過程被稱為一級調色,接著再根據需要,進行層層疊加的二級調色和局部精修。
有的調色師會做十幾個不同的層次,來追求理想中的畫面色調,因為在這個本該充滿審美門檻、色彩藝術的環節中,一步到位的解決方案,是不可能的。
美顏加壓縮,保養好搭檔。/《新白娘子傳奇》
就算到以上步驟都沒有出大問題,片方和平臺的操作依然不可控制。
一旦發生電視臺對高飽和度暖色調的蜜汁追求,或是視頻網站對高清藍光的全損壓縮,顏色失真,甚至面目模糊,都是不好說的事。
想給後期君加雞腿
真的就這麼難嗎
我們也曾有後期調色和前期拍攝完美配合的時刻。
《妖貓傳》裡楊貴妃回眸一笑的鏡頭,流光與貴妃跨越千年的相遇,塑造了這個對「百媚生」的想像。
燈籠的光、蠟燭的光、LED燈帶,還有特圖利燈,四層光效,加上後期的調整,才有了這一瞬間風華絕代的光影流轉。
為一個鏡頭,多少努力都不為過。/《我在中國做電影》
電視劇的後期,也有不少精細出彩的前例。《大明宮詞》、87版《紅樓夢》,甚至近年來的《琅琊榜》《甄嬛傳》都有經得起推敲的畫面。
既然不是沒有做到過,為什麼如今的國產劇要選擇讓自己面目全非?
模仿韓國偶像劇的審美趨勢,是經常被給出的答案。但實際上,韓劇磨皮帶來的精良感,絕不是簡單粗暴的美顏爆表。
比如《梨泰院CLASS》中一段十幾秒的追車表白,不知切了多少個分鏡。這樣的拍法對鏡頭調度、化妝、打光、剪輯都是一種考驗。有了靠譜的前期工作,後期不需要誇張的調色,就能讓人物的臉部立體又柔和。
這種精彩的複雜鏡頭,瞎眼可見地絕非濾鏡劇所追求。到底是怎樣的使命感,催促著國產電視劇開倒車呢?
龐大的觀眾基礎和掙快錢的資本選擇,或許是所有怪現象的統一答案。
在日益疲倦的生活中,看劇已經不是一種審美活動,而只是消遣。只有扁平的角色、魔幻的情節、完美無瑕的臉孔,才能讓你開著八倍速,也不錯過爽劇的情緒調動。
觀眾已經知道他們想看些什麼了,復仇、反轉、甜寵、霸總,劇集只要負責把他們的內心期待,以放大十倍的刺激性拍出來,就不怕沒有人會來買單。
於是,「潘粵明為變胖道歉」「怎麼不給劉濤P一下」「《使女的故事》能找個好看點的女主嗎」,這樣的迷惑發言,成了觀影的主流感受。
技術早就不是藝術創作的局限了,但技術卻又再次成了藝術創作的局限。
《三塊廣告牌》的女主角、奧斯卡影后弗朗西斯曾經說:「臉是自己的一張人生地圖,包括那些下巴上的褶子。如果改變它,就會失去原有的路線。」
這段話,用來描述鏡頭的審美追求,應該也同樣適用。
皺紋是寶藏。/《三塊廣告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