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一門年輕的藝術,在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上,經歷了多次技術變革的挑戰,每一次都讓電影幾乎遭遇滅頂之災,但又浴火重生。由於電影是技術、藝術與工業的融合,因此,電影的發展深受技術和社會的影響。
早期電影是無聲、黑白電影,很多電影藝術家認為沒有聲音和黑白影調不是電影的缺陷,而是優勢,因為電影不是現實的摹寫,而是一種藝術性的創造。電影藝術大師卓別林就把電影看成是「偉大的啞巴」,他也是一位默片大師,用誇張的肢體動作和雜耍式的表演,開創了默片電影的敘事語言和表演體系。20世紀20年代,電影錄音技術的進步,使得電影能夠「開口說話」。聲音的出現對當時的電影制度產生了巨大的衝擊,讓很多演員不適應這種藉助對白、對話和音效來完成的表演方式,很多早期有聲電影表現的都是音樂家、歌唱家的故事,「聲音」成為一個突出賣點。從無聲片到有聲片,電影完成了第一次蛻變。
二戰結束之後,西方進入大眾消費時代,電視開始普及,這對電影來說是巨大的「威脅」。相比電影依靠膠片和電影院來完成放映,電視實現了聲音和影像的遠距離即時傳輸,使得人類真正進入大眾影像的時代,電視的模擬影像成為家庭客廳的日常景觀。在此背景下,很多人認為電影會死亡、電影院將走向衰落。就像義大利電影《天堂電影院》(1988年)中所呈現的:電影院不僅是小鎮居民歡歌笑語的空間,也是人們社交、聚會的公共空間,隨著電視的興起,電影院開始走向沒落。為了與電視爭奪觀眾,好萊塢走上了大片之路,用大場面、大明星、大製作來呈現宏大的歷史傳奇,如拍攝歷史巨片《賓虛》(1959年)、《埃及豔后》(1963年)、《大白鯊》(1975年)、《星球大戰》(1977年)等。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流行的科幻片、戰爭片、災難片等奇幻影像成為電影獲取票房的撒手鐧,也使得電影投資的成本急劇增加,變成了一種資本冒險。在這種背景下,電影從敘事的藝術轉向更重視奇觀、吸引力的商業大片。另外,還使用寬銀幕、立體電影等新技術來吸引觀眾回歸影院。這些新技術嘗試改變電影的觀看環境和影像視野,但是並沒能把觀眾拉回影院,反而大部分被作為一種在遊樂場展示的特殊的電影技術。
電影遇到的第三次挑戰是電腦特效和數位技術的成熟。20世紀90年代電腦技術開始幫助電影完成特效,如《終結者2》(1991年)、《侏羅紀公園》(1993年)等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到21世紀電腦特效更廣泛地應用到電影場景中,如《指環王》系列、《阿凡達》(2009年)、《2012》(2009年)等用數位技術來製造魔幻和奇幻效果。與此同時,以電腦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影像也不僅只完成電影特效,數字電影開始全面取代膠片電影。這改變了經典電影的媒介基礎,也使得數字電影成為電影的主流形態。數字商業大片大多不採用實景拍攝,而是用數字綠幕、動作捕捉、表情捕捉等電腦特效來完成。在數位技術的支持之下,網路遊戲、動漫等更容易改編為電影,電影觀眾也越來越低齡化,青少年成為電影的核心受眾。
在數字電影時代,攝影師、演員以及場景都可以在電腦上來完成。那種建立在攝影機運動、攝影機鏡頭基礎上的電影語言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數位技術可以製造、模仿攝影機的任何高難度動作。不過,就在數位技術已經自覺地成為電影人嘗試探索的新表達方式的時候,電影卻呈現了一種「返祖」現象,這就是以好萊塢為代表的奇觀電影重新成為一種如早期電影般的吸引力電影。也就是說,影院電影再次回到電影剛剛誕生之初的雜耍和奇觀的狀態。人們走進影院主要不是為了獲得敘事快感,而是為了看到新奇的「魔術」和有趣的把戲。與這種大片在視覺上的奇觀化同時發生的是,電影的敘事變得越來越簡單和空洞,尤其是對於新世紀以來這些魔幻/科幻巨製來說,支撐影片敘事的基本邏輯變成了正義與惡魔、善良與邪惡的二元對立的價值觀。或者說,複雜曲折的故事變得越來越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更刺激、更新鮮、更超越現實的畫面。這種敘事電影的奇觀化,使得電影敘事被弱化,讓觀眾徹底沉浸在一種奇觀世界的感官中。
在新技術和新媒體的影響下,數字電影進一步向互動電影、沉浸式電影、AR電影等轉變。電影院作為觀看電影的傳統空間有可能會進一步被壓縮,電影不僅在網絡上播出,更重要的是會產生更多與移動網際網路和各種虛擬接口連接的影像產品。甚至隨著人工智慧、神經網絡的發展,是不是需要用眼睛來看電影都會成為一種問題。或者說,看電影不需要眼睛,而是藉助其他與身體連接的神經網絡,這帶來包括視覺體驗在內的更為立體、豐富的感官體驗。對於電影來說,這是一種更大的挑戰。看電影,就像進入到一個虛擬的遊戲空間中一樣,觀眾可以根據程序設定,選擇不同的劇情、不同的角色,觀眾與電影產生更多互動。
電影技術對中國電影來說也有重要影響。早在20世紀初期電影傳入中國時,中國就開始拍攝有民族特色的電影。20世紀20年代武俠片被搬上銀幕,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武俠電影中那些飛簷走壁、刀光劍影的俠客,這些都推動了中國電影特技的發展。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香港電影中再度興起武俠片、功夫片的熱潮,吊威亞、武術指導等成為中國武俠片獨創的特技形態,用來表現優美、玄妙和神奇的中國功夫。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開始向好萊塢學習,也製作帶有奇觀效果的電影大片,嘗試使用數字特效和特技,只是在技術和製作水平與好萊塢電影還有很大差距。2000年以來中國古裝武俠大片、魔幻大片等類型片流行時,最被觀眾詬病的是國產電影的特效技術不過關,這與相關人才匱乏以及電影技術公司的專業化程度不高有關。2019年《流浪地球》《瘋狂外星人》在賀歲檔的成功,顯示了中國數位技術的進步。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電影產業需要兩個方面的提升:一是大力投資技術研發。對於高科技、新技術來說,早就不是發明家的個人天才「表演」,而是依靠科技公司和科研團隊的共同努力,這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也需要技術路線和技術組織方式的安排。電影特效技術已經成為電影工業的硬實力,中國除了學習先進經驗外,還應該藉助政策扶持,創新自身電影技術的工業化水平。二是數位技術使得拍攝電影的門檻逐漸降低。藉助數碼攝影機、手機等影像工具,個人也可以生產、編輯影像,再加上視頻播放網站、微博等平臺,可以說每個人都可以「瞬間」成為影像的製造者和傳播者。
而在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方面,中國有自身的產業優勢,有可能成為下一輪電影技術革新的主力軍,這將對中國電影生態產生深遠影響。(張慧瑜)
(作者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