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又一部港劇開播了,又一部港劇撲街了。
黃宗澤、吳卓羲、關智斌、周秀娜、張雅卓、吳千語等主演的警匪劇《戰毒》。
於7月9日開播,但這部劇豆瓣評分4.7。
其播放量和討論量都是極差,毫無疑問有著黃宗澤,吳卓羲兩大男神坐鎮的《戰毒》。
它撲街了。
與此同時,7月內地劇《重啟之極海聽雷》《河神2》《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等等。
雖然和6月的《三叉戟》《隱秘的角落》相比有距離。
但幾部劇質量口碑上獲得好評,市場熱度一直居高不下。
現在港劇真的是越來越不行了。
港劇不行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今天伯光從題材分析一下,《戰毒》和背後的港劇為何不行了。
01內地劇和港劇的類型
國產劇一直有兩岸三地之分。
兩岸三地因為經濟發展和環境不同,早期各有各的優勢。
關於臺劇,港劇和內地劇擅長的劇種,我個人曾經也寫過很多篇稿子分析,此處只大致分析一下。
1、內地劇一向擅長偏嚴肅的題材
原因是早期內地整個大環境不同,早期文化產業都是國營廠的工資制。再加上和港臺市場經濟不同的模式。
導致內地主流導演團隊,一直擅長拍攝的電視劇是這些。
《雍正王朝》《大明王朝》類歷史劇,《大宅門》《闖關東》類年代劇。《亮劍》《我的團長我的團類》戰爭劇。
《潛伏》《懸崖》《勝算》類諜戰劇。
《渴望》《北京人在紐約》類都市情感劇。
其它類型也有著不少,比如《重案六組》《黑冰》等警匪刑偵劇,《神探狄仁傑》《大宋提刑官》等古裝懸疑劇等。
不管如何,從8090年代一直到現在。
內地劇擅長都偏向於嚴肅劇,歷史厚重感要強烈得多。
2、港劇擅長武俠劇和職業劇
香港因為經濟發展得早,其實電視劇題材還是很多元化的。
70,80年代如《上海灘》《霍元甲》等愛國題材,在後來的港劇和今天的國產劇當中,影響非常小了。
港劇對於國產劇影響最深遠的還是武俠劇,積累非常深厚的經驗。
2000年過後,港劇擅長的剩下《法證先鋒》《妙手仁心》《使徒行者》等警匪劇和職場劇,一直都拍得很好。
同時也有《金枝欲孽》《宮心計》等古裝宮廷劇。
但是整體的影響相對較小,主要問題是當下香港自己自己古裝拍得很少。
另外便是《宮心計》《金枝欲孽》等宮鬥劇也是一樣。
臺劇這裡就不分析了,畢竟和港劇衰落沒有什麼關係。
02港劇與內地劇題材的優劣
上面分析那個有什麼用呢?
我們從電視劇的題材來講。
明明限制較少的港劇應該有更多的發揮,結果現在大量港劇故步自封瘋狂的吃老本。相反,戴著鐐銬跳舞的內地劇,卻在努力突破帶來更多的可能。
我們從《戰毒》和7月內地劇比較。
內地劇類型和題材,雖然和以前相比並沒有什麼破天荒有突破的,但是真的要豐富太多了。
《重啟之極海聽雷》是盜墓探險劇。
《河神2》算是民國懸疑奇幻劇。
《勝算》是諜戰劇。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都是現實主義的女性都市劇。
剛剛開播的《穿越火線》是電競,已經播出許久的《錦繡南歌》是古裝言情劇。
雖然和之前的內地劇相比,這些劇集在題材上也沒有什麼突破,但是可供觀眾的選擇有很多。
尤其是當前幾大熱門劇集,類型題材和觀眾的需求十分垂直。
《重啟》針對盜墓探險觀眾,《河神2》是民國懸疑觀眾;《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現實主義女性觀眾。
《錦繡南歌》是古裝言情,《勝算》是諜戰觀眾。
我們再看看港劇《戰毒》,它就是萬年不變的警匪劇。
其實如果還是警匪劇都沒有什麼關係,因為相同的題材只要你拍得好,觀眾仍然是會買帳的。
《戰毒》問題是拍得太爛了。
尤其是和之前同類港劇《使徒行者》,同期的《殺手》相比。
03《戰毒》的不思進取
《戰毒》開播前最大看點是黃宗澤,吳卓羲等香港實力派演員。
雖然都是一張張再熟悉不過的老臉,但是內地觀眾對這些演員非常熟悉,實力也是非常認可的。
誰不想看這些實力派演員飈戲呢?
如果故事劇情又燃又爽又虐又甜就更好了。
結果就是《戰毒》全方位失敗,尤其是和同期內地劇相比。
1、《戰毒》製作水平的不思進取
這些年,隨著大批內地劇對於影視工業的突破。
那些粗製濫造和影視工業不思進取的電視劇,觀眾越來越不待見了(除非你有很好的演員和很好的故事,很多小成本網劇便是如此)。
同期內地劇當中。
《勝算》被壓多年不提。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是都市劇也不以製作見長。
我們看看對於「特效水平」要求較高的兩部內地劇。
《河神2》製作全面升級,有著電影質感。
《重啟之極海聽雷》一掃南派三叔過去電視劇的五毛特效,節奏緩慢和劇情注水等等問題。
但是我們看看《戰毒》。
同樣的警匪劇,畫質和幾年前的《使徒行者》毫無二致。
這在不斷突破的內地劇當中,港劇製作水平越來越沒什麼看頭了。
ps:港臺劇一向都不以製作見長,那些北上內地拍片的港臺導演拍的內地劇,製作一直拖國產劇的後腿。
《錦繡南歌》就是港臺導演團隊的作品。
2、《戰毒》角色和劇情毫無突破
其實製作對於國產劇不能起到決定性的因素。
因為不重視製作水平,看演員的角色好,故事劇情好看的觀眾真的不少。
《戰毒》最大的問題就是在《使徒行者》等同類劇珠玉在前的時候,非但沒有做到什麼突破。
相反設定老梗遍地,故事劇情bug無數。
萬年不變的警匪,成看不變的臥底。
演員對於角色塑造毫無突破之處,綜合起來就是部沒什麼看點的爛劇。
這甚至都不叫原地踏步,而是踏著踏著還倒退了。畢竟和《使徒行者》相比,它確實是倒退。
正如很多網友所講的那樣:
真的越來越不行了,演員來說,女演員已經連基本的花瓶作用都起不到了,男主演以及配角還是十幾年前那一批,劇情老套路老臺詞,港味也沒了——
04港劇爛還是合拍港劇爛?
《戰毒》確實挺爛的。
但是同期t黎耀祥和陳豪主演的《殺手》,明明口碑質量又非常不錯。
《降魔的2.0》,《十八年後的終極告白》,《嘆息橋》,《白色強人》,《金宵大廈》等。
這些港劇口碑質量都相當不錯,也深受港劇迷好評。
你就會發現問題來了。
在內地劇迅速發展的情況下,原本港臺劇擅長的內地劇開始佔據,原本內地劇不擅長的也在瘋狂追趕。
現在只剩下一個,天然有限制的類型,這是內地電視劇發展的痛。
比如靈異劇《金宵大廈》《降魔》,再到現實題材的《心冤》等。
內地導演團隊或許不是拍不出來,但是不能拍你最終也沒轍,現在也看不到任何解決的辦法。
這些口碑好的港劇更加本土,題材內容更加的文藝,在內地官方平臺上有些忌諱。
如果是內地平臺有忌諱,你不能播還好提。
但那些偏文藝和職場的作品,內地觀眾興趣就有限了。
原因也很簡單,香港經濟衰落內地經濟發展,港劇衰落內地電視劇發展起來。
即使觀眾再吐槽內地劇太爛,但內地各種類型垂直的電視劇,已經可以滿足絕大多數觀眾的觀劇需求。
香港本土的文藝劇和職場劇,除了小眾港劇迷,普通觀眾沒有什麼觀劇需求。
內地觀眾那裡有極高知名度的香港演員,同時都很熟悉的題材。結果往往選擇和內地合拍,結果這些劇質量口碑很差。
儘是翻炒冷飯故步自封,內地觀眾也不愛看。
如此不斷循環,走進了死胡同。
05尾聲
最後,現在內地劇雖然問題有很多,但在影視工業在不斷突破,類型垂直都做得越來越好。
現在只剩題材限制一個命門,如果放開絕對爆發。
經濟,市場和觀眾等等持續衰落的港臺劇。
現在只剩下內地限制的題材,和反映現實的本土文藝作品。
不管前者還是後者,已經是小眾港劇和臺劇迷才會關注的了。
除非內地觀眾認識的知名演員,與某個內地限制的題材。憑藉高質量高口碑爆發,最終引起內地觀眾大範圍的關注。
但這樣的港劇和臺劇,近年來每年有一到兩部就頂天了。
比如去年《我們與惡的距離》,今年的《想見你》,港劇還很少。
不管如何,中國電視劇產業當中,今後港臺劇只會越來越衰落,只怕沒有什麼前路可以走了。
雖然有些難以接受。
卻不得不面對的事實。